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20个非去不可的新博物馆
上篇
10座全新落成的博物馆
苦等20年,2023年2月11日,大埃及博物馆终于开放了大厅等区域并投入试运行。20年来,大埃及博物馆的建设凝聚了全世界的力量,爱尔兰的建筑设计团队,德国的景观设计团队,日本的设计监修团队……
大埃及博物馆巧妙依附地势高差,呈现出高低错落的层次感,以及褶皱般的不规则设计,建筑呈放射状的三条轴线指向远处的三座金字塔,体现出无远弗届的壮阔之感。
(图源:Archdaily)
博物馆的外立面,覆盖着从西奈采石场采集的大理石,这是古埃及人使用的建筑材料,墙面设计也充满了古埃及的元素,从象形文字到沙漠绿洲,将埃及文化经典以图案的方式呈现,稳固的三角形造型,与不远处的金字塔群形成联动。
(图源:cw archive)
博物馆采用透明玻璃幕墙,每当日落和日出时分,阳光会以绝佳的角度洒满广场,让通道熠熠生辉,完美烘托出埃及文明的辉煌。
(图源:埃及旅游局)
迪拜,一座天方夜谭般的城市,一切疯狂的念头在这里都能实现。
2022年2月正式向公众开放的未来博物馆,位于一片绿色的土丘之上,其外观是一个椭圆形空心圆环,刻满了阿拉伯文字,远看如同一只注视着城市的眼睛,满满的科幻感。整座建筑没有一根柱子,这是有史以来最先进的建筑结构之一,突破了设计的极限。
设计师说,绿色山丘代表着稳定、永恒的地球,“空洞”则代表了探索“未知 ”的人类。
(图源:Archdaily)
博物馆内外兼修,不但外观夺人眼球,室内也给人以超现实的体验,建筑外观的文字在室内就是采光的天窗,室内空间共有七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
(图源:Archdaily)
历时4年建成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自开放以来便备受关注,博物馆建筑由香港顶级建筑大师严迅奇操刀,他希望将中国香港的现代气息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氛围相结合。
(图源: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官网)
建筑主体是一座7层高,上宽下窄,外形类似中国古代器皿方鼎的大楼,这样的设计利于空气流通,对于保存藏品十分有利,也巧妙地让地面层得以最大程度保留开放空间和绿化环境。
(图源:Archdaily,摄影:Edmon Leong)
内部设计灵感则来自北京故宫的布局,以中庭空间垂直递进,再由纵向中轴线将不同楼层串联在一起,层次感分明,中庭天花板则以现代手法演绎紫禁城屋顶琉璃瓦铺设,体现出文化血脉的延续。
(图源:Rocco Design)
2021年9月开放的奥斯卡电影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专注于电影制作艺术、科学和艺术家的机构,占地面积超过27万平方米,由普利兹克奖得主伦佐·皮亚诺设计,该建筑延续了其“高技派”的风格,给人以科幻电影般的体验。
(图源:Renzo Piano建筑工作室)
博物馆原身是建于1939年的百货公司,建筑更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并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入了一个飞升的球形建筑,在这座建筑中包含了超越地域、超越学科的激昂创意,建筑师以设计的语言编织着关于电影的故事。
(图源:Archdaily)
2022年6月,北欧国家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开放,这座博物馆将挪威三个最重要的艺术机构——前工业美术馆、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国家美术馆的藏品集中在一起,建筑由Kleinhues + Schuwerk Gesellschaft von Architekten设计。
(图源:Archdaily,摄影:Iwan Baan)
建筑被分为了上、下两部分。底部由橡木、青铜和大理石等耐用材料建造而成,并用大量灰色的挪威片岩覆盖。顶部则是一个半透明的温暖发光体,被称为“光厅”,安装了9000盏LED节能灯,像一个巨大的透明灯罩。
(图源:Archdaily,摄影:Iwan Baan)
2022年9月25日,苏州博物馆西馆正式开放。苏州博物馆西馆由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设计,建筑设计理念来源于苏州古典民居及富有烟火气息的街巷里弄,建筑融入湖光山色,以现代简洁的建筑语言诠释着历史与未来。
(图源:苏州博物馆官网)
西馆的设计充满了向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者贝聿铭先生致敬的元素,园林式的布局,从本馆移植而来的紫藤花架,以及展厅里的八角亭抽象线条,既是展品又作隔断的假山石……都是贝聿铭生前的最爱。
(图源:Archdaily,摄影师:CreatAR Images)
2022年5月中旬,云集了“半部洛阳运河历史”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正式开放,在社交网络上被称为“洛阳美学天花板”“最美博物馆代表”……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独特的曲面屋顶,是建筑师李立从隋唐建筑中提取的元素,实现了古今文明的对话。
(图源:同济设计TJAD,摄影师:姚力)
博物馆内部仿佛一个城市客厅,四面通透,馆内大跨度混凝土拱仿佛将一座座桥“搬”到空间内,勾勒出独特的空间秩序,色彩斑斓的三彩装置则赋予了空间艺术氛围。
(图源:同济设计TJAD,摄影师:姚力)
由伦佐·皮亚诺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土耳其首家现当代艺术博物馆——伊斯坦布尔现代艺术博物馆于2023年5月正式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简约的工业化设计外观与奥斯曼帝国原有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图源:Archdaily,摄影:Cemal Emde)
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博斯普鲁斯海峡波光粼粼的水面,建筑立面覆盖着3D成型铝板,在阳光下营造出闪闪发光的效果,同时在一天之中随着阳光的变化改变着建筑外貌,建筑采用圆柱混凝土柱系统,以钢交叉结构加固,可在地震频发的地区确保建筑的安全。
(图源:Archdaily,摄影:Cemal Emde)
新南威尔士美术馆紧邻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公共画廊之一,美术馆始建于1871 年,耗资3.44亿澳元,由普利兹克获奖者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率领的东京事务所SANAA操刀,其中包含一座新的独立建筑以及一个公共艺术花园。
(图源:Archdaily,摄影:Iwan Baan)
建筑师通过透明开放空间的形式,与原有的19世纪新古典主义建筑形成对比,又将美术馆的户外花园空间与悉尼港口进行了视觉上的连接。除了建筑本身,新南威尔士美术馆也是澳大利亚第一家获得可持续设计最高评级的艺术博物馆。
(图源:Archdaily,摄影:Iwan Baan)
丹麦难民博物馆“FLUGT”由BIG设计,位于丹麦奥克斯博尔,这里曾是丹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难民营所在地,被著名设计网站designboom评选为2022年10大博物馆之一。
(图源:designboom)
原有的建筑是两个狭长的长方体空间,建筑师在它们之间引入一个弯曲的“扭结”,将两个独立空间贯穿起来,弯曲的新空间用铜色钢材搭建,与老建筑的红砖墙融于一体。
BIG建筑事务所创始人Bjarke Ingels表示:“它将向游客传达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们如何欢迎和关心被迫逃离的全球同胞。”
(图源:designboom)
下篇
10座让人期待的在建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自面向全球征集建筑设计方案以来,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包括何镜堂、北京建院、MAD在内的10家著名中外建筑公司的概念方案入围,最终由中建西南院拔得头筹。最终方案由中建西南院团队原创设计,联合体方矶崎新+胡倩工作室担任项目顾问,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现已破土动工。
(图源: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建筑外观是三星堆标志性的“古蜀之眼”的抽象形态,屋顶采用斜坡覆土形态,建筑融入场地,形成三个沿中轴排列的覆土堆体,寓意“堆列三星”,生成独特的形体韵律。
(图源: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的建造一波三折,2014年7月马岩松/MAD建筑事务所打败OMA、扎哈等赢得了设计竞赛,2016年,博物馆却宣布放弃芝加哥,将选址洛杉矶或旧金山。MAD为两个选址又做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案,2017年,博物馆定址洛杉矶,2018年3月破土动工,预计将于2025年建成开放。
(图源:Archdaily)
在马岩松的设想中,博物馆犹如一艘浮在空中的未来战舰,建筑中部底层的巨大挑空可供行人穿行,仿佛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同时也把地面还给公众,人们可在此运动、休憩。
(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2022年12月30日,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正式动工开建,故宫北院在五环外的北京西北郊,预计3年建成。
(图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故宫北院南侧临水,北面叠山,建筑外观沿用了紫禁城的经典配色,灰色外城,红色内墙,金色房顶,同时也借鉴了大量传统建筑的元素和许多传统园林的规划格局,例如依然沿用“殿”“堂”“舍”“院”的传统空间布局。
(图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由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馆预计将于2025年开馆,这个项目20年前就已诞生,14年前建筑工程便开始启动,人们已经等了太久。
(图源:Gehry Partners)
博物馆建筑三面被闪闪发光的阿拉伯湾海水环绕,由11个夺目的锥形结构组成,盖里将这个设计描述为:“在有意的混乱中迈向明晰。”
(图源:Gehry Partners)
同样将在2025年与公众见面的,还有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该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天然岩层,建筑外形类似蜂窝,植被将覆盖于建筑层叠之间,象征着沙漠生命力的水也被设计在其中。
(图源:Mecanoo)
定位“世界顶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东馆,预计于2023年底建成并开放,它将成为一座面向未来的特大型博物馆,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图书馆东馆、世纪公园等文化设施形成集群效应,成为未来上海城市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源:同济设计TJAD)
建筑设计以“海陆交汇”为理念,曲线象征海洋,平整象征陆地,两者结合隐示着上海的地理特征,传达着海派文化的有容乃大,博物馆一改常见的博物馆封闭式流线设计,与城市空间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图源:同济设计TJAD)
2019年,Herzog&de Meuron赢得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竞赛,设计方案旨在反映大运河在中国文化和自然景观中的重要性,并在大运河上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公众聚集地。
(图源:Herzog & de Meuron)
Herzog& deMeuron说:“通过将建筑抬高12米,最小化地与地面接触,使得悬空博物馆下方的空间得到解放,将地面空间归还给杭州的市民和来访者,并用面纱般的玻璃立面将解放的地面空间围合,以形成宴会厅的空间模式。在吸引各类大型活动入驻的同时,也邀请更多的市民和来访者加入其中。”
(图源:Herzog & de Meuron)
深圳自然博物馆是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建成后这将是深圳首家自然博物馆,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首座大型综合类自然博物馆,B+H、3XN与筑博设计的联合方案“三角洲”赢得了设计竞标,目前博物馆正在建设中。
(图源:Courtesy of 3XN)
建筑像是一根从大地延绵而起的飘带,公共花园从地面延伸到屋顶,自然地吸引游客走上来,欣赏周边的景色,外立面如同瀑布的水流贯穿上下。
(图源:Courtesy of 3XN)
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国家博物馆选址郑州北部的黄河生态保护区内,由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主笔设计的博物馆建筑方案,以黄河蜿蜒曲折的水岸景观为原型,呈现多边形外观造型的建筑主体如一方磐石,由堤岸山峦中孕育而出,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图源:ATCHAIN)
由绿地景致衬托的屋面设计将国家公园的自然风光延伸至屋顶平台,游客向北可以一览雄浑壮美的滔滔黄河,向南可以远眺优美的郑州城市天际线。
(图源:ATCHAIN)
2012年,Lundgaard & Tranberg Arkitekter事务所赢得了丹麦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国际竞赛,博物馆预计将于2023年向公众开放。
博物馆位于植物园内,以“无缝性”为主体概念,将建筑主要部分置于地下,以此连接周围的既有建筑并重新规划了整体景观,将地形、动物和植物博物馆结合在一起。
(图源:Lundgaard & Tranberg Arkitekter)
(图源:pixabay)
终其一生,我们或许也无法走遍整个世界。
幸运的是一座座博物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小小的窗口。
[ 感谢今日作者 ]
凤凰空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