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开战以来乌军主力的损失、发展与壮大
本人喜欢浏览各方面的信息,但因为不是军迷,不习惯去记具体的部队,只满足于了解大致的情况。
乌军在开战前陆海空三军总共有正规军约25万,预备役约90万。在正规军中,有大约10万属于主力部队。
开战时,乌军主力的大致配置是:约5万在顿巴斯(包括马里乌波尔);将近3万在基辅和北线,另外2万在哈尔科夫。南线其余地方极少有主力部队。
在基辅和北线的主力部队与敌军正面作战不多,损失很小。在战争过程中,一是由于基辅的重要性,二是由于从波兰等地过来的军援和补给相对比较便利,这支部队发展壮大得很快,后来抽调了一部分支援乌东,前些时候也抽调了一部分支援赫尔松。但他们最主要的任务还是要拱卫首都、特别是警惕俄罗斯(以及白俄罗斯)再度从北线入侵。
在哈尔科夫的主力一直承受着高强度的作战任务,尤其是最开始被俄军围困在哈尔科夫城内近两个月。原有的主力官兵有将近一半伤亡,但部队一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补充,后来也陆续获得了休整,主力部队得到了很大发展、加强。在哈尔科夫反击战取得成功之后,原来守卫哈尔科夫城的部队,已经调拨了相当一部分支援伊久姆和顿巴斯。
顿巴斯的主力损失是最大的。
第一,在马里乌波尔损失了不少于4千人,包括最后经由第三方特别安排投降的连同伤员一起总计1,730抵抗战士。
第二,在乌东主战场,乌军布置了3道防线:第一道是北顿涅茨克与利西昌斯克双子城以东;第二道是从双子城至斯拉维扬斯克-康斯坦丁诺夫卡-巴赫穆特一带;第三道是从斯拉维扬斯克-康斯坦丁诺夫卡-巴赫穆特到红军城-巴甫洛格勒(后者属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
由于双子城以东基本上是平原、无险可守,在敌军炮火焦土进攻之下,这道防线的守军1万多人尽管采取了机动防守战术,但依然损失惨重,个别基层部队伤亡达到了70%以上。剩余的部队很快撤退至双子城,与那里的守军汇合。
在双子城,一是由于有坚固的工事和城市建筑的屏障,二是开始获得了M777等先进大炮,乌军的防守状况有显著的改善。但敌军以10倍的火炮和20倍的炮弹密集轰炸,守军的损失仍然很大,不过获得了及时的补充。最后,乌军从双子城成建制地撤出了1万5千到1万8千主力。
此外,乌军在利曼、波帕斯纳、伊久姆等地也损失了一些主力,但都获得了及时的补充。
目前,乌军主要是在第二道防线与敌军抗衡。进入这个阶段以来,由于外援重武器的提速和上档次,包括海玛斯投入战场,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乌军的伤亡急剧减少,而俄军的伤亡则快速攀升。值得一提的是,当乌军还在第一道防线抵抗之时,俄军就试图击溃乌军的第二道防线,以实现对守军的大包抄,只是未能如愿而已。
迄今为止,乌军在顿巴斯的第三道防线尚处于积极准备、以逸待劳的状态。
所以,总体来说,乌军原有主力既有重大损失,更有充分补充和快速壮大。
今日之乌军,已经可以在长达一千多公里的广阔战线与强大的俄军直面对决。其规模和战力,是战前的乌军所远远不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