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可以解释沟通,因为这是电话亭的原始用途”
“70年代我还是个住在利物浦的学生,我的女友(现在是我的妻子)在卡迪夫,如果我们足够幸运,就能找到一个有故障的红色电话亭,一次10便士就能永远打下去,一直到我们被她朋友打断为止。我们的定情曲是电光交响乐团的《电话线》,到现在仍是如此。”
2016年英国《卫报》发起了一场关于“见证”的活动,鼓励人们写下了自己年轻时与电话亭的记忆。
位于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的入口处的K2,Andrew Testa
对于英国人而言,极具辨识度的“一抹红”电话亭早已成为了英国的“文化符号”,承载了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历史记忆
“80年代我住在诺丁汉的一个‘大学城’里,每个星期天的早上,两个电话亭外都会排很长的队,学生们就为了能够按时打电话回家报个早安!”
其实,除了电话本身,电话铃声,作为听觉记忆,也永远留在了人们脑中。
@Pete Read 于伦敦1987年风暴后拍摄
“在九十年代早期,我住在曼彻斯特的一个合租房,在客厅窗户旁边就是一个红色电话亭,我们会把它的电话号码告诉给朋友,你在屋内就能听到它的铃声,它每晚大概会响个5-10次。那是个很棒的公共设施。”
每个红色电话亭都有自己的号码。曾经,你可以用它来与朋友交流;如今,你也可以用它来恶搞朋友。蹲点等朋友的奶奶路过电话亭时打响它,从远处围观老人家先环顾四周一圈,迟疑着走向电话亭,最后谨慎的拿起话筒。这已经是英国著名搞笑节目Fonejacker的经典桥段了。
© alexander_shootz
当然,电话亭不仅可以用来聊天,也可以用来当收音机。过去人们会在红色电话亭中打特定电话,听几遍流行榜单上喜欢的某个歌曲;或者也能满足人们对于都市怪谈的想象,比如当“约克郡开膛手”逍遥法外的时候,便有段录音自称是他,这段录音在电话亭拨个电话便能够听到。
70年代的小朋友,会在上学的路上,随便找个电话亭,用“专业设备”去掏出卡在被弄坏的硬币槽中的硬币,幸运的话,几周的零食就有了。
当他长大一些,就开始用电话亭煲电话粥了,跟想念的人聊上个通宵。
2015年,红色电话亭被评为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设计,甚至超过了红色巴士和喷火式飞机。
“它们既精致又庄严,很少有公共设施有如此优雅和都市化的表达。”英国作家、建筑历史学家加文·斯坦普(Gavin Stamp)在1989年出版,聚焦于英国街头常见物品的《Telephone Boxes》一书中这样写道。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作为英国的象征,红色电话亭也并非一成不变,它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从诞生到成型,经历了许多故事。
电话亭的由来
通讯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只是这样的改变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沉淀。
1876年,电话问世。第二年,贝尔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Bell Telephone Company),同一年,英国人普利思(WH Preece)把电话机引入到了英国。普利思后来被封爵,并被认命成为英国邮政(The Post Office)的总工程师。
1878年,电话服务在英国正式营运,由爱迪生电话公司负责。11月1日,英国的第一通电话由伦敦加农街(Cannon Street)打到了115英里外的诺维奇(Norwich)。但那个时候拥有电话的人,非富即贵。
1880年,英国最高法院裁定,电话属于电讯行业。根据英国1869年的电讯法,电话运营商必须获得英国邮政的认证才能在英国运营。电话的出现,让之前英国邮政运营的电报业收入大幅降低,英国邮政正欲涉足电话业,英国高法的裁决让英国邮政打了鸡血,电话业务的国有化也就此在英国开始。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几个私营的电话运营商逐渐退出英国市场,到了1892年,英国邮政成为为英国提供电话服务的唯一一家公司。
在随后的十几年,电话在英国迅速发展。国家出资设立交换中心连接不同的电话线与电缆,新技术不断推出,电话线缆甚至跨越英吉利海峡,英国和欧洲大陆可通过电话进行沟通。
由于铺设电话线缆的成本很高,在偏远地区普及电话就成为了新的问题。人们需要在一个地方放置电话,这样就可以覆盖附近几个村镇的人口。
但是英国天气常年阴雨连绵,再加上通信技术还不发达的时代,长途电话的信号损失很严重,常常需要大声吼叫对方才能听见,这在英国人看来是很粗鲁的。那到“盒子”里去“喊话”就不会影响家人和邻居了。
电话亭便由此诞生。
电话亭迭代史
英国最早的电话亭既不是红色的,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经历了很多版本的演变。
1912年,英国邮政总局收购了国家电话公司(National Telephone Company),实现了电话网络的国有化。第一代的电话亭是由邮政总署于1920年主持设计的,名字为KioskNo.1,简称K1。
K1进入城市,招致城市人的反对。首先提出抗议的是伦敦人,伦敦人认为K1造型丑陋,破坏了伦敦街道,然后是伯明翰,接下来,连英国邮政总署自己也看不惯K1的设计了。
1924年,皇家美术委员会整合了独立的设计征集,举办了全国性电话亭设计征集比赛。
在竞赛中,英国建筑设计师吉尔斯·吉尔伯特·斯科特(Giles Gilbert Scott)设计的具有古典色彩的电话亭赢得了竞赛,这便是如今人们最为熟知的英国红色电话亭的雏形。
Giles Gilbert Scott
斯科特是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他所设计的利物浦新罗马教堂被认为是将现代设计和哥特式风格结合的建筑设计典范。
当时正在参加电话亭设计竞选的吉尔斯,在伦敦市中心的圣潘克拉斯火车站附近的墓园散步。在墓园中,他看到了曾设计英格兰银行大楼的设计师约翰·索恩为妻子设计的坟墓,坟墓上的中央圆顶结构,非常独特。
K2红色电话亭的顶部
于是,斯科特以此为灵感,把电话亭设计成了圆拱顶。他在参与竞选的设计稿中,清楚写明此设计受到索恩墓园的启发。最终,他赢得了这场设计竞选。而圆拱顶造型的电话亭也一直沿用至今。
迫于美感的需求和现实的需要,英国邮政局对斯科特设计的这个K2进行了改动,最主要的变化就是颜色,从银色改为了醒目的红色,不仅辨识度增加,也提高了整个城市的色彩丰富度。
可能当时连邮政总署都没料到这样的改动竟然如此成功,现在成了伦敦不可替代的一景。
从1926年开始,K2在伦敦批量安装,问题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也促成K系列不断演变升级。为了解决成本压力,1928年邮政总署又再次委托斯科特设计出更为经济的K3,后来为了应对水泥预制板裂缝问题,邮政总署又先后设计了K4和K5。
K4模仿了K2的外形,但在体积上是K2的一倍多。K4因其过大的体积而被不满的行人和驾车者称为“红色巨人”。虽然配备了邮票机(stamp machine),但邮票机常因K4外板不防风雨而无法粘合邮票,且在通话中往往发出恼人的噪音。
K5则是一款止步于样板电话亭的款式,且如今未能有一列留存下来,人们仅能靠留下的老照片与工作图纸还原它。
1935年设计的K6是如今最为经典的英国红色电话亭款式,最初是为纪念年乔治五世国王加冕银禧,在设计上同时借鉴了K2的红色与K3的简洁设计,并同时避免了体积太大、过于脆弱昂贵等先前款式存在的问题。
K6是推广度最广的电话亭,到1960年英国已经安装了大约六万个K6,虽然仅有超过一万一千个K6保存了下来,但它现今仍旧是最为常见的电话亭。
六十年代,对于摆脱战后紧缩,经济繁荣的英国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创建一个新的现代英国,但新型现代风格的K7电话亭却因其易变色的铝制材料的限制而停留于样板,与此同时,K6也在时间中沉淀为文化符号,也是在K6电话亭中,大卫·鲍伊的虚构形象Ziggy Stardust开始登上流行文化的舞台。
作为第一个在伦敦以外得到广泛使用的电话亭,K6的红色成了现代城市与保守乡村之间对比的小细节。
最初,英国邮政总局为避免引起乡村居民的反感,将电话亭刷成了低调的绿色,但有趣的是,在红色电话亭后来成为国家标志符号后,原本为了配合乡村风景,电话亭又被偷偷刷成了经典的红色。
在八十年代,撒切尔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推进了公共通讯事业的私有化,为彰示改变,British Telecom一度试图将电话亭的颜色改为黄色,一时间引起公共抗议浪潮,只能作罢。
围绕社区与艺术重塑电话亭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话亭的淘汰已经不可避免,但在八十多年的更新迭代后,红色电话亭业已成为英伦风情的标志性象征,承载着英国人的自豪与怀旧情绪。
电话亭的拆除与保留,已经成为英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电话亭变得越来越破旧,逐渐从过去社区最受关注的焦点变为无用的垃圾箱时,BT(British Telecom)决定在2009年启动“电话亭领养计划”,将电话亭以一英镑的价格卖给当地议会、慈善机构与社区,几年内便有不少已被淘汰的电话亭,被重塑为社区迷你图书馆和急救用的除颤器。
据英国通信管理局统计,在截至2020年5月的一年里,英国人通过公用电话亭拨打了约500万次电话,其中近15万次打给了紧急服务机构,2.5万次打给了儿童热线,2万次打给了自杀防治机构撒玛利亚会(Samaritans)。
艺术家们同样在这个狭小的公共空间内发现了艺术实践的价值。在了解到“电话亭领养计划”的那一刻,艺术家Lada Wilson立即便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天哪,我想把它变成一个画廊!”
将电话亭作为微型画廊具有自身的意义,电话亭象征着远方与人们尚未触碰到的未来,而电话亭本身则曾是社区的联结纽带、共同记忆的物理承载,对于一个社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小的艺术画廊的作用正如Lada Wilson所说:“艺术可以解释沟通,因为这是电话亭的原始用途。”
Lada Wilson和她的艺术画廊电话亭
与艺术画廊相同,退休教师Val Meyer Hall将废弃的电话亭改造为了“色彩疗养”室,“每天你都会看到或听到一辆汽车在电话亭外面尖啸着停下来,然后司机冲出去拍照。”她说。
“色彩疗养”电话亭作为新的乡村中心,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可以撤退缓冲的空间。玻璃上绘制着让人感到乡村生活舒缓一面的蘑菇、蜜蜂、鲤鱼,地板上放置的可调节凳子让疲惫者可以调整到自己舒适的姿势,在透过近似教堂彩色玻璃的阳光笼罩着小小的电话亭中,人们可以放松自己疲惫的神经。
“色彩疗养”室电话亭
英国人自己也承认,没有其他国家的人像他们一样对本国的电话亭充满热情,尤其是在电话亭从未带来实际盈利的前提下,这份喜爱显得更为固执。
这或许是因为红色电话亭已经成了记忆本身,电话亭里的烟味、微微潮湿的地板、话筒旁被撕破的电话簿、硬币掉进硬币槽的清脆响声、无人接听只能按下B键退回硬币时的触感......
改造为街边咖啡厅的红色电话亭 ©Bloomberg
阴翳的暴风雨天被困在红色电话亭时看到的雨景,以及煲电话粥时,瞥见电话亭外有人等待着下一通电话时感受到的紧迫感和压力,所有都粘附在电话亭这狭小的空间中。
英国泰晤士河畔金斯顿的艺术装置,Andrew Testa
无论时光如何流逝,电话亭上的红漆如何黯淡,只要它们存在,依附在红色电话亭上的记忆便将一直留存下去。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