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赵柏闻21岁就带四个博士了啊# Biology - 生物学
A*u
1 楼
赵柏闻,1992年出生于北京,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媲美为中国比尔·盖茨。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科研项目的团队带头人。从2010
年年中开始, 他带领华大基因和国内外十几位数学、物理、天体以及心理学领域的专
家学者, 开始从事人类智力差异如何产生以及与基因的关联研究。
今年19 岁的赵柏闻,已经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科
研项目的团队带头人。从2010 年年中开始, 他带领华大基因和国内外十几位数学、物
理、天体以及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开始从事人类智力差异如何产生以及与基因的
关联研究。这个项目还要持续一年多。
这个团队的组建过程带着一丝出人意料的色彩。去年年中,赵柏闻与华大基因的几名同
事筹备成立该项目组,2010 年6 月28 日《华盛顿邮报》采访报道了少年赵柏闻和他的
项目,通过报道,国内外对该项目兴趣浓厚的科学家、大学教授、研究员联系上了赵柏
闻,表达了加入该项目组的意愿。“当时很意外, 没想到影响力这么大。”最终,这
些“请愿者”以兼职研究员、专职研究员或达成协议的方式参与进了该项目。
在这个团队里,这位高中生“小领导”扮演着三种角色。其一是协调沟通、组织联络。
团队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以海外学者居多,赵柏闻要定期组织电话会议和网络通气会议
,协调项目推进情况; 其二是处理项目合同签订工作,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其三是搞
科研,负责生物信息分析,手下光博士就有4 个。
19 岁的孩子管理一个团队,能服众吗?赵柏闻轻描淡写:“大家之所以听我的,是因
为项目科研经费是我申请下来的, 钱在我手里。”在赵柏闻看来,小小年纪就成为科
研团队带头人并非大不了的事情。当然,团队成员们也并非“一切行动听指挥”。曾有
一位在德国的科学家先斩后奏, 自己垫资十几万买了一台实验仪器, 然后找赵柏闻报
销,接到消息时,赵柏闻还正在与大家讨论买与不买的问题。“当然也有人不服气我,
但我自有应对办法,嘿嘿。”至于办法是什么,赵柏闻选择保密。
加入华大
一名高二学生,如何进了“基因测序世界工厂”华大基因? 赵柏闻认为简单得不得了
: “没什么啊, 他们想要人, 我想来,一拍即合! ”赵柏闻所言稍显夸张。作为一
家民营机构, 华大基因在国际基因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自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1%
的工作开始,华大基因先后完成了中国水稻基因组计划、SARA 基因组研究、家蚕、家
鸡、大熊猫基因组计划等多个项目, 世界知名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多次以封
面文章对其报道。这样一家研究院, 自然不是谁想进就能进去。
其实,兴趣广泛的赵柏闻是北京人大附中的学生, 该校的学生不少是学习尖子,多少
有些过人之处。从初中起,赵柏闻就去了北京农科院研究所实习,但基本都在干“体力
活儿”―――帮忙开展生物实验。高一时,他偶然得知华大基因在做基因测序,便请求
农科院的导师介绍自己到华大基因实习。高二暑假,赵柏闻从北京来到了深圳华大基因
总部,在他眼里这是一段无聊的日子,带他的老师先给了他一篇关于水稻的论文,接着
又给了他几本书让他学编程。他很快就掌握了编程并做完了教材中的大部分题目。
接着,没事儿干了,赵柏闻就找到院长汪建要活儿干。汪建把他“推”给了华大基因的
另一个“神奇人物”李英睿,这名北大生命科学院的才子,曾旷课到华大“打黑工”―
――不要工钱只干活, 后来被华大基因录用, 现在已是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李英睿
随手写了一道数学+编程的题目,让赵柏闻自己去解。
赵柏闻用一个下午打草稿,晚7 时开始编程,之后改了四五遍,凌晨时分把答案交给吃
完宵夜回来工作的李英睿。李英睿当场震惊,这道题是李英睿他们千人基因组项目所遇
到的难题,本想打发赵柏闻一下,甚至让他的实习期“耗”在上面,熟料赵柏闻一个下
午就搞掂。
看到赵柏闻如此有才, 李英睿便开始“忽悠”赵柏闻留在华大基因。已厌倦国内教育
模式的赵柏闻想到可以自己赚钱自己花,就心动了。但他说,真正促使他决定放弃学业
留下来, 主要是因为没做暑假作业, 没参加假期补课, 回学校“不好交代”。闻听
儿子要退学,赵柏闻父母大惊之下立刻停下草原之行, 连夜奔到了深圳。赵柏闻告诉
父母,若自己按部就班地上学或出国,5 年后将成为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 但若退学
进入华大,5 年后将学到更多东西,积累更多经验。回想起来这些理由, 赵柏闻觉得
其实更多的是在说服自己。
开明的父母同意了。从此,赵柏闻过上了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幸福生活。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科研项目的团队带头人。从2010
年年中开始, 他带领华大基因和国内外十几位数学、物理、天体以及心理学领域的专
家学者, 开始从事人类智力差异如何产生以及与基因的关联研究。
今年19 岁的赵柏闻,已经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科
研项目的团队带头人。从2010 年年中开始, 他带领华大基因和国内外十几位数学、物
理、天体以及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开始从事人类智力差异如何产生以及与基因的
关联研究。这个项目还要持续一年多。
这个团队的组建过程带着一丝出人意料的色彩。去年年中,赵柏闻与华大基因的几名同
事筹备成立该项目组,2010 年6 月28 日《华盛顿邮报》采访报道了少年赵柏闻和他的
项目,通过报道,国内外对该项目兴趣浓厚的科学家、大学教授、研究员联系上了赵柏
闻,表达了加入该项目组的意愿。“当时很意外, 没想到影响力这么大。”最终,这
些“请愿者”以兼职研究员、专职研究员或达成协议的方式参与进了该项目。
在这个团队里,这位高中生“小领导”扮演着三种角色。其一是协调沟通、组织联络。
团队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以海外学者居多,赵柏闻要定期组织电话会议和网络通气会议
,协调项目推进情况; 其二是处理项目合同签订工作,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其三是搞
科研,负责生物信息分析,手下光博士就有4 个。
19 岁的孩子管理一个团队,能服众吗?赵柏闻轻描淡写:“大家之所以听我的,是因
为项目科研经费是我申请下来的, 钱在我手里。”在赵柏闻看来,小小年纪就成为科
研团队带头人并非大不了的事情。当然,团队成员们也并非“一切行动听指挥”。曾有
一位在德国的科学家先斩后奏, 自己垫资十几万买了一台实验仪器, 然后找赵柏闻报
销,接到消息时,赵柏闻还正在与大家讨论买与不买的问题。“当然也有人不服气我,
但我自有应对办法,嘿嘿。”至于办法是什么,赵柏闻选择保密。
加入华大
一名高二学生,如何进了“基因测序世界工厂”华大基因? 赵柏闻认为简单得不得了
: “没什么啊, 他们想要人, 我想来,一拍即合! ”赵柏闻所言稍显夸张。作为一
家民营机构, 华大基因在国际基因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自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1%
的工作开始,华大基因先后完成了中国水稻基因组计划、SARA 基因组研究、家蚕、家
鸡、大熊猫基因组计划等多个项目, 世界知名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多次以封
面文章对其报道。这样一家研究院, 自然不是谁想进就能进去。
其实,兴趣广泛的赵柏闻是北京人大附中的学生, 该校的学生不少是学习尖子,多少
有些过人之处。从初中起,赵柏闻就去了北京农科院研究所实习,但基本都在干“体力
活儿”―――帮忙开展生物实验。高一时,他偶然得知华大基因在做基因测序,便请求
农科院的导师介绍自己到华大基因实习。高二暑假,赵柏闻从北京来到了深圳华大基因
总部,在他眼里这是一段无聊的日子,带他的老师先给了他一篇关于水稻的论文,接着
又给了他几本书让他学编程。他很快就掌握了编程并做完了教材中的大部分题目。
接着,没事儿干了,赵柏闻就找到院长汪建要活儿干。汪建把他“推”给了华大基因的
另一个“神奇人物”李英睿,这名北大生命科学院的才子,曾旷课到华大“打黑工”―
――不要工钱只干活, 后来被华大基因录用, 现在已是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李英睿
随手写了一道数学+编程的题目,让赵柏闻自己去解。
赵柏闻用一个下午打草稿,晚7 时开始编程,之后改了四五遍,凌晨时分把答案交给吃
完宵夜回来工作的李英睿。李英睿当场震惊,这道题是李英睿他们千人基因组项目所遇
到的难题,本想打发赵柏闻一下,甚至让他的实习期“耗”在上面,熟料赵柏闻一个下
午就搞掂。
看到赵柏闻如此有才, 李英睿便开始“忽悠”赵柏闻留在华大基因。已厌倦国内教育
模式的赵柏闻想到可以自己赚钱自己花,就心动了。但他说,真正促使他决定放弃学业
留下来, 主要是因为没做暑假作业, 没参加假期补课, 回学校“不好交代”。闻听
儿子要退学,赵柏闻父母大惊之下立刻停下草原之行, 连夜奔到了深圳。赵柏闻告诉
父母,若自己按部就班地上学或出国,5 年后将成为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 但若退学
进入华大,5 年后将学到更多东西,积累更多经验。回想起来这些理由, 赵柏闻觉得
其实更多的是在说服自己。
开明的父母同意了。从此,赵柏闻过上了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