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影巴黎
(-) 巴黎近影- Joy: 周末观摩学习,都兼顾一下,东方的和西方的,其中包括吃的,中午和老友吃饭,红酒炖牛肉配芦笋胡萝卜,红酒已化学分解了牛油,肉酥软而不腻,发现吃法餐各自选甜点时,有点像打牌/抽签/打赌什么一样,都希望能好吃,最后一道甜点能完美洗涮味觉,对前面的进行一下温和调和般的小结,三位老朋友名选各的"牌"(甜点),小打赌一下,谁知烤菠萝吃极了!南国有菠萝的乐土,但很少烤菠萝吃,天热都希望菠萝凉爽入口,就几块烤菠萝,法国人像给画装镜框一样非用大盘装,造成一种 "聚光灯"似的舞台效应,I think, 晚上自己又找回几周前吃的那家越南粉店,No1 !粉新鲜有韧劲,上菜又快,中午法国餐厅那个上菜真慢,他们真会照顾自己的,吃饭慢慢闻慢慢吃慢聊,最大地享受大地馈赠的果实,又仪式般地装盘美化赞美一下,餐桌慢条斯里闲聊,让一天的节奏松驰一下。夜访卢浮宫,突然觉维纳丝的神情中带有些缄默忧虑,淡淡地如夏日的微风...是因为夜晩吗?
{二)巴黎近影-转:去唐代附近学习一天,快马加鞭再回巴黎,巳是傍晚时分,对面街的景色惊艳般:夕阳已瀑布般落在这座城市,毫无犹豫地洒在那些奥斯曼建筑石头上,金灿灿的,与蓝天背景绝配,阳光的爱抚,石头泛出柔和的轻唱...这歌声,也在当年奥斯曼的设计中吗? 夜又渐渐靠近,吃货们正在决定今晚去哪,还是海鲜吧,吃货们说,然后再去赶一场戏,计划中的随意,夜,是沉淀的,也是诱惑的,铁塔亮灯无言
(三) 巴黎近影 - 拉丁 周曰早上,晴朗的天空,太阳很明媚,空气寒冷刺骨,而拉丁区什么季节都差不多,都是书香这里有古老的拉丁学院,索邦大学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12世纪中曾是法兰西,诺曼底,英格兰年轻人求学之地...一路上见到的街边雕塑多是诗人,哲学家,诗歌和哲学是这里的四季,拉丁区有不少小书店,摆的书尽是哲学艺术的花种,记得初来巴黎时,自己常去小王子街那儿的一家书店,拉丁区有不少时装店,当然还有咖啡馆,买杯咖啡 可以坐看巴黎街景 ,当年自己在巴黎大学读书,每天都匆匆路过时装店咖啡馆,记得那条深深的巷子有家 Sonia Rykiel, 红与黑 和飘逸感是我对"橱窗"内容的印象,美的沉层,还是设计者对生命人性的理解,对历史的回顾和致意,拉丁语给人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训练,其实我们的古汉语也是很营养的,两千多年前欧亚大陆的语言,现在都是精典古董,对了,蒙田的,鞋子真牛!
另外我这几天在想:什么 是"拉丁精神 "? 还没有”汉人精神"?如果有的话
(四)巴黎近影4 - 几何 继续"拉丁",路经医学院区,巴黎第五大学,也叫笛卡尔大学,阳光下各种几何唤醒,坚实而古典建筑让光线变得有趣,UCG 电影院依然《活着》,张艺谋的电影在那演过,影院前雕像是 乔治 雅克 丹敦,以前都没注意,这位激进的革命党人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命运捉弄, 丹敦他自己也不久被革命同伙送上断头台,暴力革命的无情,人类的悲哀。 法国大革命给法国社会未留伤痕吗? 再去Delacroix 的故居,他的"自由领导人民"在卢森堡宫,好几次都没踫上。他的故居正有个小展,有关"东方"风情色彩,更多是北非,,那些色彩曾是浪漫主义的火种,曾经,几何
(五)法国近影5 - 细节 在巴黎去看一对老朋友,忘年交,本来自己很想多去几个地方看,但都要一切都得放下来,要去看他们,他们没有孩子,年迈了,只有他们自己互相照顾。和两位老人一起去餐馆吃饭,点菜听他们的就是了,跟他们点都没错,特别是老先生,很会做菜的,
餐前就烤扇贝,我还以为今天就海鲜,"Mais Non ! " 老先生说,自己早上就喝了杯茶就出门,中午肚子开始饿了,有牛排炸土豆条 正好,等要点甜点时,我开始选自己的"牌"啦,错了就错吃,老先生见我点了个当日主厨推荐的甜点,他给老伴递个眼色,说他也要换成和我一样的甜点,是吧,和上次说的一样吧,吃法餐時,每个人点甜点时大家都和幼儿园小朋友一样了,天下大事都忘了,就是想和孩子一样尽情吃好甜点,就几分钟,可这几分钟甜美享受可以供好几年回忆分享,因为这是很简单的快乐,也因为还是和好友在一起享受的。
真的,法国人能写出"生活是玫瑰的La Vie en Rose "这首歌,我觉得或許并不是他們比別的民族更会恋愛,还是他們的感性世界一直不像有的文化被理性強烈压制,他們被各种"料理"开发滋养:美酒 咖啡 甜點,海风,还有充分领取音乐文学 艺术公粮的地方,文化中的理性成份也不少,有感觉才有好的歌词诗句。这是一个很小的餐馆,人坐得满满的,一扫小餐馆,每個人都吃的很开心,神采飞扬的樣子。
回他們家后,一起打开话匣子,他們又兴高烈说起他們三次去中国的经历,认识的朋友,他們拿出他們做的中國之行专辑,我看到,他們甚至把在中国吃的菜單都有記錄(第6 第7張照),什么紫苏螺絲都有,那是一个多么不起眼的細節,當時不觉得什么,几十年后再看都快成珍貴的文物了。
总以為我們的味觉細胞,和胃会帮我們记一輩子,可是不,它们会越活越蒙,只有文字可以永久记载,現在开始明白人类发明文字的重要性了,也是从这一对法国老夫妇身上,感受細微之美,生活因為有細節,而滋生很多愉悅和幸福,我对他們說,你們去中国訪问比英女王还早 ,他們是80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1986第一次访华的,估计这对老夫妇朋友他們上輩子是中国人!
今天我在看为什么明代的丝綢针织比清代的更耐看些呢?是否是每个时代細節习惯不一,观察世界的細微不一,其中还受到价值观等文化影响,世界之美之迷都是這么针线般細微的集成,每個时代茯得一些新東西,会退色一些東西,包括人的一些机能,像愛默生說的,总体來说:世界还是不会进步,有进有退,打平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