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最在意过好自己的日子,这也是国家丰功伟业的落脚点
点击
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对普通人来说,把日子过好是头等重要的。国家好不好要最终落到大家的小日子过得好不好上,也就是说,国家再宏大的丰功伟绩,也要扎根于市井百姓幸福的小日子上。
那么什么叫老百姓的好日子?往往有不同理解和定义,而且老百姓对过好日子的愿望和评判标准都非静止不动的,一个时间段里感觉不错的日子,过段时间未必就能满足得了人们变化的需求。
但是,好日子有一些最基本的条件,需要国家带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它们构成百姓过好日子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它们都是哪些呢?
第一,和平很重要。老百姓要过好日子,不打仗,战火不烧过来,而且生活秩序不遭到战乱的冲击,这是头一个先决条件。有人会说,这还用讲吗?而且只要自己不作,战乱怎么会找上门来?
此话差矣。中国这么大,我们的周边地区过去几十年没少打仗,中国自己也卷入过战争,或者与周边国家有过小规模军事冲突。由于中国过去比较弱,一些军事冲突往往会连带出对中国非常严重的军事威胁,迫使中国全面备战,它们给很多中国人的生活留下了烙印。
现在中国强大了起来,但是我们却遭遇了美国动员全部力量实施的战略打压,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高风险期。大家会发现,大国崛起以完全和平的方式实现几乎没有先例,世界主要力量的崛起全都伴随了战争。而中国被视为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世界最大力量,我们的崛起不遭到霸权国以军事方式直接或间接的阻止,需要我们表现出巨大的智慧以及坚定的意志和定力。大国的和平不是通过后退、妥协就能获得的,小国可以那样做,但大国往往没有退路,敢战与和平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后退对大国则可能意味着战略瓦解和很可能发生的严重内乱。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在京举行。(图源:新华网)
所以说,维护大的和平局面是对中国的严峻考验。中国必须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逐步实现我们围绕自己核心利益的不怒自威。中国已经30多年没有发生对外军事冲突了,这构成了中国人不易察觉的一笔巨额福利,一些人或许以为永远不遇到战争是天经地义的。老胡希望,这样的和平局面能够长期延续下去,不断造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二是经济需要是发展、扩张的,而不能是停滞和萎缩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前部位置,就意味着老百姓拥有了更多挣钱机会,承载我们人生的社会基本盘就处于不断改善的向好变化中。虽然每个人的境遇参差不齐,但是一个发展、扩张的经济体会赋予我们所有人的人生在各自起点上越过越好的更高平均几率。
其实,人生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境遇是否会越变越好,即它是否是上升的。钱越挣越多,房子越住越好,生活的综合质量是不断向上变化的,人就容易幸福,觉得有奔头。如果是反过来的,收入降低,生活质量下降,对未来的预期是萎缩的,那么小日子的感受就很容易变得悲观大于乐观。
▲资料图:深圳市南山区(图源:新华网)
应当说,过去几十年,中国完美诠释了国家发展与个人小日子的正相关关系。老胡强烈希望并且相信,中国的发展还远未走到尽头,未来几十年的中国经济将继续扩张,给老百姓过好日子不断提供新的空间。
第三,社会要公平正义,使人们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有理要有处讲,不能坏人当道,权力和金钱不能成为侵占他人权利的特权。法律规则需要充分管用,对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形成保护。一个人只要依法做事,勤勉守规,他就应该有不受到打压、不被欺负的确定性。另外,自由、特别是私域的自由得到保障也很重要,人们过日子的选择权应当是充分的。
中国人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很高,一直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前头,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有很大关系。很多社会接受“黑社会”的存在,对贫富差距悬殊和腐败不太敏感,东南亚、南美这方面的情况尤其典型。但是中国不一样,这些年很多轰动的舆论事件都是围绕公平正义出现的,中国这方面的建设应当说是快马加鞭的,但仍然任重道远。
▲资料图(图源:新华网)
第四,安全要兜底。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但往往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追求改善和卓越不顺利而导致的沮丧在我们社会上很难避免,但是涉及生存的最基本权利,社会要不断努力提供保障。确保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伤病能去得起医院,再穷的孩子也能够完成学业,这些都是人们小日子能够过得好的一道又一道保险。中国这些年不断在这些公共福利领域取得进步,但是人们往往有更高的愿望和期待,使得国家在这方面的改善永远都是紧迫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老胡说的这些基本就是能够产生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大环境、大轮廓,我相信没有一个国家在这些方面是完美的,然而每一个社会都应该为创造、优化上述条件极尽所能。与此同时,社会的努力代替不了个人奋斗,把日子过好了,过红火了,让人生的曲线是积极向上的,而非悲观沉沦的,肯定离不开每一个人的个人努力。社会是社会的事情,但聪明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社会,而是会把它掌握在自己手中。
热文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