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之行— 纽约的博物馆和画廊
不得不说,如果喜欢艺术,应该住在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甚至是街头艺术都随处可见。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这里的艺术气息可以最大限度的充实每一个热爱艺术的灵魂。这次来纽约时间有限,没办法顾及全面,只能去参观三个博物馆,也顺便走访一些画廊。
The Met(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MoMA)和Guggenheim Museum是我的最爱,每次来纽约都会按照这个顺序挨个走访它们仨。这次还特别幸运,赶上The Met正在举办梵高展。
夏日的曼哈顿比平日更加拥挤和喧嚣,汽车喇叭声,建筑维修现场机械设备轰鸣声,警车警笛声。。。完全掩盖了本就不绝于耳的满大街的行人喧哗声。在纽约开车千万别讲礼貌,但分你有一点点对行人和红绿灯的尊重,就一定会被紧贴在屁股后面的车辆无情的鸣笛催促。第一天进纽约城,师姐非让我锻炼一下在纽约开车,说我后面几天自己要开那么远的路她不放心。结果我一路被纽约人“叭叭”的表示嫌弃,最后在预订的停车场前终于完全的挡住了Traffic ,不得已只能临时换将,还是让师姐开。第二天,我是说什么也不开了,神经受不了。
纽约人虽然对方向盘前的“面瓜”容忍程度是负数,但纽约的博物馆却对一切人都热情开放,每天敞开大门接受数以万计的参观者。三个博物馆我以前都来过,但都是走马观花的浅层了解。这次不同了,因为画了几年画,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名人大家的作品,尤其是想近距离的感受一下世人眼中的奇才,梵高作品中的笔触。
三个博物馆的规模和收藏都不一样,我最喜欢MoMA,但这次The Met却让我流连忘返,因为梵高展。
关于这位荷兰后印象派画家的生平,轶事,作品以及他对二十世纪绘画的影响,人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了。我也不例外,对梵高这个名字一点儿都不陌生,他的作品《星夜》,《向日葵》,《丝柏树》,《橄榄树》,《夜间咖啡馆》,《鸢尾花》,《罗纳河上的星夜》等等等等,每一幅我也好像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对于他特有的风格,色彩的运用,对光线的大胆捕捉,对线条的特殊表现,尤其是笔触,这最能体现印象派画作特点的技法,我也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当我站在具体的,真实的,鲜艳的真迹面前时,我还是被震撼到了。
这个梵高展展出的主要是1888年到1890年期间的作品,一共四十幅左右,以油画为主,包括几幅素描,草稿图和一幅粉笔画。梵高27岁开始作画,37岁自杀离世,在十年间创作了2100幅作品,其中有870幅油画。梵高早期的作品比较灰暗,可到了后期,尤其是离世前的两年,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自己特有的画风,这里看到的真迹正是这最后两年作品中的一部分。
以前在印刷品或者网上看到梵高的作品,虽然也能感受到颜色,线条,笔触对视觉的冲击,但那毕竟是平面的,很多立体,厚重,多层次的效果就感受不到了。而近距离的观看原作,我才真实的体会到我绘画小老师说的:油画的笔触感可以最大限度的抓住人心。
梵高后期作品无论内容如何,但笔触如出一辙。每一幅画都是由上千笔不同颜色的笔触堆叠而完成的。这些笔触有直有弯,有宽有窄,但长度都在一英寸左右,层层叠叠的铺满了画面。画面里的人物,山水,树木,花草,星云,日月,甚至是光和风,都是由这样一小段一小段的笔触描绘出来的。所以梵高的画很好辨认,乱中有序,扭曲中体现真实,而且颜色厚重,层次丰富,变化无穷。用他们专业人士的行话来说,就是画面的节奏感超强。摆两幅来感受一下吧!
参观博物馆之余,也顺便转了几家画廊。曼哈顿街面上的画廊当然都是高大上的,画廊里的画作涵盖了各种风格,但价钱都是五位数起步。跟画廊的老板或者工作人员聊聊天,也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一些基本运作规则,万一我以后也能成名成家呢,嘻嘻嘻!
每次来纽约都感觉时间不够用,不是没看这里,就是没走访那里。不是没品尝这个,就是没欣赏那个。这次虽然只有两天时间,但却感觉收获满满。因为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到反而觉得不虚此行。
纽约,明年夏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