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道,“扬州出美人”。
这是流传中国千百年、老少咸知的一句民众俚语。可是,在这句俚语里,蕴藏着极其丰富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许多人就不大知晓了。许多人没有想到,在“扬州出美人”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满含着江北贫苦人民的血和泪。
扬州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古城,雄踞江淮(长江、淮河)之间,号称“淮左名都”,在漫长的历史上,一直以工商发达、风景秀丽、文采风流、繁华昌盛著称于世。提起扬州,人们就会想起无数令扬州人感到自豪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自古道“扬州出美人”,然而,中国之大,为何独有扬州多出美人,而且世代相传、连绵不断呢?扬州之所以多出“美人”,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扬州城坐落在江苏北部与安徽北部的交界处,长江与淮河的汇合点。这里地当南北要冲,战祸连年。尤其是江淮大地自宋朝以来,一直处于黄河、淮河和长江的下游,三水汇流,河湖棋布,俗称“洪水走廊”,连年灾荒不断。扬州西北的洪泽湖,拦堵黄、淮上游的洪水,面积越来越大,湖面越来越高,明清两代在湖东筑高堰大堤,屏蔽运河及里下河广大地区,这里是长江与淮河之间最低洼的地区。每当夏秋,洪水涨满洪泽湖,入江宣泄不及,官府为保运河漕运、保扬州城,往往下令开放高堰大堤上的仁、义、礼、智、信五座坝以分水势。洪水立即倾注里下河,一夜之间淹没苏北数千里广大地区,地面水深数丈,房屋倒塌,人为鱼鳖,哀号呼救之声惊天动地……入清以后,苏北地区洪水记载不绝于书。康熙帝后来大力整顿黄淮,水患一度有所减轻。但到乾隆年间,由于吏治败坏,水道多年失修,水患复又加剧。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由于外患内忧,清王朝急剧衰败。苏北地区天灾人祸更加严重。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正担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在苏北赈灾期间,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心情沉重地谈到了苏北的灾情与人民的困苦。道光以后,晚清数十年间,苏北水灾更加频繁。据有关史料,仅在光绪六年(1880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江苏每年遭灾平均达61个州县。连年加剧的水灾,给苏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每当夏秋风雨之日,洪水冲破护圩大堤,苏北千里平原转瞬成了一片汪洋,田庐尽没,人畜俱亡。然而,洪水过后,那些在千难万险中侥幸逃得一命的幸存者,陷入更为可怕的灾难中。在这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苦难日子里,苏北灾民们只得牵儿担女,背井离乡,逃往他乡。繁华昌盛的扬州城,自然是她们逃荒求救的首选地方。苏北灾民们在陷入绝境后,为了寻找一线生机,唯有卖掉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卖掉的男孩为奴、为仆;而被卖掉的女孩则为婢,稍有姿色者为妾、为娼——这就为“扬州出美人”提供了大量的“货源”。有些地方,灾民们在卖女孩子时,为触目起见,还在女孩子头上插草作为草标。蒋世焕的《插草吟》写道:“月凄凄,风袅袅,大妇小姑头插草。街南巷北行人多,呼天但乞生离早。剜肉可医,骨断难治,耶娘夫妻挥手别,眼中无血身存皮。”这些是市场上买卖女孩的情景。更有甚者,扬州城内还有许多人口贩子,竟雇船深入穷乡僻壤,大批收买女孩。这就告诉我们,所谓“扬州美人”的最初来源,并不限于扬州一隅,而是包括广大的苏北乃至整个江淮地区。近代著名作家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就指出:“苏北历岁以来,都是荒歉,而扬州夙称繁盛,于是像盐城各县的苦女孩子,从小就卖出来,送入娼门为妓。古人咏扬州有句云:‘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当种田。’实在这都不是扬州本地人,但是他们总称之为扬帮。”刚从灾民们手里买来的女孩蓬头垢面,面黄肌瘦,不通歌舞,更不懂上层社会所要求的种种礼节,因而不能成为“扬州美人”而高价转卖。买来的女孩必须经历一个调理教养的过程。于是,扬州城内便形成了一种专门职业,形成了一个数以万计的专以“蓄养女娃”为业的寄生阶层。他(她)们趁着荒年灾月,用极低的价钱将灾民的女孩子买来,少则数人,“多者或至数十人”。他(她)们视作奇货可居,对这些女孩子很下了一些工夫与本钱:首先施之以严格的思想道德礼仪的教育—“自幼演习进退坐立之节,即应对步,亦有次第。且教以自安卑贱,曲事主母”,将这些本来野性未脱的穷苦女孩子改造成为三从四德、驯服听话的典范。同时又在形貌和技艺上对她们进行训教—“束足布指,涂妆绾髻,节其食欲,以视其肥瘠,教之歌舞弦索之类,以昂其身价。”使这些女孩子们一个个都长成为形体苗条(注:扬州人俗称“瘦马”)、能歌善舞、甚至懂得琴棋书画的高等玩物。这样严格的管理和别具一格的调理教养训练,在当时的中国确实是不多见的。而经过如此调教训练出来的“扬州美人”,果然赢得了整个中国的官僚、财主、富商们的赞赏与喝彩,名声大噪,经久不断。从而,“扬州出美人”之声不胫而走,传遍海内。“扬州美人”成了受到上层社会广泛欢迎与赞赏的商品,而扬州的经济繁华与交通便利又为“扬州美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买主。一是扬州本地的官僚、地主与妓院的老板,尤其是那些财大气粗的两淮盐商,“扬州美人”自然是他们最先猎取的对象。二是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达官贵人与富豪公子们,“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有的是访青楼,逛妓院,寻花问柳,挟着“扬州美人”吃“花酒”,游瘦西湖,做“扬州梦”;而更多的则是来买小纳妾,购置姨太太。买卖“扬州美人”是扬州城内的又一种人口市场。它是与当年买卖穷苦女孩子有许多不同的、显得复杂与高雅一些的市场:卖主不再是穷苦灾民,而是那些饲养调教“美人”的经营者;买主也变成达官贵人与富豪公子们了;在买主与卖主的中间还须有一种介绍人——牙婆或媒人。当贵官公子上门看女出价时,一般由牙婆领路,到“瘦马”家坐定,就进茶。牙婆扶“瘦马”出,说一声“姑娘拜客”,“瘦马”就下拜。说一声“姑娘往上走”,“瘦马”依言行走。说一声“姑娘转身”,即转身向明处而立,这是为了相面和相其身姿。说一声“姑娘借手瞧瞧”,牙婆将其衣撩起,手、臂、肤皆露出,这是为了看手看皮肤的细嫩。说一声“姑娘瞧相公”,即转眼偷觑,借此以看清姑娘的眼眉。说一声“姑娘几岁了”,即回答几岁,这是辨其声音是否动听。说一声“姑娘再走走”,牙婆即手拉其裙,脚随之而出。看脚也大有讲究:凡是出门裙幅先响者,其脚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脚先出者,其脚必小。最后,说一声“姑娘请回”,至此才算相完一个人。如果相中了,就用金簪或玉钗插在她鬓发上,若看不中,只需出几百文小钱赏给牙婆或奴婢即可。所谓“扬州美人”,成了胆战心惊、默默无言、听人摆布、唯命是从的牲口,成了按质论价的商品,被买主、卖主、中介人们评头、评足、听声、听音、看走、看动。她们的面、手、臂、肤、眼、声、趾等等,都要被一一加以考察与评判。她们的人格受到侮辱,灵魂受到践踏。她们的人生与命运则全被别人操纵。当时,凡买一个自己相中的“瘦马”,一般花一千至两千银子,买下后,娶回去。而这个女子的生身父母,得到的卖女身银多不过一二十两,其余的均付给收养“瘦马”的富家。由于微信更改了规则,不再按照时间顺序推送,读完请点一下“在看”和“点赞”,这样每次新文章的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