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胜利日阅兵
就在昨天,普京出席了莫斯科红场隆重的阅兵仪式。
事前西方媒体给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预测:
一种是普京刻意放大已有战果,宣布对乌军事行动取得“阶段性胜利”。
另一种则是普京大肆渲染危机气氛,正式对乌克兰宣战并发起国内军事动员。
事实证明,这两种预测都偏颇了,普京选择了第三种——平淡。
普京十分钟的讲话平平无奇,波澜不惊。
他一边回忆苏联时代团结抗战的历史,一边向民众解释在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的前因后果。
政策层面,讲话没有做出任何关于乌克兰战事的重大宣布,甚至提及乌克兰的次数都很少,而是以“北约”“西方国家”等概念代之。
与中国不同,俄罗斯胜利日庆祝活动是全国性的,各大城市会同时举行规模不一的阅兵和群众游行。
今年5月9日全俄的表现与往年大同小异,马照跑,舞照跳。
单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愿意给普京这次胜利日阅兵的表现打85分。
讲话内容没有夸大战果自欺欺人;也没有不顾一切强势宣战,一亿国民赌国运。
除了最后的那句“乌拉”外,整体上维持了一股冷静稳健风。
战争相持阶段有相持阶段的打法。
如果俄罗斯骤然升级做全民动员,无疑是正中美国圈套,极容易诱发内部震荡。
反正有几千枚核弹头兜着底,俄本土除非自乱没有人敢做规模性攻击,索性就当成一场局部战争来打。
关关难过关关过。
仅就胜利日俄罗斯各大城市的表现来看,普京的统治基础相当稳固,远不是很多人揣测的那般风雨飘摇。
这里的统治基础大家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控制力,一种是民意。
前者不谈了。
对于后者,有关俄罗斯国内政治倾向的信息一直比较少;由于体制原因,传播出来的资料大都经过了西方媒体加工。
因为这种加工的缘故,使得外界听到的俄罗斯“亲西方派”声量实际上经过了一轮“放大”,类似喇叭的功放;而现实情况极有可能“民族主义强硬派”才是其主流。
俄罗斯毕竟是一个原社会主义国家,左的盘子大于右是很正常的事情。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有时想想,俄军在这样一场局部战争中暴露出大量问题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体系性腐败、情报失误、指挥不畅、武器花哨、意志低迷……
这些问题在与乌军作战中暴露,总比有朝一日与北约真刀真枪比划的时候暴露强。
反过来说,假如真的如网络流传那般(《普京的战前情报》),普京最初的思路是想通过情报部门收买乌军重要将领的方式来一轮突然袭击,用一股巧劲拿下乌克兰,那事情发展到今天同样不算坏。
因为一旦搞了一出成功的斩首式特别军事行动,全球几十亿人喊乌拉,普大帝与绍伊古等人必然会飘飘然飞上天。
可上面提到的各种问题依然存在,只是被暂时掩盖了起来。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战争的胜负手》一篇中介绍过德国的例子,罔顾国力、酷爱剑走偏锋,是一件非常非常危险的事情。
上瘾后难以收手,最终走向万劫不复。
之前的文章中笔者多次提到“预防针”这个概念。
对于乌克兰来说,2014年俄罗斯并吞克里米亚像是一次打预防针。
当时乌军的表现可谓是一触即溃,毫无战力,而打完针后其国民意志和军事备战均有了不小的提升。
同样的道理,今天的战争对俄罗斯来说也一样。
如果说2014年的逻辑链是“俄罗斯→乌克兰→克里米亚”,那今天的逻辑链便是“北约→俄罗斯→乌克兰”。
一一映射。
纵观历史,对付一个腐败落后的政权或民族,最好的办法是让它继续沉睡。
一旦打算叫醒它,就必须雷霆万钧,直接打趴在地。
历史上,俄罗斯这个国家有过多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先例。
1905年日俄战争失败使得俄国内部民变四起,一团乱麻;之后一战的爆发更加加剧了这种局面,曾经的“欧洲宪兵”似乎一去不复返。
然而正是在风雨飘摇中,红色苏维埃诞生了。
1941年冬天,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先锋部队已经可以望见克里姆林宫的塔尖了,却没想到这是他们离胜利最近的时刻。
抛开时代的局限性来看,近现代以来俄罗斯人其实一直在打仗。
苏联时代某种程度上还算节制的。
十九世纪的沙俄帝国可谓是“三年一小战,五年一大战”,光和土耳其的战争就打了四场,一次好几年。
欧洲有战争在欧洲打,亚洲有战争在亚洲打。
哪里乱,哪里有战事,它对哪里感兴趣。
通常情况下,战争会加深一个民族的实用主义特质,比如之前普京政府宣布清单内的平行进口货物(水货)合法化。
这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乌托邦里的概念,竟然在战时的俄罗斯成为现实,不得不说十分魔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不止是俄罗斯,任何一个政权和民族都需要具备一种随时应对“乱纪元”的能力。
毕竟过往的几千年间,人类文明始终是在坎坷中前进的。
活下去,最重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