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胡及他的小说《寻找郁达夫》
最近文学城里来了一位真正的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小胡。他的《清泉石上流--我的父亲母亲》在文学城连载三个多月,吸引了众多文学城的网友。可谓初露峥嵘吧。
胡小胡是令人羡慕的,他出生在一个资深文化人家。母亲戈杨是一位两头真的文化名人,她所主编的《新观察》曾经在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作家。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他的周围围绕着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文化人。胡小胡得以在那种浸满墨香的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的都是最精致的文化,这种熏陶,为他打下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他得以在艺术的各个领域里自由驰骋。
胡小胡又是不幸的,他的父母在57年双双被打成右派,母亲被发配到东北,父亲被发配到北大荒,他小小年级就要照顾弟弟妹妹,甚至还会给妹妹做衣服,以至于为弟妹熨烫衣服引起了火灾。读到这些,我眼睛湿润了,一个男孩子,又当爹又当妈的,多么不容易啊。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不幸何尝不是幸事,幼小年纪便体验到人间的甘苦,让他早早地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在内心深处植下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胡小胡是多才多艺的,他在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电影、建筑等各个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特别是在文学方面,他的《阿马蒂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文学城的许多网友都读过或者通过小说连续广播节目听过这个故事。他的《蓝城》和《太阳雪》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年代中大型国有企业艰难的改革步伐,是描写企业改革的佳作。
将要在文学城推出的小说《寻找郁达夫》是一篇构思巧妙、写作技巧奇特的小说。他以万花筒般的纽约生活为背景,用穿越剧的手法,通过与郁达夫的深情对话,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奋斗及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
记得王小波曾经说过,文学美的第一要素就是结构美。巧的是,追求结构美的王小波与胡小胡都是理工男。毕业于清华大学建工系的胡小胡不仅有文学家丰富的想象力,更有理工男极为精细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寻找郁达夫》在结构美方面就奇峰凸起。现代人物与历史人物的穿插自然而流畅,极富美感。当我们随着奚儿、祖慧、唐大一等迷失在纽约万花筒般的现代生活中时,却远远看见郁达夫与一个穿着和服,踩着木履的日本女孩儿,一起踏着残雪、听着鸟鸣,看见他们在腊梅花下依依挥手而别,无尽的诗意、无尽的情思自然而然地从遥远的百年前的日本倍川穿越到眼前,仿佛一缕月光、一阵清风,让喧嚣退去,天籁响起。这种手法在书中俯拾即是,带给读者及其美妙的享受。
文学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字美。胡小胡是极为推崇郁达夫的文学修养的。他认为,郁达夫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诗人。而书中与郁达夫对话的作者本人若没有与郁达夫等同的文学造诣,那对话是无法进行下去的。本人认为,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这些对话。是一个现代诗人与一个前辈诗人的对话,对话中的诗情画意值得细细地去品味。
当然,能否写好人物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标志。书中几个人物刻画得非常成功,奚儿的爽快善良、Jane的精灵性感、祖慧的雍容华贵、唐大一的小放浪而不失忠厚,还有“我”--龙的宽厚善良大气,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也及其生动,有点惊探小说的味道,故事环环相扣,常常出其不意,极富吸引力。好了,我就不剧透了,诸位慢慢欣赏。
我不是文学评论家,只是一个爱好文学的理工女,有幸与胡小胡成为校友。我仅仅是从自己的感觉来写这些拉拉杂杂的文字,大家还是好好读小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