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蝴蝶宝贝——“皮肤如蝴蝶翅膀般脆弱”,是一种怎样的人生?
下面这部纪录片,拍摄者说,期望大家看到视频后,能够感受到“疼”。
每一次触碰身体都要小心翼翼,稍重的摩擦可能就会出现水疱、皮肤破损,更严重的情况下,脆弱的食道导致只能吃流食,手指因为皮肤破损与黏连形成拳头手……因为生命传承中不可预测的基因突变,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可能会降临到任何一个家庭中。
谁的人生,又能没有过伤痛?有时,我们需要10分钟的“疼”,来提醒自己,生活中的意外、挫折、挣扎,和那些温馨、欢笑、爱与被爱,都是真实存在的,无法逃避,终要面对。
但有一样东西的存在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希望。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片中第三位主人公紫锐,此刻已经顺利升入初中,而且刚刚成功完成了食道扩张术,可以不再只吃流食。此前将近十年,紫锐的饭菜不仅要打成糊状,还要用滤网筛一下才能下咽,避免刺激脆弱的食道。术后的当天,生长在南方的紫锐,生平第一次吃到了小笼包。
紫锐
然而,在讲述四位主人公的更多经历之前,我们想告诉你,在这部短片背后,还有一个更严峻的事实:EB患者按发病率和流行率估算,在我国约有3万-7万人,而目前已发现的患者约1200人,因为疾病本身相对比较罕见,分型又比较复杂,在大家看不到的角落里,许多患者过着比短片里病友更艰难的生活——
他们可能在出生后,因得不到科学照护而严重感染去世,甚至可能在被诊断为EB后,因一个草率的劝告“这孩子养不活的”而被放弃,尽管他们的疾病类型可能只是轻型,在科学护理下,完全能够像短片最后的病友赵洁一样,工作、恋爱、结婚。
他们可能在成长中,因家长不知如何护理,用普通绷带、医用胶布甚至是卫生纸包扎伤口,因为不当的照料,全身大面积出现水疱、溃烂,继发感染,承受了许多本不应有的痛苦。
他们可能不知道,许多并发症已经有了针对性处理手段,包括拳头手、牙齿发育不良、食道狭窄等,在对症治疗后,可以大大提升生活质量。
EB宝宝的第一关,是从出生到确诊、再到家长知晓护理要点的这段时间,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危险的时刻。视频里第二个出现的小朋友,梓翊,就遭遇了误诊。在他出生的医院,因为看他的身体很多部位红通通的,在发出了“这个孩子怎么没有皮呀”的疑问后,医院对孩子的初步诊断是“剥脱性皮炎”,俗称红皮病。梓翊被抱回家后,在人生最初的六个月里,皮肤开始反复出现水疱,妈妈遵医嘱给他的伤口用一些消炎药,但却阻止不了水疱的层出不穷。最让梓翊妈妈苦恼且不解的是,他会反复抓挠面部,有时一抓就能抓破一层皮,又不好包扎,“那时孩子的脸都没法看。”为了防住这双“淘气”的手,家人想了很多办法,把手藏到被子里、衣服里用别针固定……但还是制止不了。原来,对EB患者来说,伤口结痂后,会特别痒,即便是成年患者,也许都会忍不住下意识地挠一下,后果可能就是伤处反复破损。这期间,一家医院的医生提醒他们,“孩子可能不是皮炎,是大疱性的病。”建议他们去更大的医院复查,出生后六个月,梓翊在上海确诊了单纯型EB。从梓翊到片中的若晨、紫锐和赵洁,再到所有EB患者,确诊的那一刻,家长不仅会得知“这将是一种很痛苦的病”,还要面对“目前没有办法根治”的事实,甚至还会被告知“活不了多久”——前两点是明确的,最后一点却是对疾病了解太少而产生的误导。紫锐出生的第二天,身上出现很多水疱,医生靠翻着书给她初步诊断,指着书中的疾病告诉她妈妈,“跟这个病很像”,两三天内,因为发生感染,妈妈收到了十多张病危通知书,第14天出院,医生说,“养养看吧,你们还年轻。”如片中所示,居然要靠赤脚医生对哭声的判断,才给了紫锐妈妈信心。而且,在医院里,紫锐家人并没有得到关于这个病该怎么护理的指导,双大腿内侧很快被摩擦得没有了皮肤,爸爸妈妈只能从网上搜索相关的护理知识。若晨的父母都在医疗卫生领域工作,孩子出生不久就得到确诊,住进了新生儿科。即便如此,他们也听到过“可能活不了一个月”的宣判,看不到孩子,这对年轻父母在焦虑中深受打击。若晨父母的信心,产生在孩子出生后的第十天,他们找到并加入了蝴蝶宝贝的病友群,并在中心官网等多渠道搜索护理知识。孩子的未来会怎么样?这个最关切的问题,很快被群里热心家长的一张张照片所回答;一些护理疑问,也得到了回应或搜到了资料。等看到出院的若晨,好像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他们的心态更稳定了一些。“人家都养得很顺利,一个个孩子都那么大了,我们肯定也可以。”面对未来,若晨妈妈开始感觉好像没有那么绝望了。EB宝宝的皮肤有多脆弱,每位患儿家长都要经过一番痛心的体验才能知道。而当医生对此也不了解的时候,EB患儿要遭受的“皮肉之苦”就更不可估量了。梓翊刚确诊后,得过几次肺炎,妈妈至今还心有余悸,挂盐水时,拿橡皮管一勒,这一圈皮肤“炸”了开来,后来加了病友群她才知道,这时应该包上毛巾或厚衣服。但无奈的是有时医生过于“自信”。有一次因为肺炎,需要把吸痰器插入梓翊的鼻子里,妈妈一再阻拦,担心出事,孩子有EB,医生表示应该没问题,结果这一插一拔,“鼻孔那一圈的皮全都没了,”梓翊妈妈干着急却拦不住,“医生惊讶地说,还真是不能吸,我说我都说了,不能吸不能吸。”最常见的二次伤害,恰恰出在对伤口的包扎上。纱布的包裹缠绕,医用胶布的固定,都可能对伤口周围尚好的皮肤造成刺激,造成新的水疱,或者如短片中若晨爸爸所言,有时揭开胶布或纱布,能带下一层皮。同样是在病友群里,梓翊妈妈逐渐了解到如何更好地护理孩子:“先是一层医用敷料,再一层专门吸收伤口渗液的纱布,最后一层纱布是固定用的,一定要有弹力,常规的没弹力的纱布不行,不然孩子的皮肤吃不消。”EB目前没有治疗药物,EB家庭最主要的医用支出,是购买特制的敷料,一般两天左右换一次药,没有医保。视频里,梓翊一个月3600元的花销,在病友中已经算少的,紫锐一个月大约要7000元左右。经济负担也严重限制了一些家庭对孩子的照料,在细致的护理下,EB宝宝一样可以快乐成长,比如喜欢追着哥哥跑的梓翊。受伤的风险,丝毫没有拦住他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一个5岁小男孩该有的顽皮捣蛋,他一分不少。摔一跤,膝盖磕掉了一大块皮,妈妈刚给包扎好,他立刻在床上跳了起来,“妈妈,一点都不疼,包扎好了就不疼啦!”渐渐地,他都学会了自己包扎。在这个5岁小男孩的世界里,自己除了比小朋友多一层“铠甲”,并没有什么不同。紫锐今年13岁了,步入初中的她,对自己的病有了一定的认知。长水疱、更换敷料、吃流食的日常生活,她早已习惯,从来没有向妈妈抱怨过,更不会喊疼。她对自己的学业要求很高。妈妈心宽一些,告诉女儿只要保护好身体,不必在意成绩,为此还对她的班主任表示过歉意,“怕影响您绩效”,老师一笑说,“您想多了,孩子好就好”。其实,紫锐的成绩排在班里中上,哪怕因为太用功,会一把把掉头发。业余时间,紫锐喜欢弹钢琴、画画。钢琴本是妈妈为了避免她手指黏连而让她学的,一学就是八年,紫锐每个周末都会练习;画画是她最大的爱好,未来的理想,是能成为一名画家。只有偶尔换药的时候,她会叹一口气,“如果我能跟弟弟一样健康,那多好呀。”梓翊、紫锐、若晨,都是家族里唯一的EB患者。赵洁的症状比起他们要轻一些,在小学二三年级发病,四肢总会长“痘痘”,特别痒,容易破损。但她并不意外,因为父亲就有同样的症状。父母带她到西安确诊为营养不良型EB后,又带着她跑遍上海、北京等大医院求医,过了好多年,他们才接受女儿的病治不好的现实。好在对赵洁来说,症状主要集中在四肢,习惯了一年四季穿长袖长裤后,一切还好。赵洁和老公是高中同学,两人在大二的暑假确定了恋爱关系,他们是从好朋友到不知不觉打破了友谊的窗户纸。这是个大方爽朗的山西姑娘,回忆起七年前爱情的起点:“提出来要在一起呢,是我提的,但你要说谁特意追的谁,那倒没有这种过程,就是自然地长期相处吧。”至今,她也不知道老公如何在两三天内就说服他父母,但很感激对方父母的接纳。如今,两个人的生活平平淡淡、开开心心,为未来的憧憬奋斗着,也期待着这个家庭新生命的到来。关于下一代,现有技术理论上可以最大程度阻断致病基因的遗传,包括植入前胚胎筛查、产前诊断等方式。比起许多罕见病的病因未明,EB作为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目前精准地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致病基因,不论对疾病的遗传学预防还是治疗本身来说,都有极大的帮助。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省皮肤病医院的林志淼教授,2016年与团队发现了EB的第19个致病基因,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团队发现的EB致病基因。长期致力于EB研究的林教授表示,目前来看,针对常染色体隐性营养不良型EB的基因治疗,研发进度最为乐观,国内外均有一定进展,三到五年内有望诞生比较成熟的方案,在这一亚型上,改变“无药可治”的局面。而无论未来如何,对EB患者来说,当下更重要的命题,是在护理好身体的基础上,尽可能拥有和常人一样的生活。这一点,恰恰是每个人都可以为蝴蝶宝贝们做的——平等相待,寻常相处,就够了。梓翊、紫锐,都在妈妈的努力下,顺利地走进了幼儿园。这足以让一些同龄病友的家人羡慕。在入园、入学时被拒绝,是病友家庭常常遇到的情况。实际上,这种疾病不会传染,也不怎么影响小伙伴间的玩耍。淘气的梓翊、安静的紫锐,都不缺玩伴。紫锐的脖子上有几块明显的伤疤。妈妈有时问她要不要戴一条丝巾,她会淡然地说,有什么关系呀,别人看就看呗。这份坦然,让妈妈对她的成长更放心了一些。然而,此刻,在我们的身边,又会有多少蝴蝶宝贝,痛苦而无助地蜷缩在看不见的角落?*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