《乍暖還寒》 “The Last Station”2/23/10 (為愛啟程)
《乍暖還寒》 “The Last Station”2/23/10 (為愛啟程)
俄國文學巨擘托爾斯泰 (Leo Tolstoy,1828 - 1910) 生為貴族,心繫普羅。大半輩子用寫作表達理想,也曾在自己莊園實踐民胞物與,有意改革農奴制度。晚年離家出走,死在一火車站的旅店裡。作家帕瑞尼 (Jay Parini) 根據托氏與他夫人蘇菲亞的日誌,撰擬成小說 「The Last Station」。導演霍夫曼 (Michael Hoffman) 再將之編成電影。
四座柱子鼎立劇本: 化身托爾斯泰的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 (Christopher Plummer),陪他終老的配偶由海倫·美蘭 (Helen Mirren) 擔任,演托爾斯泰的信託忠徒 - 切喀夫 (Vladimir Chertkov) 的, 是近年竄起的保羅·吉亞瑪提 (Paul Giamatti) 另有一英國小生詹姆斯·麥艾維 (James McAvoy) 飾演托爾斯泰的貼身祕書 - 博格孔富 (Valentin Bulgakov) 。
服裝充滿民族風: 女姓穿的維多利亞式棉布連身裙,洋裝上半細褶典雅,收腰處稀疏地也打褶垂地。男士著高加索服飾,駱駝袖斜肩, 褲角亦寬鬆。大號麻布上衣不收進長褲裡,沿腰綁牢粗皮帶。高領脖下幾寸開口穿脫,四、五顆木質鈕扣,胸中央稍左,或右扣好。田園風味背景恬適,然而即將出現的衝突,幾個主角的拔河、拉鋸,頗有風雨欲來之勢。
暮春陽光淡染平野,親朋擺桌草坪聚餐。有若夫子與弟子並抒襟懷,共車、馬、衣、裘。忽聞晴天霹靂,蘇菲亞獅吼: 「你們真以為他是基督嗎?他不是救世主!」 托爾斯泰晚年,例行的戲目又開場了。切喀夫對 托爾斯泰無比崇拜,要把他當公眾偶像。想通過遺囑等合法方式,把托氏每一版權,捐給所有人民。
但托爾斯泰是蘇菲亞的凡夫俗子,他的偉大,是她的功勞。他的作品,她也瞭解,還幫著手抄數遍。夫婦倆共生了十三個孩子,夭折好幾個。因之,他著作的受益者,在她看來屬於家人。遺憾的是,他們的愛情,已被世俗磨損。她被視作是小器的、歇斯底里、無理取鬧的女子。片裡只出現一個已成年的女兒,胳膊向外,跟著別人,把父親當公產,反對媽媽的自私專斷。
蘇菲亞拽著丈夫不放,他們的生活起居,是公眾焦點。文字加攝影記者,全力採訪,隨地紮營。她顧不及這許多,無時無刻要先生繳出遺囑,不准改動。她甚至威脅,要模仿托爾斯泰小說《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的女主角安娜,跳軌自殺。托爾斯泰離鄉當日,她真的自沉於湖底,徹底絕望。她以為丈夫聽說了會心疼,哪知他憤怒萬分,不能原諒她非理性的決絕。
切喀夫是個熱血青年,權力慾也附著在理想裡,所以他指揮全局,安排記者和律師;托爾斯泰也聽他的。看來他已養好政客的雛型。博格孔富天真,雖然被切喀夫支使去打蘇菲亞的小報告,卻由於可以近距離觀察蘇菲亞,這種親身體驗,動搖了他的初衷。另方面,他也戀愛了,對象是住於農莊的女知青瑪莎 (Masha, Kerry Condon 飾) ,靈及肉的歡娛、成熟,令他能體會 48 年的婚姻,讓蘇菲亞偏執,佔有慾也強烈。
劇本偏重蘇菲亞的情緒、動作以及反應。美蘭的演技,本來就勝人好幾籌,觀者受她牽引而起起伏伏。對她認同很直截。敘述敗筆在托爾斯泰,太浮光掠影!一個大文豪寫的氣勢磅礡的 《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多麼震撼世人! 故事裡切喀夫跟博格孔富都景仰他,後者初見他時,激動得涕泗縱橫。問題在從未聽過他們談理想跟抱負。更別提討論名著的內容了。
托爾斯泰的身子江河日下,臨終前,農民、百姓跟世界新聞記者都留守車站等惡耗。 蘇菲亞快馬加鞭趕來,滿心要向丈夫懺悔,明明近在咫尺,卻被擋於門外。博格孔富避人耳目,製造了許多假象。公眾全以為兩夫妻再見不了面了。托爾斯泰閉上最後一眼前,喃喃唸著妻子的名字.....
托氏去世七年後,俄國大革命 (1917) 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