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Biotech领涨医药股
写在前面:
今年中国的创新药领域沉静的时间实在有点久,但在10月12日,三地上市、抓住资本市场黄金窗口期的百济神州,发出公告称其抗肿瘤重磅产品泽布替尼的全球3期头对头APINE试验达到优效性结果——即和原研相比,效果更好。
如果大洋彼岸的审评理念不变的话,意味着百济神州将在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个大适应症里,去挑战年销量近百亿美元的巨头——伊布替尼。
而后面,将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过了FDA意味着打开全球的大门,而百济不计成本、即使在中东和欧洲一些小国家都在铺设全球销售网络的举动,也变得可以解释。
和明星药品的头对头试验,需要大量原价购买原研药物,极其烧钱。而一旦失败,则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没有这个结果,百济充其量又在“烧钱”罪名上罪加一等。
消息一出,不仅纳斯达克给出了百济超过20%的涨幅,它在A股、H股的涨幅也一路飙升。第二天,创新药、CRO板块纷纷跟涨,整个医药生物板块几乎全线飘红。
放在几年前的黄金时代,这个消息充其量只是中国创新药大潮进程里的锦上添花式的一笔。
但时代不一样了,在当下创新药步入寒冬之时,无疑是给行业注入的一剂新的强心针。
两个小高潮
中国创新药正处在估值泡沫化破灭的一片狼藉中。今年上半年,超过90%的港股18A上市Biotech股价破发,股价高于发行价的仅有5家,平均跌幅42.91%。纳斯达克/纽交所上市的915支医药股中,除去2021年上市的企业,过去一年平均跌幅60%左右。
二级市场的寒气也传递至一级市场。2022年上半年,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同比降低46.7%,环比降低45.9%。
许多投资人口袋里有钱,但不再投向创新药。
此时,中国创新药需要一个在一堆me-too和管线之外的不一样的故事。
说到底,当中国创新药需要一点信心加持时,需要有一些行业头部玩家站出来。
2022年美国临床肿瘤大会(ASCO)上,荣昌生物分享了关于公司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RC48)的进展,这也是中国批准的首个国产ADC药物,用于治疗胃癌和尿路上皮癌。
在之后的5个交易日,荣昌生物A股累计涨幅已经接近35%,港股累计涨幅超过17%。而在2022年上半年,荣昌生物的港股市值从去年均价一路跌去70%,直到六月份。ASCO之后,荣昌的股价相较于四个月前增长近50%。
同期,在ASCO上公布数据的信达、康方等等港股18A公司,也在之后与资本共度了从一个月到几个月不等的蜜月期。
而此次百济泽布替尼头对头数据出来领涨创新药,也同样印证了,在创新药这个九死一生的行业里,要想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给寒气弥漫的行业传递点儿暖气,必须真枪实弹地拿出好药。
创新药的退潮期
好消息和坏消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也是创新药九死一生的注解。
就在今年5月,百济神州大跌逼近历史新低。起因是罗氏TIGIT临床未达预期,殃及了同靶点的百济单抗管线。
另一边,今年投资大环境的缩进,再加上罗氏、赛诺菲、阿斯利康在一众重点新药临床项目上折戟的映照,国内创新药的市场环境比起去年更加风声鹤唳。
百济作为中国Biotech一哥,三地上市、融资百亿,此前一直被人认为是因为好运气,让人眼红但赢不得真正的尊重。
随着资本市场对Biotech的要求产生变化,市场直接冷脸以待。今年一月,即便百济的重磅PD-1产品百泽安和诺华达成license-out协议,创下目前国内单品种药物授权交易金额最高纪录,被称为“赢了面子输了里子”;四月,百泽安新适应症得到药监局批复,也没有溅起什么水花——百济的股价一直跟随着全球创新药市场的悲观情绪顺流而下。
悲观不是没有理由的。2021年,百济神州的8个药品、6大品种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只有0.5-0.8%——这就是一家1300亿市值的公司的目前全部身家——显然没办法满足二级市场挑剔的胃口。
百济神州的遭遇似乎是在说,尤其是在股市灾年,像Me-too和Fast-Follow这样过时又慢节奏的故事已经不能调动资本的胃口,人们需要更多的Me-Better来突破中国创新药想象力的瓶颈。
假如时间倒退五年,谁也想不到给百济这家药企带来希望、让人们对创新药重拾信心的,不是有着千亿市场的PD-1,而是只有前者1/20的BTK。
中国创新药需要新故事
就如同荣昌的ADC药物带给股民们的刺激,百济的头对头试验也一样,胜在足够新颖。
在走过一段揠苗助长的时期之后,中国的创新药市场越来越需要差异化故事来提振自身。在过去随便一个license out的药物就能撑起天价估值之后,看尽了PPT公司之后的资本市场也需要更性感的投资话题来让越来越僵化的资本流动起来。
从年初到现在,投资人们面临着多重压力:投什么亏什么的大环境;创新药在过去两年里的火热造成的增值焦虑;市值回调后板块吸引力变弱——更何况,一家成熟、靠谱的创新药企业常常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成长曲线,这并不能满足如今亟需短期可见回报的市场环境。
为此,创新药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们需要听故事、讲故事、甚至打造故事——这是制造利好的最快途径。消息面的背后,其实都是资本面的躁动难安。
今年的二季度报显示,医药公募持仓比例已经达2018年以来新低,众人一直在期盼着一个仓位回补的机会。同时,创新药二级市场估值持续出清,美港股生物科技板块均出现大幅回调,人们对创新药产业特性的理解,更趋于理性的市场认知:所谓的一夜暴富,不过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但疫情无疑使得一种药品的前景更加难以预料。这点信心的热度,最终需要落地才能保温。
今年7月,百济的PD-1新药百泽安就因疫情相关旅行限制等因素,FDA 将延长其上市许可申请的目标审评完成时间。这给本来因为内卷而市场天花板不断压缩的PD-1赛道,又多加了一道冷霜——原本寄希望的出海比预想的要难得多。
而百泽悦作为百济神州的另一款产品,作为全球范围内共批准5款BTK抑制剂的1/5,相对而言路似乎要好走许多。在最新财报中,百泽悦在美销售额同比增长500%,达到10.15亿,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次能成为百济低谷期的救命稻草。
在创新药的泡沫被挤压之后,资本市场正在前所未有地期待着一场新的“泡沫”的形成——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大环境的流动困境,重启各行各业新的周期;同时,这种讲新故事的“泡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创新药企业避免同质化竞争、探索调动市场情绪的新模式。
毕竟,创新药承载的是整个人类对于更好的治疗手段、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它需要社会各界持续的灌溉。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