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诗不同命赵匡胤刘邦《题菊花》黄巢诗三首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唐·黄巢的《自题像》
黄巢家是贩私盐的,算是个土豪出身。黄巢少年时也是有些小聪明的,五岁时候就能对诗,唐朝的盐业只许国营,黄巢没有许可证,他的盐被没收了。科举考不上,做生意也不准。 到了唐末,黄巢在起义失败后,相传落发为僧,隐居洛阳。
译:犹然记得当年行军路线,从南向北,杀尽贪官污吏,而今僧衣替代战袍,
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 ...
记得当年草上飞, 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独倚栏干看落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黄巢遗留下来的诗一共三首,其中《题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和《不第后赋菊》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
汉高祖随口三句话流传千古,赵匡胤写了四句诗被笑千年
《宋人轶事汇编》选取了《话腴》中一则段子——
艺祖微时《日诗》云:“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国史润色之云:“未离海峤千山黑,才到天心万国明。”文气卑弱不如原作。
艺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微时就是未发迹之时。
这诗写的是太阳出来前后的景色。
虽然老赵被与秦皇汉武唐太宗并列,但他这诗,却被人笑话了千多年。
(赵匡胤剧照)
为何如此讲呢?首先在宋朝,人们就觉得不是什么好诗。
《话腴》是南宋中后期陈郁所著,他生于1184年,在南宋灭亡前4年去世,活了92岁,是南宋著名诗人。
他记载此事,是要说明,国史所润色的后两句,并没有赵匡胤原文那样的气势,文气卑弱。
但修订国史的那些人,显然并不这么看,他们肯定觉得,赵匡胤的后两句,既不合律,而且太土,不得不改,否则,无法体现宋太祖的文武双全啊。
问题是,他们这样一改,完全不像一个以武为主的青年所写,所谓“才到天心万国明”,虽然显得牛掰叉叉,好像大宋就是那轮冉冉升起的太阳,照亮万邦,实际上,却十分文人化,一点不接地气。而且,还不是有骨气的文人所写,是谄媚之词。
宋朝人如此,现代人也瞧不上这诗。
比如某百科里,介绍此诗——《日诗》,作者赵匡胤 ,是宋朝的一部诗词。然后就是赵匡胤的介绍,接下来再把四句诗列出来。
(赵匡胤剧照)
甚至连解释都没有——因为根本不要解释嘛,明白如话。可见啊,千年而下,小赵(写诗时还是小赵)这诗,确实被当成平庸之作。
刘邦平叛回乡,邀请故旧一起喝酒时,随口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尽管,刘邦的文化水平还不如赵匡胤——后者好歹是官家出身,前者却被人视为流氓——但短短三句话,中间那句还格调不高,无非就是到家乡现世我刘邦又回来了,可两千多年来,却被当成经典之作。
某百科里,对此诗,既有作者介绍,又有背景介绍,还有原文,有词解,有全文翻译,有创作背景,有整体鉴赏,有名家点评——完全跟李白、苏轼等诗词大家排在同一位次啊。
(刘邦剧照)
?其中,名家点评引用广西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寅生的说法——全诗共三句,由过去而现在而将来,浑然一体。语言质朴,风格雄劲。前二句写天下平定,后一句写渴望求得猛士守御四方。整首诗凝聚着作者对帝业和故土的感情,表达了刘邦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豪迈气慨。
其实,赵匡胤的诗后两句,不也表明,一个生处乱世的有志青年,意欲平定天下的宏愿吗?而且,最终他确实也办成了呀。何况,成功之后,他杯酒释兵权,只将流星和月亮赶开,非但不杀功臣,还不准后代杀大臣……
同诗不同命,真是有点冤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