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在太年轻时就过上苟延残喘的日子,总是太残忍

在太年轻时就过上苟延残喘的日子,总是太残忍

其他

文 | 李厚辰

找到值得表达的角度开始变得困难,在事件与情绪的诸种夹缝中,言辞总是容易没入荆棘林中难以动弹。不过这种表达的困境是必然的,表达的困境背后其实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任谁选择逃避、享乐、侥幸,都是可以理解的,现状已经超出了个体可以处理和承受的范围。不过这种悲怆的态度,在另一些人看来,怕是要笑掉大牙的,明明一切都好,你们非要自作聪明,还以为自己又发现了问题,掌握了什么了不得的知识,不过是“又蠢又坏”。这年头,谁坚持的立场还没在网上被人指责过“又蠢又坏”呢?
 
不过问题可以问回来,我们是基于什么,知道我们不蠢?之前的文章就探讨过,在舆论场的争论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正确,别人错误。如此判断的信心究竟从哪里来?这当然不是个新问题,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回答,在构成信念的中心,我们越被逼到墙角时,越是要去伸手够的那个东西——常识。

自信心来自我们相信,立场和信念符合常识,而对方却缺乏常识,常识在这里被认为是简单、明晰,又有真理性的。并且面对现有纷争,也有很多人把常识作为方法,认为只要这个社会尊重常识,我们能够让其他人获得常识,我们今日的分歧就能够得到缓解。
 
但你怎么知道你的常识就是正确的呢?你没有怀疑过吗?



01.
用的“常识”,和说的“常识”
 
常识一定像上面说的,那么简单、明晰又有真理吗?
 
托马·潘恩曾经写过一本非常著名的小册子《常识》,他在其中将美国独立革命与所有革命,尤其是法国革命并置,主张自己的观点应该是“常识”。但其中的诸多看法例如,“欧洲,而不是英国,才是北美的父母之邦” ,还有比如无政府主义的主张等,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其实都很难称作“常识”。
 
可见,很多时候,“常识”并不像他的语义那么简单明了,而是一种夸耀的语法,自称主张是“明显的事实”罢了。并在此情况下,将压力转嫁给反对者,如果有人不接受,那他就不是和某种意见作对了,而是“反常识”。这么看起来,“常识”其实是个压迫性很强的东西,意思是你必须接受。
 
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对常识多想想。
 
今天很多被称为“常识”的观念也一样,稍微拉开一点距离,并没有那么完美无缺。比如很多人都想捍卫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对社会不可或缺”,这到底在什么程度上是常识呢?如果有人挑战你这个观点,该怎么回复呢?这当然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过有意思的正在于,有时候对“常识”,我们恰恰认为,现在不需要论证了,这早已被证明过了。
 

《燃烧》

但我们应该了解和知晓这个常识的论证吗?例如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基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这也已经算是某种物理常识了,但如果要求谁真把双缝衍射实验的细节,尤其是后期改进版实验的过程和细节复述一下,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对于我们主张的常识,我们其实未必知晓其是如何论证的。
 
在这个基础上,起码有三种不同的常识假设:
 
第一,凡我坚持的“常识”,我都知道它的论证过程,都能复述,不然何以确定我知道这个常识呢。
 
第二,凡我坚持的常识,我虽然不知道它的论证过程,但我都曾经看过,知道论证过程在哪里,如果你需要我复述,我很快就能找到并告诉你(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模模糊糊的就是如此相信)。
 
第三,我们的生活需要很多常识,被前人的经验验证过的,或理论论证过的,世界上知识这么多,很多判断我们就是当作常识接受下来的,怎么可能每一样都知道论证呢?如果每个常识我们都要知道其“所以然”,不就以有涯生命追无涯知识了吗?
 
当然,很多常识我们也是通过“经验”形成,虽然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伯努利定理,但坐过几次飞机,都能信任飞机是安全的交通工具。听到这个例子,你也许会觉得“经验”就是常识完美的论证基础,也别这么想。很多人对某些治疗手段的信念仅仅是他们自己被治愈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经验也不再成为完美的论证基础。
 
所以很多常识,是我们选择相信了一个其实不确切知道其依据的观念。首先这很正常,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接受和相信在传统、专家、书本上被给予的东西。而常识,当它作为支撑我们自己行为和决策的依据时,往往也不需要什么道理,专家给我们医学常识,健身教练给我们运动常识,只要你相信这个人,这些常识你就可以照单全收,并按他们的指导行动。
 
《燃烧

但回到我们开篇的问题意识,我们希望借“常识”完成社会沟通和说服,甚至作为教育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学校要让人拥有常识),可能基于“经验”和“专家”背书的常识已经不足以完成我们的需要了。在这个地方,对常识背后道理的复述和理解也许变得很重要。
 
这也许就是面对公共舆论,我们总强调常识却无法以此取得成果的原因。“常识”本不是为了说服和谈论,乃是我们自己决策和行动的一种依据,我们极少使用“常识”来做言谈之事,所以切身感受着“常识”对我们自己的清晰性,却很难将这个清晰交给他人。
 
大概即使是上面第二种方式(虽然现在无法复述,但是知道其出处),都很难完成沟通和说服。就像如果主张自由市场,对于反对这个观念的人,幽幽留下一句:去读读哈耶克就知道了。这句话当然无法完成常识的说服和传达。
 
02.
有常识的我们和没常识的他们?
 
“常识”确实被我们寄予厚望,不仅作为弥合纷争的途径,也有别的用途,在故事的另外一面,“缺乏常识”更常见用于解释分歧的理由。在我们看来,他人之所以和我们观点不同,显得愚蠢或幼稚,不过是他们缺乏常识而已。
 
不管你持有何立场,“缺乏常识”都是对另一方常见的批判方法。在常识有无之中,正确与错误,真知与狭隘当然变得清晰。但为何经常双方互相指责对方缺乏常识呢?这个问题比常识有无的表象复杂。
 
仔细想想,真的有谁会完全没有“常识”吗?我们就简单看对自由市场支持与反对双方可能出现的想法构成,来看他们都相信些什么常识。支持自由经济的,会说,只有市场是最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某种程度上是真的,但反对者会说,这种高效带来贫富差距的巨大,是无意义的高效,这也有几分真相。
 
支持的人还说,价格只有通过市场过程形成,没有价格就没有根本的信号,但反对者会说,在市场中价格也受到垄断等多种形式的干扰和影响,极端逐利的人会操纵价格,这当然也是真的。他们经常说,人性是贪婪的,这也不是假的。
 
尤其是在一个社会公平问题变得显著和剧烈的今天,对于自由市场本身的敌意和质疑存在合理的基础,也存在舆论基础。
 
在论证对市场经济的替代方案时,人们时常会从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论断的“哲学常识”出发,加上对政府通过投资拉动经济的信念,这也是过去二十年的“经验常识”。

更不必说其中有诸如“人多力量大”这样的“基础语义常识”,还有不存在永恒制度,一时一地的特殊性必然孕育出一时一地特殊制度这样半法家、半历史主义的“历史常识”。不怪他们会认为,支持市场经济的人,反而才是缺乏上述这些常识的。
 
《看不见的客人》

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之所以与你意见相左的人会言之凿凿地认为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忽略你认为简单、明晰、正确的常识,而你反而在他的眼中“缺乏常识”,乃是因为你们的想法,都有数个常识在背后进行支撑,双方都有这些子信念,才会都觉得自己持有的观点近乎“真理”,与其不同的想法,简直难以理喻。
 
所以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不仅价值是多元的,常识也是多元的。讲道理这件事上很难有输家的,双方带着自己认为正确的常识而来,带着不变的常识离开。在这个意义上,“常识”并不能作为我们弥合纷争的工具,常识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就算你觉得最无道理的信念,那里依然有一些“经验常识”作为基础。
 
03.
也许真正有用的常识
 
我们从寄予厚望的常识出发,走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我们先发现,常识好像可以分为用的常识和说的常识。而大量常识都是用的常识,只需要“信任”而不需要“道理”。
 
如果我们寄希望于以常识解决问题,进入说的常识的领域,那么常识的论证就变得关键。但这也并不足够,因为你的对手、持有不同想法的人,并不是“缺乏常识”,那不过是和你掌握了不同的常识而已。在这里,基于“常识”的简单、明显又正确的位置,正在变得模糊。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回到最开始的发问,难道答案是大家都各有道理的相对主义?回答最初的问题,你怎么能确定自己拥有的常识更正确呢?如果你是一个支持自由经济的人,要如何能够有信心说自己是对的,或者更接近真实的那个呢?
 

《燃烧

在这里我们需要拓宽对常识的视野,发现我们总是忽略的一类常识。
 
数据与事实,是另一种常识,其实在上面我们提到的各种“常识”背后,应该都有数据或事实作为基础。比如资本主义是否必然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这是一个可以用基尼系数这个数据去评断的问题。
 
大家可以猜猜从20世纪初到现在,全球贫富差距在扩大还是缩小?答案是差不多,现在贫富差距情况与20世纪初相似(当然20世纪初贫富差距非常悬殊),如果截取二战后来看,基尼系数略有上升,这恐怕不支持自由市场一定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结论。
 
这提示我们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一种偏见。当提到“常识”,这个词容易让人想到是某种“结论”,好像“常识”都已经是成型的价值判断,一种既成的结论。

比如“双盲实验是有效性最好的验证方式”,这本身是个命题,里面有很多逻辑和道理。但容易被忽略的是我们经常也用“常识”来形容一些基本的事实,比如有人如果不知道我国人口数量,我们也会评价说这是“缺乏基础常识”。
 
常识里面当然会有论证,有若干次级常识,同样可能基于大量数据和事实。而且可能不像我们所想,一个结论背后由逻辑和道理构成。很多结论背后是简单的事实和数据,而没有那么多复杂的道理。事实和数据有时拥有一种“不言自明”的能力,而很多“常识”,也并不被道理反驳,而被反例反驳。
 
事实往往触目有力,道理反而曲折迷惑,如果大家有在网上与人讨论的经验,恐怕也会发现,不怕对方讲道理,而对方恰如其分的反例往往是最难应付的。这是一种不同的信念,即我们关心的常识是“逻辑道理构成的结论”,还是另一些常识,即“事实和数据”。把对“自由经济”这种所谓理论常识的依靠,转移到对基础事实和数据的依靠,可能是我们现在可以探索的方向。
 
《她

所以说到上面的问题,要如何可以肯定自己所坚持的“常识”更接近真实呢?那不仅仅是因为对于自我立场的了解,反而更是因为对于对手主张的了解,对他们的道理,他们的事实和数据的充分认识。
 
当自我的立场可以在这些触目有力的反例中依然成立后,就能故而取得信心。自我的立场可以应付的数据和事实越多,其可信度也就越高。同温层不能强化我们对立场的真正信心,非同温层信息的冲刷反而可以。
 
在今天的大环境中,这种基于对事实和数据的常识观,而不是基于结论和道理的常识观,也许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超越激烈复杂的道理、路线、立场之争的方式。
 
尾声.
拒绝悲观的可能
 
写下上面的文字,我不过是又讲了一段“可能性”。在现在的情况下,宣扬“可能性”,尤其是对读者提出积极要求,是一种很微妙的尝试。因为我无法为这个尝试给予任何承诺,即使吸收了文章的意见,开始更多关注具体的事实和数据,而不是直接带有结论的抽象判断,也不一定会让大家突然成为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人。甚至事实和数据是否可以顺畅表达,也许都是一个问题。
 
但在太年轻时,就开始绝望,过上个苟延残喘的日子,总是一件太残忍的事。而“立场”这个词,有个很有趣的意谓,就是人总是要“站在哪里”,人无法“绝对中立”,更无可能“游离世外”。当你感觉困苦无望时,原因是立场面临的狂风暴雨太过可怕,还其实是因为你站立得本就不太稳当?
 
《她

我们当然处于一个严苛的环境中,我不觉得我们“应该”面临如此的困难。在一个正常环境中,我们或许本不用为了维持基本的共识和立场作出如此多的努力。但处境这件事儿,我们大多数人并无法选择。
 
最近总想起太史公和他的《史记》,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在身体和人格遭受如此巨大的摧残,又在一个“户口减半”的绝对恐怖的时代,写下这么一部皇皇巨著。且在著作中他不怨不怒,又无比坚定地相信自己“究天人”、“通古今”,“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虽然是占星的神秘学官员,却不相信什么天命观,也没有什么超然的寄托,在书中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了不起的理论创新,他也对当时那些精美的黄老理论兴趣索然。
 
但大概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确实是个被无数事实支撑着的老头。也像现实中的一些人,他们的信心与底气,不在于财富地位,也不是掌握了什么高深理论,而是因为他们确实经验很多,也知道很多。事实、数据、细节的积累,本身就有澄明的效果。
 
在这个现代社会中,我们从小都得到了很多现成的结论,各种理论主义,科学人文,我们直接得到了经过百年沉淀的结论和道理,这些都是我们深信不疑,指导我们选择和立场的常识。但面对一个紧迫的表达和舆论,这些所有结论的来时路,恐怕要重走一次了。

来时的路程走几遍,在事实的积累和冲刷中,愿我们都从中寻得磐石,找到足以抗衡时世的坚决立场和信心。

*本文原名《我们还能相信和依赖常识吗?》,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看理想平台立场,欢迎提供不同意见的讨论。头图:《濑户内海》,编辑:汁儿。


更多「李想主义」专栏文章

当MBTI成为一种生活思路

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李想主义」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许倬云:不要糟蹋自己,要过正面的日子,对得起自己的角色真没想到!哮喘的主要症状不是喘而是这个,看看您有没有二十大代表赵亚夫:我们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年轻时和黑帮大佬谈恋爱,现在当寸头老太太,她的半辈子就够拍80集大女主了《暗影火炬城》PS5国行版上线的日子,聊聊它从出去到回来的故事出个国还要背电饭煲、马桶圈、奶粉回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藏龙岛的日子,永不过期举国欢庆的日子,我们更不能忘记英国王室御用袜子,我买过上百双,秋冬超实穿!过了两天晨昏颠倒的日子,终于体验了年龄的威力珠宝骗子里,人造钻石还是太年轻了荐号丨宅在家里的日子,如何偷偷地和别人拉开距离?[突发]太残忍了!全美愤怒!知名院士因实验太残忍遭网暴,超200名科学家联名要求其撤稿老百姓最在意过好自己的日子,这也是国家丰功伟业的落脚点神回复:小朋友,你还是太年轻了...诗歌|我们总是怀念过去的日子,无论当时是否喜欢我,女孩,17岁当武打替身,5年还清30万债务,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被封杀15年后,43岁汤唯现状曝光:离开娱乐圈的日子,我在乡下种菜养鸡太残忍了!竟然把8岁儿子锁在寒冷车库中冻死 !!前NYPD警员被裁决谋杀罪名成立!最高判终身监禁...年轻时候信誓旦旦说不生孩子,一旦结婚了三胎大概率少不了!高夫渔父《渔歌子》FOODS | 阴雨绵绵的日子里,就该来碗热腾腾的日式Udon面兴趣的魔力年轻时人美心还狠,她可把港圈大佬迷死了!女性苦难是《落叶归根》2 - 门当户对 2(多图)狂拿影后奖杯后,43岁汤唯现状曝光:离开娱乐圈的日子,我在乡下种菜养鸡连载(下)丨挑灯夜读的日子,代表了CFA考生的坚守和自律太残忍了!全美愤怒眔字源考似是故人来江岸沿江线的日子,永远不无聊卖电车月入10万的日子,一去不返了冯仑:年轻时的经历,比钱重要洛克菲勒:我从年轻时,就拒绝和两种人交往!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