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是一种宗教对世界的看法形成的自圆其说的思想体系[宗]
这句话的中文部分大致翻译成英文是:"Atheism is a thought system formed by a religious view of the world that justifies itself [religion]."
让我们分解这个句子,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含义:
-
"无神论是一种宗教对世界的看法" (Atheism is a religious view of the world): 这部分表达了无神论是一种关于世界的宗教观点。通常来说,无神论者相信世界的存在和运作可以通过自然法则和科学解释,而无需神灵或超自然力量的介入。
-
"形成的自圆其说的思想体系" (formed by a thought system that justifies itself): 这一部分强调无神论是通过一种自圆其说的思想体系来形成的。"自圆其说"意味着这种思想体系本身能够合理解释和自我证明。无神论者通常通过科学、理性和逻辑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认为这些方法是解释现象和存在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无神论成为一种自我合理化的观念体系。
-
"[宗]" (religion): 在这个上下文中,"[宗]" 的引用可能是为了强调无神论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宗教观念。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因为通常我们认为宗教涉及对神灵、神秘力量或超自然实体的信仰,而无神论则是对这些信仰的否定。然而,这里可能在讨论中试图强调,无神论者同样拥有一种关于宇宙和人类存在的系统化信仰体系,尽管它不涉及神明。
总体而言,这句话暗示着对无神论的看法,认为它不仅是一种关于世界的宗教观点,而且是通过一种自我合理化的思想体系来形成的。
References:
• 你的大脑对宗教迷信成瘾:从生理学揭穿信仰本质 - JustWorld - (29679 bytes) (1171 reads) 01/02/2024 19:14:28
• 無神論算不算一種宗教,又或迷信呢?如果大家從小都被灌輸無神論。 - weed123 - (0 bytes) (1 reads) 01/02/2024 21:53:54
• 无神论是宗教,宗教是对世界的看法形成的自圆其说的思想体系,无神论也是一种对世界的看法形成的自圆其说的思想体系。 - 咲媱 - (0 bytes) (2 reads) 01/03/2024 08:36:34
• 很多人家裏奶奶或媽媽虔信佛教,但他們並不是佛教徒。 可見家庭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 weed123 - (0 bytes) (3 reads) 01/02/2024 22:12:28
• 宗教是一种集体想象。智人之所以击败其他人类, 就是因为具备集体想象的能力。 - obama_北美101 - (0 bytes) (1 reads) 01/03/2024 05:28:17
• 宗教有体验,但是体验不只存在于宗教,而且此宗教不同彼宗教,宗教也不同于信仰,说到底,科学其实能涵盖的范围非常小 - 咲媱 - (817 bytes) (6 reads) 01/03/2024 06:45:08 (1)
• 人类走出非洲信仰萨满教(巫术),之后演化出宗教,及科学等。近几十年科学高速发展,不断侵占宗教的领域。 - JustWorld - (0 bytes) (3 reads) 01/03/2024 08:02:04
• 有些领域是没法侵占的,比如人生的意义,比如爱情,比如死后是怎么一回事。没有科学能解决。 - 咲媱 - (0 bytes) (2 reads) 01/03/2024 08:19:16
• 你说的这些脑科学都可以解释,只是很多人不知而已。 - JustWorld - (0 bytes) (5 reads) 01/03/2024 08:45:11
• 脑科学只能解释濒死经验,但是对于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是没法解释的。科学是基于检测,可是没法检测的东西科学管不了 - 咲媱 - (0 bytes) (2 reads) 01/03/2024 08:53:39
• 這個科學所謂解釋,目前也就是幾個人做了幾個實驗,發表了幾篇文章,實驗結果並沒有得到全世界廣汎,普遍的認可。 - weed123 - (0 bytes) (2 reads) 01/03/2024 08:59:55
• 有人信這些結果,有人不信。大家有選擇的自由。本質上就是思想的自由。 - weed123 - (0 bytes) (1 reads) 01/03/2024 09:00:52
• 説得對。 - weed123 - (0 bytes) (0 reads) 01/03/2024 09:04:24
• 科學可以侵占宗教领域,不代表宗教可以被取代。宗教因人類最基本的需要而存在(情緒,心靈),它也在發展。科學可以幫它修正自 - weed123 - (0 bytes) (5 reads) 01/03/2024 09:13:32
• 科學本身也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變化,舊的假設,觀點被新的否定。 科學就應該因此被取締嗎? - weed123 - (0 bytes) (0 reads) 01/03/2024 09:16:28
• 宗教和迷信並不是一回事。後者好像一般被稱爲“民間信仰”。把兩者混爲一談本身就不是科學的態度。 - weed123 - (0 bytes) (3 reads) 01/03/2024 09:19:03
你的大脑对宗教迷信成瘾:从生理学揭穿信仰本质
对宗教的接受是由精神性决定的,而双胞胎研究显示,精神性有50%是遗传决定的。精神性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的一种特质,即使他们没有信仰。宗教是本土文化对我们的精神感受的改造。是否信仰宗教,这当然不会是一个“自由”的决定。我们成长的环境,让我们父母的宗教信仰以类似于母语的形式,被刻画于我们发育早期的大脑回路中。像5-羟色胺这样的化学信使会影响我们精神性的程度:大脑中5-羟色胺受体的数量和精神性的评分相关联。能够影响5-羟色胺的物质,比如LS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麦司卡林(三甲氧苯乙胺,来自乌羽玉仙人掌)、裸盖菇素(来自魔幻菇)等致幻剂能让人产生魔幻性和精神性的体验。能影响大脑的阿片系统的物质,也能引导人产生精神性的体验。
迪恩·哈默(Dean Hamer)相信他发现了预设人的精神性程度的基因,正如他在《上帝基因》(2004)一书中所描述的。不过,由于那个基因可能会被证明只是起作用的众多基因中的一个,他最好还是把他的书名改成《一个上帝基因》。这个正在被讨论的基因的作用是编码VMAT2(囊泡单胺转运体2)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以囊泡包裹化学信使(单胺)以便其在神经纤维中运输,它对大脑的许多功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理查德·道金斯
孩子一出生,他的大脑的宗教编程就开始了。
英国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教授对“基督教儿童、沙漠教儿童、或是犹太教儿童”的称呼感到愤怒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幼童没有任何自己的信仰,信仰是在他们非常容易受影响的阶段,由他们的基督教、沙漠神信仰或犹太教父母强加给他们的。
道金斯正确地指出,社会不会容忍一个四岁的儿童被打上无神论者、人道主义者、或者不可知论者的标签,人们应当教孩子怎样去思考,而不是教他们应该想些什么。道金斯认为,被规划好的信仰是进化的副产物。对于父母和其他权威提出的警告和教导,孩子们会毫无争辩地立即接受,这能保护他们远离危险,也使得幼童容易轻信和被教化。这或许能解释人们保留父母信仰的普遍趋势。作为社会学习的基础,模仿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机制。为了模仿,我们甚至还有一套独立的镜像神经元系统。通过这种方式,诸如死后有来生、如果作为烈士牺牲就能上天堂并得到72个处女的回报、不信教者会受到惩罚、信神比一切都重要之类的宗教观点也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刻画在我们的大脑回路中。我们从周围的那些人身上都能知道,要摆脱从发育早期就被灌输的观念是多么地艰难。
科学实验揭秘信教的大脑
“人的兴奋情绪能通过茶、烟草、鸦片、威士忌、和宗教实现。”——乔治·萧伯纳
精神性的体验会导致大脑活动的变化,这是符合逻辑的,既不会证明也不会证伪神的存在。毕竟我们所做、所想、所体验的每件事都会引起这类变化。这类发现仅仅只能增加我们对大脑各种结构和系统的理解,这些结构和系统在“正常的”宗教体验和某种神经或精神失常所导致的宗教体验之中,都起到了作用。
日本的和尚
对日本和尚的功能性扫描显示,不同种类的冥想会刺激不同的大脑区域,也就是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皮层部分。宗教信仰还和前扣带皮层(ACC)活动的减少有关,政治保守主义也是一样。尽管这种关联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而与之相对比有趣的是,积极主动的行为和ACC的活动增加有关。加尔默罗修女们在经历与神单独相处的神秘体验时,脑电图显示出剧烈的变化。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能还会感觉好像自己找到了终极的真理、失去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感、与人类和宇宙达成和谐、被平静欢乐和无限的爱充满。神经药理学研究显示,在这类体验中,多巴胺奖赏系统的激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对于一些大脑的疾病也是有指导意义的。比如,阿兹海默症与逐渐失去宗教兴趣有关联。那些病情进展越缓慢的病人,受到宗教和精神的影响越小。与之相反,对宗教的狂信与额颞叶痴呆、疯狂、强迫症行为、精神分裂症,以及颞叶癫痫有关。已知这一类精神失常会导致多巴胺奖赏系统更加活跃。
在进行功能性扫描时,加尔默罗修女被要求回忆她们最神秘的基督教体验。扫描显示出大脑各个部位复杂的激活模式。激活发生在(1)颞叶中央,可能和与神单独相处的感觉有关(这个区域在颞叶癫痫是也会被激活,有时会导致产生强烈的宗教体验);(2)尾状核(处理感情的区域),可能和欢乐和无限的爱的感觉有关;(3)脑干、岛叶皮层、前额叶皮层,可能和随着这些情感和皮层意识而产生的身体与自主反应有关。最后,顶叶皮层也被激活,可能与类似濒死体验的对自己身体感觉的变化有关。
修行人
精神性体验和病理症状有时很难区分。前者可能失去控制,导致心理疾病。强烈的宗教体验偶尔会引发短暂的精神错乱。保罗·沃斯比克(Paul Verspeek)在主持2005年节礼日(圣诞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的一个广播秀节目时问精神病学家,如果耶稣回到地球,怎样认出他来?怎样区分基督本人和自称为基督的精神病人?精神病学家被难住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冥想和迷幻药的流行使得许多人出现了精神问题。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性体验,从而导致了心理的、社会的和职业的功能失常。然而在一些文化和宗教中,自愿地进行冥想、恍惚、人格解体、和现实感丧失的行为是很普遍的,不能被视为精神失常的症状。一些在西方文化中被归为诈骗和荒诞一类的东西,比如魔术、巫术、妖术,在其他的文化中也被认为是正常的。有些文化还把宗教性质的幻视和幻听(比如看到圣母玛利亚和听到上帝的声音)当做正常的宗教体验。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精神错乱的病人是宗教徒,因为他们的状况往往会促进他们对精神性体验的兴趣。许多人也把宗教作为处理精神失常状况的手段。因此,与宗教有关的问题总是需要考虑到,在特定的时代或是文化环境中,什么被认为是“正常”。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把“纯粹的”宗教与精神性问题和神经病或精神问题区分开来。
(作者:D.F. SWAAB,节选自《我们是我们的大脑》,http://www.salon.com)
附录:
脑成像技术证实:为什么会有人迷信?
节选:
大脑皮层的活动会与迷信行为有关系吗?最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就尝试借助功能脑成像技术,直接检验迷信观念是否真的会引起我们人类的大脑皮层的相关反应。
科研人员
研究人员设计了两类选项:“价钱便宜不含吉祥数的宴会日期”和“价钱昂贵含吉祥数的宴会日期”,分别表示看得见的金钱动机和看不见的迷信观念。并将这二择一的选项置于两种不同的情境之中:“结婚喜宴”(有“吉祥需求”)和“朋友聚会”(无“吉祥需求”)情境。实验结束后,每名被试对已经编制好的《迷信量表》进行作答。
研究结果显示:
第一,人们宁可牺牲真实、可见的金钱去换取虚假、不可见的吉祥(auspiciousness);
第二,这虚假、不可见的东西,确有坚实的神经基础(右侧额叶中上回-负激活);
第三,在迷信量表作答中显示其迷信程度越高的被试,其脑成像数据表明,右侧额叶中上回在做出迷信选择和非迷信选择之间的激活程度差异越大。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人员推测,被试面对选择时,是在已知的金钱成本和潜在的“吉祥”收益之间做权衡。当其最终选择吉祥日期时,是理性思维受到了压抑的结果。或许可以通过建立正确的条件联结或抑制迷信的相关脑区活动,来改变某些顽固的迷信行为。
为什么迷信超自然的人特别多?科学研究揭示大脑生理学缺陷
节选:
没有情绪导致选择困难
这个人以下几种行为有没有任何逻辑可循?——他经常花一个下午的工作时间来考虑是否要对电脑文档进行分类,以及如果要给文档分类的话,是根据日期、类型亦或其他什么标准来分类。很明显,他的行为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也不符合逻辑。但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
他是美国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的一位病人。这位病人因脑部肿瘤手术,切除了部分腹内侧前额叶皮质(英文简称:vmPFC)。这块大脑皮质位于我们眼眶正上方、两个太阳穴之间。
手术后的病人的智力跟手术前相比,没什么变化,而且他还是跟以前一样专注和能言善辩。只不过他很快就失去了工作,而他的家人也疏远了他。因为除了前面提到的文档分类的事情,他还经常长时间地纠结与谁共进晚餐,或与谁一起做生意。即使最后做出了选择,然而这个选择对他而言往往并不好。
人类的大脑
达马西奥遇到的另一位病人也是如此,经常做不出选择,最后的选择也往往不太明智。这两位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部分vmPFC都被切除过。至少可以肯定的是,vmPFC负责我们的厌恶感。
在vmPFC受损之后,两位病人的厌恶感似乎消失了,进而变得麻木。于是,达马西奥推测,厌恶情绪是做出选择的先决条件。大脑非常强大,但它并没有无限的精神资源,以支持我们在每一个日常生活决定中做出符合逻辑的选择。
尽管厌恶情绪无法帮我们做出百分之百符合逻辑的选择,但它至少能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马上帮我们排除掉那些让自己感到厌恶的选择,从而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评价选择、做出正确选择上。这不太难理解。如果我们与某一人合作,但由于他品行有问题,以至于让我们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还导致合作失败,那么等到他下次再找我们合作,此时加上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基于厌恶情绪,我们可以很快地选择优先避开他,转而选择其他合作伙伴。如果没有了厌恶情绪,我们则有更大的概率再次选择他。
因此,虽然情绪有时使我们做出不符合逻辑的行为,但没了情绪,我们更容易做出不符合逻辑的选择。逻辑是一项技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但是,哪怕是逻辑高手,依旧难以第一时间抵挡大脑带来的“荒谬”判断。
第一印象的形成只需0.1秒
第一印象的形成并非需要3分,大脑只需0.1秒,以及单独的一张脸,就能给出面孔拥有者性格特征的主观判断。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下面这样一个实验。
这位心理学家先收集了1万张真实的面孔,然后召集了245名志愿者来进行实验。让志愿者随机观看25张面孔,而面孔呈现的时间分别有0.1秒、0.5秒、1秒和无时间限制。观看完面孔之后,志愿者要按照可信赖性和吸引性等标准给面孔进行排名。心理学家还会询问志愿者对自己的排名的自信程度,以间接确认他们认为自己的判断标准是否符合逻辑。
实验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志愿者在0.1秒内就已经对面孔主人的可信赖性、吸引性和能力等做好评价,而且对自己的排名都极为自信。为了避免志愿者是仓促做出决定的,心理学家随后把见过的面孔再次呈现给了志愿者,然后这次不给予时间限制。志愿者可以更细致地观察面孔,也可以修改自己的排名。但是只有少部分志愿者修改了自己的答案,其中,可信赖性和吸引性这两个标准下的答案几乎没有志愿者修改。
这个实验说明了第一印象的形成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只需0.1秒,第一印象就能形成。而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非常牢固。哪怕最符合逻辑的选择应该是仔细观察、调查和证伪自己最初的印象。
一见钟情
心理学家推测,人们之所以能这么快就形成第一印象,可能是我们祖先进化,然后遗传给我们的结果。我们的祖先生活在生存竞争极其激烈的环境中,那时的生活物资也相对匮乏。当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他们必须马上对他做出判断,而且判断还得尽可能准确,判断越快、越准确的人的生存率就会更高。而与判断相关的基因也更有可能遗传下去,我们也就天生具有快速形成第一印象的能力了。
只不过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远超以往。在如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生活物资也远比以前丰富,人们不必再跟祖先那样,一遇见陌生人就是“生死危机”。人类也不断地发展、成长。所以这“一见钟情”的能力倒是派不上太大的用场,有时甚至还成了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