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竟然是个程序员?
你有唱串歌的经历吗?
试着唱下面这些曲子:
猴哥猴哥,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蹦出个孙行者.......
伤不起,真的伤不起,驼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是不是念着念着就唱起来了?
虽然歌词驴唇不对马嘴,但混在一起唱,真就毫无违和感。
没错,这些歌曲的旋律太像了。
想想也能理解,一个小节最多填8个音符,每个音符间出于人声特点就算不超过俩八度的跨度,用十二平均律算一个的话……
一个小节里最多有24^8=110075314176中旋律,迟早有被用完的一天。
当然,这个数字跟咱们没啥关系,毕竟这么多旋律用完之前在座各位肯定先没了。
不过虽然旋律上限很多,但大多都是乱七八糟的音乐,真正让人喜欢的,可能连其中的千分之一都没有。
这就引发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两首歌都用了同一旋律,后者是否构成对前者的抄袭呢?
比如开头的《朋友》和《猴哥》的旋律很相似,而《朋友》是先出版的,所以《朋友》可以起诉《猴哥》侵权吗?
别觉得这问题没意义,饭圈可是全中国最能撕逼的群体了。
很多小学生写作业不行,但要聊音乐抄袭他可就不困了。
不光国内,国外也这样。
有位得过格莱美终身成就奖的大佬说过:
与这种情况矛盾的是,音乐圈暂时没有判定抄袭的通用标准。
在我国通常用“接触+实质性相似”判断。
接触,即疑似抄袭人有没有听过疑似被抄袭歌曲,这点很难界定。
毕竟一首歌传到网络上,收获了几百万次的播放,作者就可以说自己歌曲传播广泛,对方一定听过,但对方同样也可以否认,毕竟播放量多个歌曲太多,不可能每个人都听过。
而“实质性相似”,在判定时大多以法官意见为准,法官觉得像就像。
但是,法官也不愿意背这个锅啊,于是音乐圈内就诞生了一个潜规则:扒谱。
只要音乐旋律中存在“数小节相同”就算抄袭。
虽然没有任何法律支持这条规则,但过去十几年里,这条规则真的有效解决了大量音乐抄袭纠纷。
一有抄袭话题,就会有粉丝喊,来呀,扒谱啊!
听起来很不错,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个规则里有一个BUG:既然只看节拍,我只要创建大量节拍并上传,就可以等着讹人了啊!
就这样,谱曲这个兼具灵感与创意的活动,简化成了简单的排列组合游戏。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人工智能专家Riehl和Rubin搞了一波惊呆众人的操作。
众所周知,现代钢琴一般由88个键组成,每个键的宽度大概是2.3cm,由于人手大小有限,大多专业选手最多一次控制7个白键,这也被称为一个八度。
而这两位大佬将钢琴C大调上最常用一个八度上的所有音符,7个白键5个黑键全部标号,用排列组合的办法暴力穷举。
在6天内,用AI生成了687亿段旋律,并将他们全部上传到自己的网站。
这个音乐网站也成为无数音乐人和程序员的圣地,因为从这个网站建成的那天起……
人类最常用的乐器上,最常用的音符全部被穷举,在这个音阶中再也不会有新曲子,所有后续谱曲都会被视为抄袭。
只要这两位大佬愿意,他们可以花几个月的时间穷举钢琴音符的全部可能,甚至花几年时间穷举人类所有乐器。
成为真正的“音乐毁灭者”。
庆幸的是,两位大佬并没有这样做,他们将音乐上传后即宣布这687亿段旋律全部无版权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使用。
他们只想通过这种方式推动音乐抄袭标准界定,让法律专家别老拿音节相似糊弄事儿。
因为两个程序员的仁慈,音乐圈逃过一劫,听起来还真有点魔幻……
照理说故事到这就结束了,但是我最近发现今年年初清华大学的一位程序员大佬,复刻了这个这个程序,并且将其开源了!
这得玩一玩啊!
大佬把这款程序取名为智弦(ChordNova)无限和声生成器。
不同于外国大佬的直接暴利穷举,智弦在穷举的同时,还可以设置15个详细指标和40多项具体参数。
方便创造出比较好听的音乐。
此外还内置了15种和旋类型库,有什么爵士音、自然音、日本弦、三弦七弦……之类的。
音乐我不懂,但既然是内置的,理论上可以随便换啊!
我随便设置了一通,选择生成。
生成音乐文件的同时,会自动生成一个文本文件,展示使用了那些和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