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zz: how to c in 2016# Programming - 葵花宝典
a*y
1
☆─────────────────────────────────────☆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于 (Fri Oct 29 12:48:10 2010, 美东) 提到:
摘自《王权论》作者:李剑宏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atalog.php?book=104054
提要:
医生善于在病人的伤口上吮吸脓血,并不是与病人之间存在骨肉亲情,完全是因为他的
利益在于病人的回报。木匠造棺材的本意不是憎恶别人,而是因为他的利益在别人的死
亡上。由于利益的驱动,使得人们心中的念头在道德层面发生了善恶的区分。人有着趋
利避害的天性,那么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都会最大可能地趋向利益而避免祸害。趋向
利益的行为不见得符合道德价值判断,避免祸害的行为也不见得符合道德价值判断。在
一定的环境下,生存的本能,趋利避害的天性往往不受道德的束缚而单独行动,那么,
人性的不可靠就是必然了。
就像驯兽师训练动物,先要了解动物习性一样,政治统治也同样关注人性。最原始的往
往最接近本质,而政治一旦背离了人的本质,就不能称为政治。
——题记
关于人论,即包括对人的本性、人的异化及人的社会化的研究是政治学的基本政治问题
之一。换言之,按照政治学者*在《论恶与人性》一文中的说法,一种系统的人性学说
至少要涵盖以下诸问题:(1)人究竟有没有本性,人的本性是一种客观实在,还是一
片空白?(2)人的本性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还是在不断变化、任人改造的?(3)
所有的人在本性上是平等相同的,还是各有差异的?(4)人性是否具有道德属性,是
价值负载的(valueladen),还是中性自在的 (valuefree and neutral)?(5)
人的堕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还是在自己?
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至少休谟(D*id Hume)为此写了三卷本的《人性论》,这也是
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自古以来无数圣贤哲人都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见仁见智,说
法不一。然而我们无法跳过这个人性的研究,正如休谟所认为的那样,人性的研究是对
人的一切(科学、道德或宗教)研究的基础,各门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只是研究人性
的一个方面。(参见休谟《人性论》)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看,孔子的思想是极富智慧和弹性的。他避而不谈“怪、力、乱、
神”(《论语·述而》),也避而不谈人性的本质。当必须论及这个问题时,他只说: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句话没有回答究竟什么是人的本性,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本性是大致上相同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环境和教育改造得完全不同
了。这其实指出人都具有本性和习性,本性是天赋的,是不可改的,习性是后天的,是
可改的。近代西方思想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比如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Discourse on the Origin and Basis of Inequality
Among Men)一书中认为,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于其可改造性,或者说可完善性。另一
位思想家霍尔巴赫(Baron dHolbach)认为:“人类是邪恶的,但并非天生邪恶,而
是环境使他如此。”(转引自汉普的《启蒙时代》)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他说:“人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但是他
认为人的本性可以改变,人可以做到“化性起伪”。一个小孩,吃妈妈的奶水,哥哥要
过来抢奶吃,小孩是要用手推开哥哥的。这种情况,倘用成人世界道德价值标准衡量,
小孩是自私的,但小孩自己是不知道的,他的举动是一种求生存的本能。如果父母告诉
他,这样是不对的,在道德上是恶,应该改变,尽管小孩子的内心不乐意,他还是会按
照父母说的去做,把奶让给哥哥,以讨得父母的喜欢。但是,仔细考察荀子的论断,倘
若人性没有向善的本质,作为一个只有着恶之本性的荀子,他又怎么能有意识地提出“
化性起伪”?谁是教导人类“化性起伪”的第一因?他怎么断定“化性起伪” 是有价
值的?只有恶的本性的人类又怎么能接受和做到“化性起伪”?只有恶之本性的人类,
他们后天自觉地学习和培养善性的活动又怎能出现呢?这就好比一粒桃树的种子,无论
如何也长不出苹果,除非用嫁接技术,但那样的嫁接,断然不是桃树种子的本性。同样
的,只有人能够自己觉悟“化性起伪”这个命题,也就是人的本性中有善的因子,才能
自觉地“化性起伪”——仅有理性是不够的,因为理性只能帮助本性是恶的人类更冷静
、更聪明地作恶,纵然有所谓“利他”的善,也不过是为了实现更恶的目的,断然不会
出现没有功利目的的善。所以,从“人性恶”不能必然地推出人可以“化性起伪”,这
个逻辑顺序是说不通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他说: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的这段话,对人的心理活动描述是极为准确的——先看到小孩子落水,会让人吃惊
令心惊动(“怵惕”),这是一种“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
的人的自爱本能,不是为了结交小孩子的父母,不是为了让街坊邻居赞誉,只是因为人
人都会联想到自己落水了该怎么办,倘若最后的结果是会淹死或摔死,那同情心(“恻
隐”)自然会生发出来。
但是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思想,需要进一步推敲,因为他的举例和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
密(Adam Smith)的说法类似,不妨拿来参照。
在《道德情操论》中把这种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称为“自爱”(SelfLove)。他
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
换倾向等;人们自爱的本性是与同情心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私的,总是
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他还肯定了利己心的
社会作用。他认为,“自爱”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它决不能跟“自私”相混淆。他把人
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爱”看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
《国富论》中,就从这种“经济人”活动的利己主义出发,探讨了人类沉湎于“对财富
的追求”的原因。(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译者序言,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如果把人类的自爱心发展起来的同情心视作人的本性的话,那么孟子所谓的人性善,不
过是肯定了人人皆有自爱与同情心的事实。
这两派都说师承孔子,荀子直说人性恶,那些谦谦君子们是不会谈的,否则有失体面,
他们也许还会说“荀子的心理很阴暗”,所以后代学说一直式微。孟子说人性善,高调
正言易引人振奋,所以历代尊奉孟子为“亚圣”。只是当初两派在人性问题上出现的两
种截然相反的矛盾,一直争吵至今,好像没有定论。
其实,何谓善?何谓恶?“善”与“恶”本身就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从根本而言,这
两个概念不过是人从自身立场出发的价值判断而已。“他人利己”则视他人为善,在他
则是“利他”;“他人损己”则视他人为恶,在他则是“损他”,关键在于“涉他”时
的利益关系,有时又掺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可见,“善”、 “恶”是对客观事
物附着了仅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主观观念。比如,秦始皇修筑长城的举措,对农业民
族而言是善,但对游牧民族而言是恶,对受惠于长城的王公贵族而言是善,但对那些饱
受修筑长城之苦的百姓而言是恶。如何用善恶观念评判这一措施呢?
所以,用本来就无法厘清、甚至对现实问题于事无补的“善”、“恶”观念去分辨人的
本性,只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只会南辕北辙,越争论越迷惑。
而且我可以断言,这种各执一端的争论,永远没有结果。
与先秦诸子对人性的理解有所不同,《黄帝内经》并不太关注人性的社会性以及人性是
否可以改变等问题,而是以阴阳之气论人性,从先天生理因素寻找人性的根据。《黄帝
内经·灵枢·通天》篇根据中医阴阳理论,以身心之阴阳关系为标准,把人的先天人格
分为五种类型,即“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 “少阴之人”
和“大阴之人”。
“太阳之人”多阳无阴。“居处于于”(随意自得而不拘谨)、“好言大事”(喜欢高
谈阔论)、“无能虚说”(没有真实本领,常常言过其实)、“志发乎四野”(志向远
大,但不切实际)、“败而无悔”(常过于自信而意气用事,虽遭失败也不知悔改)。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谛好自责”(处事精细谨慎,自尊自重)、“好为外交”(
擅长人际交往)、“而不内附”(不愿默默无闻地埋头工作)、“立则好仰、行则好摇
”(站立时头仰得很高,行走时惯于左摇右摆)。
“阴阳平和之人”阴阳平衡。“居处安静”(生活平静安稳,不介意个人名利)、“无
为惧惧”(不惊恐忧虑)、“无为欣欣”(不过度兴奋)、“婉然从物”(一切顺从自
然,不争胜好强)、“与时变化”(善于适应环境,不固执保守)。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贪而贼心”(贪图蝇头小利,常存害人之心)、“见人有
亡,常若有得”(有幸灾乐祸之心,见到别人有所失,就像自己有所得);“见人有荣
,乃反愠怒”(常怀嫉妒之心,见到别人获得某种荣誉,自己反而感到愤怒不平)。
“太阴之人”多阴无阳。“贪而不仁”(贪得无厌、为富不仁)、“好内而恶出”(喜
欢索取,厌恶付出)、“心和而不发”(处心积虑,不动声色)、“不务于时”(只顾
自己,不识时务)、“动而后之”(见风使舵)。
理论的探讨就此而止,至少上述观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主要是儒家主要的、基
本的人性观,即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以及黄帝学说对人性的生理诠释。问题在于:我
们对人性究竟如何可以不去追究,关键在于,如何现实地认识和驾驭人性。有人会提出
疑问:你对人性究竟如何尚无定论,如何奢谈现实地认识和驾驭人性呢?似乎这个问题
是盖楼没有打下地基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打地基断然不要这种互相拆台的东西,只要
能把楼坚固地建设起来,这就够了。所以,韩非子学说的 “地基”,就是不谈玄虚的
人性,也不对人性的认识强行加入道德层面的评价,而是现实地认识人性和驾驭人性。
古今中外的人类活动,从道德价值层面和利益价值层面考察,无不存在着善恶两种。韩
非子从社会现实考察,认为医生善于在病人的伤口上吮吸脓血,并不是与病人之间存在
骨肉亲情,完全是因为他的利益在于病人的回报。木匠造棺材的本意不是憎恶别人,而
是因为他的利益在别人的死亡上。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
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
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备内》)
由于利益的驱动,使得人们心中的念头在道德层面发生了善恶的区分。人有着趋利避害
的天性,那么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都会最大可能地趋向利益而避免祸害。趋向利益的
行为不见得符合道德价值判断,避免祸害的行为也不见得符合道德价值判断。在一定的
环境下,生存的本能,趋利避害的天性往往不受道德的束缚而单独行动,那么,人性的
不可靠就是必然了。
在“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战国策·序》)的战国时代,
韩非子以人的趋利避害的天性作为自己的政治理论的社会学基础,与孟子的“性善论”
和荀子的“性恶论”作为逻辑起点相比,显得更为深刻,也更贴近时代特点——事实上
,无论人类处在什么时代,只要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没有泯灭,从制约人性趋利避害的
角度思考政治问题,都具有现实意义。
韩非子突破了老师荀子的思想。荀子认为,人的自然需求是天生的,如果将这种自然需
求无限扩大,就产生巨大的罪恶。韩非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每个人都有趋利避
害的本性,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行为都会最大可能地趋向利益而避免祸害,由此产生
了道德层面的善、恶。人之天性在于趋利避害,而非道德层面的善恶,善恶是趋利避害
的天性在环境作用下的结果。这种对人性趋利避害的表述,散见于他的不同文章之中: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韩非子·心度》)
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韩非子·难二》)
夫*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荀子主张人性可以“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礼仪的学习,能够使人走向善。
韩非子扬弃了荀子通过礼和教育使人归善的思路,比如韩非子在《亡征》篇第三十二项
国家可能灭亡的征兆中曾警告说:“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教而轻战攻者,可亡也。”
(君王多怒而喜欢打仗,忽略了农耕和教育而轻率地进行战争,国家就会灭亡了。)这
说明韩非子并没有否定教育的积极作用——尽管这种教育在韩非子看来只有法治内容的
教育。但是,他认为这些靠人的自觉的自我约束性行为仍然是不可靠的,法律远比道德
力量具有实效: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
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
,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韩非子·五蠹》)
既然人都是因利而为,那么趋利避害就是人本能的选择。法律规定了什么事可以做,什
么事不可以做,并且用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公平、公正之实施,“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
,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那么,人们为
了免受这种强制力的惩罚,就会在法的允许范围内生活,这样,就不会有人做恶行了:
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之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
中,不敢蔽善饰非。(《韩非子·有度》)
天下聪明智慧的人不可能使用他们的狡诈欺瞒之术,阴险邪恶的人无法施展他们的奸邪
奉承之术,奸邪狡诈的人没有了钻营的机会。即便远离中央政府千里之外,政府的法令
也丝毫不会改变;即便有一定的官位权力,也不敢打击陷害贤能的人,不敢掩饰自己的
过错。
这种思想,实际在西方社会得到了思想和政治制度上的一种认同。
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在他的《道德立法原理导论》(Introduction to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中说:“上天使人类被两种最高威权所控制,就是:快乐与痛苦。此二
威权,能指示人什么是应该做的,决定什么是人将要做的。功利哲学,即承认人类服从
此二威权之事实,而以之为基础的哲学。其目的是在以理性法律来创造和维持人类幸福
。”边沁所说大致与韩非子类似,却没有韩非子表达得准确。
到了公元18世纪,西方开始盛行“幽暗意识”。1787年,美国独立战争成功之后,当时
的“开国诸父”聚集在费城草拟宪法,他们提出的 “联邦论文”浓重地体现了这种“
幽暗意识”。一方面:他们对自己新建的国家充满希望;另一方面:又对国家制度的建
立怀着戒慎惕厉的现实感。例如撰写“联邦论文”的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当时这样说:
我们应该假设每一个人都是会拆烂污的无赖,他所做的每一个行为,除了私利以外,便
别无其他目的。
而素有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James Madison)则更认为:结党营私是人类的通
性。他直截了当地说:
政府本身不是对人性的最大侮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
。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内在的控制了。
他们认为,“人性本是自私的”,即使看起来似乎“很善良、很公道”的人,拥有权力
以后一定会利用权力来谋求私利。轻易地相信人,把权力交给他,必然导致专制*;就
是把权力交到一大群人手里,也有可能导致这群人的结党营私,欺压没有掌权的人。
不能轻易相信别人,可是国家又必须靠人来管理,相信什么、依靠什么呢?他们认为只
能依靠客观公正的法律制度,只能依靠严密的法律制度来限制人性中自私自利的特点。
因此,独立战争成功之后,他们便花了很多时间去构思如何建构政府制度,以便使人的
“幽暗面”不能肆虐为害。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他们终于想出了 “三权分立,互
相制衡”的制度。他们认为:在这种制度之下,即使社会上的各种团体结党营私也无所
谓,因为他们自私自利的行为可以互相牵制,互相抵消,社会的公共利益也因此可以得
到保全。
☆─────────────────────────────────────☆
danalake (你是我的所有) 于 (Fri Oct 29 13:16:52 2010, 美东) 提到:
这些都没说到关键点,
关键点是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业力不同,使命不同,
过去必需要有王者治国的,
所谓王者治国,兵征天下,强者为王侯.这是天理.
现在为什么要民主呢,因为王都不在了,大家也差不多了,
所以要平等了,要民主,过去那些帝王将相比现在这些当官的,
有钱人厉害多了.

☆─────────────────────────────────────☆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于 (Fri Oct 29 21:03:45 2010, 美东) 提到:
但我也尚未看出你说的这些有hit到关键点
☆─────────────────────────────────────☆
danalake (你是我的所有) 于 (Fri Oct 29 21:48:58 2010, 美东) 提到:
这篇文章说人性善恶,及这个导致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我想说政治制度从古代开始就不是什么三权分立.
王者治国是合理的,和善恶无关,和天意有关.
大家都是完顾左右而言他,这是BBS特点.
☆─────────────────────────────────────☆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于 (Fri Oct 29 22:07:46 2010, 美东) 提到:
如果说到古代的政治制度,即使不是三权分立,王者如何治国,也与人性有关:
周公制礼乐,那不是三权分立,发展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秦孝公用商鞅,横扫六国
,再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也不是三权分立,这两种王者治国的方法假设的人性是完全不同的。
☆─────────────────────────────────────☆
danalake (你是我的所有) 于 (Fri Oct 29 22:21:55 2010, 美东) 提到:
你在谈细节了,
王者可以仁义治国,也可以暴政治国.这和当时的国民情况有关系.
对于王者来说,也没有什么善恶,他只是扮演了一个角色,履行历史赋予的使命.
当然,王者是有选择的,但是本来就是一场戏而已.就象你说的罗马暴君,
和商纣王都是一样的人物,一场戏而已.没有这些暴君,就如同没有痛苦
的人生,就很无趣了.
不同的。
☆─────────────────────────────────────☆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于 (Fri Oct 29 22:47:21 2010, 美东) 提到:
商纣王那是个人暴戾,而不是国家制度的设计。
而后世的秦孝公本人不是商纣王那样的暴君,而是在治国之道上采用了商鞅的法家。
而采用的法家,假设人性趋利避害,也不是对之以暴政,而是对之以赏罚分明。
☆─────────────────────────────────────☆
danalake (你是我的所有) 于 (Sat Oct 30 14:28:29 2010, 美东) 提到:
所以商纣王的下场和秦孝公不同,
一个亡国,一个兴国,就是顺天意和逆天意的道理.
☆─────────────────────────────────────☆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于 (Sat Oct 30 16:50:12 2010, 美东) 提到:
哪来什么天意,秦国能强大完全是因为制度设计切中了人性的根本:趋利避害。
切中了这个根本才能有效的调动人民为国家服务,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天意那玩意是等一统天下了拿来装B的。
☆─────────────────────────────────────☆
danalake (你是我的所有) 于 (Sat Oct 30 17:16:19 2010, 美东) 提到:
我不信你说的,道家讲天,地,人,这里天难道是不存在的吗?
秦国能强大也不是永久的,到了秦始皇就从顶峰开始走下坡了,
到二世就不行了,都是国策的问题吗?
人类历史是随机的吗?所谓天意是道家高人看到的宿命通的现象.
☆─────────────────────────────────────☆
danalake (你是我的所有) 于 (Sat Oct 30 17:51:49 2010, 美东) 提到:
秦国如果没有统一六国,中国就更早地进入民主共和制吗?
但是这没有发生,秦国统一了六国,这种制度以朝代的方式
承传下来几千年,中国才能成为一个秧秧大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围的国家无非都是蕃帮附属.
相比起来罗马帝国就分裂了,神圣罗马帝国分裂成
三个欧洲国家,欧洲大陆大公国又比比皆是.
尽管如此,君主制还是在几个主要欧洲国家存在了
相当的几百年,当然同是一国之君来自不同贵族家族体系,
这些都不算改朝换代吧.
☆─────────────────────────────────────☆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于 (Sat Oct 30 19:52:58 2010, 美东) 提到:
really don't get your point of these talk.
这跟人性与制度的讨论有什么关系?
☆─────────────────────────────────────☆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于 (Sat Oct 30 19:55:14 2010, 美东) 提到:
还高人看到宿命通,你干嘛不说天是推背图,是诺查丹马斯啊
☆─────────────────────────────────────☆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于 (Sun Oct 31 08:49:01 2010, 美东) 提到:
从趋利弊害来说,最好的就是行善,念善,一切都善,自然改变命
运,而且子孙都会受益。
易经讲的就是趋利避害,比法家高明多了。法家太现实了,现实到
眼光很浅。
亲情,完全是因为他的
为他的利益在别人的死
善恶的区分。人有着趋
利益而避免祸害。趋向
符合道德价值判断。在
缚而单独行动,那么,
☆─────────────────────────────────────☆
bdbd (kakali) 于 (Sun Oct 31 09:10:06 2010, 美东) 提到:
东郭先生就是行善,念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
danalake (你是我的所有) 于 (Sun Oct 31 09:22:22 2010, 美东) 提到:
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从综观的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学者常常就是迷失在细节里了.
这就是我的point.
☆─────────────────────────────────────☆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于 (Sun Oct 31 14:17:09 2010, 美东) 提到:
从综观的历史的角度看问题,难道引出的就是一个高人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宿命通吗?
☆─────────────────────────────────────☆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于 (Sun Oct 31 14:22:47 2010, 美东) 提到:
所以我问佛儒道三家所说有哪些让法家失效,这么简单一个问题。
但是学说高明是学说高明,现实里面的人的实际行动能有多高明,过不过的了法家二柄
这一关,那是另外一回事。
☆─────────────────────────────────────☆
danalake (你是我的所有) 于 (Sun Oct 31 14:40:50 2010, 美东) 提到:
你不认为占星术和周易有价值吗?我没有说过特定的"一个""高人".
任何东西超出了你我能理解的层次都可以说是胡扯.
你片面强调民主,分权,法家的合理性是因为这种制度
准确把握了人性的特点,我只是提出反对意见,别被学者
的见解左右自己的头脑,因为学者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
你不用那么紧张,也不用上刚上线,你只是没说服我而已.
☆─────────────────────────────────────☆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于 (Sun Oct 31 14:50:18 2010, 美东) 提到:
然而我说的是在你我可以理解的层次内的, 而你的反驳是用超出了你我可以理解的层
次外的东西,也就是说你用一个你自己的不怎么理解,我也不信的东西来反驳我,
个人认为这不是一种有效的反驳。
☆─────────────────────────────────────☆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于 (Sun Oct 31 17:38:17 2010, 美东) 提到:
不过从前面的行善念善是最好的趋利避害这点来说,倒是很有韵味,
说明行善念善的另外一个功能,虽然实际上并不完全有效
☆─────────────────────────────────────☆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于 (Mon Nov 1 09:29:13 2010, 美东) 提到:
善的定义你没搞清楚
你只是来搅局的吧
avatar
P*9
3
Thanks!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