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栗子,想儿子”ー中日不同语境异意
中国是栗子的故乡,栽培栗子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诗经》有云:“栗在东门之外,不在园圃之间,则行道树也”;《左传》也有“行栗,表道树也”的记载,说明在当时栗树就已被植入园地或作为行道树。《吕氏春秋》记载“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冀山之栗”所指为今燕山山脉所产的板栗,根据2007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北京市密云县石城镇等10个镇现辖行政区域所产的板栗为正宗的燕山板栗。板栗的产地分布甚广,世界许多国家及我国各地都有出产,但唯燕山之栗方属三美者之一,这是由当地优质水资源和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以及特定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三国时陆玑的《毛诗草木鱼虫疏》称:“五方皆有栗。……唯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他方悉不及也。”渔阳即今天的密云县西南,范阳即现在的琢县、易县以东地方,可见燕山一带很早就是板栗的著名产地。
杜甫诗:堆盘栗子炒深黄, 客到长谈索酒尝。 寒火三更灯半灺, 门前高喊‘灌香糖’”。
陆游诗: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 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来。
“食栗子,想儿子”,在汉语语境下,可能是有“重男轻女”意识者希望生儿子的意思。“酸儿辣女”,多吃栗子,容易生儿子(男孩)吧。
“小宝栗子”也有这层意思。男女青年“想要小宝宝了”!栗子营养丰富,有“干果之王”的美称。男女青年“想要小宝宝了”!栗子就是最良的補品。
“食栗子,想儿子”放在日本语境中,是当吃粟子时会唤起对子女的念想。
在日本最有名的是山上忆良的在《万叶集》中的《思子歌》。
“每当食瓜就想儿子,每当食栗子就更想儿子”……
日本《万叶集》第三期歌人。山上忆良(公元660-733 年),在这些有名诗人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他是《万叶集》中最具进步思想和积极意义的诗人。他曾随" 遣唐使" 到过中国。由于门第卑微,官职低下,一生坎坷不平,所以能够推己及人,了解社会矛盾,同情民间疾苦,创作了许多反映民生艰难的作品。他诗歌的主题几乎都是老、贫、病、死,著名的有《思子歌》、《贫穷问答歌》等。
食瓜忆吾儿,嚼粟更增思。
未知因何缘,生而为吾子。
眼前姿常在,岂有安眠时。
此歌为山上忆良69岁所作,饮食常思儿子,难以下咽,不能安寝,表现了老年念子的孤苦心情。
有道是:
所谓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与父母渐行渐远的分离。而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其实是在你与孩子的一次又一次的重聚与分别中,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与你渐行 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