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伟大企业家,活得像乞丐
22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老人冒着大雪、蹬着三轮车来到天津耀华中学门口。
他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拿出一把零钱,数了数,大概有500块。
将这些钱塞到老师手里后,他说:
“我老了,干不动了。”
“这应该是我捐的最后一笔钱了。”
在场的学生和老师,看到老人满身是雪的样子,听到他说的话,都不禁湿了眼眶。
在此之前,这位老人在14年时间里,已经捐出去总计35万元,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回到学校。
他很有钱吗?
并不是。
相反,他一贫如洗。
这一切,都是他靠蹬三轮车的双腿,一点一点踩出来的。
他就是感动中国的支教老人——白方礼。
17年前的今天,他离开了世界,离开了自己牵挂的孩子们。
17年后,再读到他的事迹,还是会让人感动到流泪。
15年、一辆三轮、一项事业
1913年,白方礼出生在河北。
因为家庭贫寒,读书对他来说是个奢侈事。
31岁时,他离开河北老家,来到天津,以蹬三轮车来谋生。
解放后做了运输厂的工人。
虽然一辈子没读过书,但他却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硬是把几个孩子培养进了大学。
退休后的白方礼,本应该像其他老人一样安享晚年。
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决定。
1986年,74岁的白方礼回了趟河北老家。
在村里,他看到几个正在干农活的孩子,于是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学。
孩子们回答大人不让上。
后来通过打听,他发现这种情况在村里很普遍。
一方面孩子家里穷,上不起学;
另一方面学校也穷,条件不好,留不住老师。
了解情况的白方礼,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想到了年少时没有书读的自己,难过得一宿没睡着觉。
第二天,他就打定了主意:
把自己存下的5000块钱退休金,全部捐给学校!
当他把想法跟儿女们说了之后,儿女自然反对。
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把积蓄都捐出去,养老怎么办?
但白方礼心意已决,他说:
“告诉你们不是为了听你们的意见,我已经决定了。”
“你们都大了,自立了,也用不上这些钱,就给需要的人吧。”
并且他还决定要重操旧业去蹬三轮车,赚到钱了再继续捐。
为了让学校接受他的捐款,他甚至托人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期许。
白方礼托人写的信
此后,他再次蹬上三轮车,人生里只剩下一件事:
支援教育。
不管刮风下雨,他没有休息过一天。
有时候为了多赚钱,一些别人不愿意接的活,他都接。
有一次,他凌晨4点才回到家。
儿子急坏了,忙问他到底去哪了才回来。
老人身上被汗水浸透,脸上却十分开心。
他说他找了个“好活”,帮别人拉货去杨村。
要知道,从他们那到杨村要30多公里。
他一步一步蹬过去又蹬回来,蹬了60公里;得到了他的报酬:60块钱。
他兴奋地说,这是他赚得最多的一次。
93岁、“企业家”、0资产
开始蹬三轮赚钱后,白方礼给自己定了目标:
每月至少捐出去1000元。
但毕竟只靠蹬车,赚的钱有限。
思来想去,白方礼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要成立一个“支教公司”。
为此,他把家里的两个老宅卖掉,又贷了款,和几个贫困大学生一起,在天津火车站附近租了一个小小的铺子,取名“白方礼支教公司”。
说是“公司”,其实也就是个卖点烟酒水果的小摊位。
白天,他把铺子交给员工打理,自己仍然去蹬三轮赚钱。
晚上,他就蜷缩在旁边的铁皮小屋里睡觉。
家人心疼他住那里受委屈,给他缝了两床被子。
结果转头他就把被子送给了火车站的农民工了。
他常常对员工说:
“我们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
“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他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虽然名义上,他是“白方礼支教公司”的老板,是“企业家”。
但你一定没见过这么“清贫”的企业家。
他身上穿的,是不知道在哪捡来的大衣,从没换过;
每天吃的东西就是馒头就着白开水。
有时候肚子饿了,也会捡旁人剩下的东西吃。
有一次儿媳给他送饭,眼见他在饭馆里捡剩的馄饨、包子,顿时难过到泣不成声。
白方礼在三轮车上睡着了
有人劝他说:这是何苦呢?
也不是没有条件,完全可以吃好一点。
他却说自己不需要吃那么好,多省一点,就可以多捐一点给学生。
有一次,他听说学校里有些藏族学生比较困难,二话不说,骑车来到学校,掏出了900元钱交给老师。
这900元里,没有一张整钱,都是他一分一毛攒出来的。
那个时候,他总是会把每天蹬三轮车的钱包在小手绢里,放在枕头下面。
仿佛枕着它们,就能看到那些贫困学生日后成才的样子。
通过用心经营,支教公司一度办得红红火火。
白方礼的目标也从每月捐1000元上涨到捐8000元。
经常有人问他,做这些、赚这些钱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也永远是同一个答案:
为了支持教育啊。
“钱都捐掉,因为钱没用,人才有用。”
“没有文化,中国怎么能发展呢?”
可惜的是,1999年城市化改造,他的支教公司不得不搬离火车站。
他的年纪也越来越大。
终于在一个冬天,捐出他的最后一笔钱后,88岁的白方礼承认,自己“再也蹬不动三轮车了”。
几年后,白方礼病重。
他“奢望”地提出一个要求:想过个生日。
那次生日很热闹。
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他曾经捐助的一些学生都来到家里,为他祝寿。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就在不久前,还在医院里治疗的白方礼偷偷跟儿子说,自己想回家。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
与其将剩下的钱花在治疗上,不如留给那些孩子们读书用。
9月23日,93岁的白方礼老人离世。
他没留下一分钱的私人财产。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里曾经这样评价他:
“在这部企业史上,白方礼大概是最不像企业家的企业家——之所以说他是‘企业家’,因为他的确创办了一家公司。跟所有显赫的企业家相比。他肯定是最穷的一个,然而他为社会所创造的“财富”无人可比。”
平凡而伟大的超级英雄
有人统计过这些年,白方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
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距离。
他的一生奔波劳累,清贫困苦;
但他始终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从未改变。
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不求回报,也看得通透。
有记者问过他:“你有没有想过资助过的那些学生回来给你养老?”
他说:“没想过,别说他们,我自己的儿女我都没想过,他们享他们的福,我享我的福。”
“那你觉得您现在这样做,是在享福吗?”
“享福,因为自己的意愿来走这一步,这就是享福。”
当问他对孩子们有什么期待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好好学习、成才。”
“希望他们比我还要积极地为人民服务。”
白方礼的三轮车上插着的小旗子
白方礼的遗物中,有一条特殊的红色绶带。
绶带上缀满校徽: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都是他曾经捐助过的学生所在的院校。
他当初拿出全部5000元积蓄捐助的白贾村小学,如今变化也很大。
学校用他的名字了教育基金,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乡亲们为他建立了纪念碑,希望这个土地上的人永远记住这位老人。
在网上搜集资料时,看到网友这样一条评论:
小的时候听说过白爷爷的事迹,如今再看,还是让人感动得泪流满面。
为什么我们总会被他感动?
因为他的故事传递出的大爱精神,实在太珍贵了。
越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样的精神就越难得;
越发对人性怀疑,越会被这样的纯粹而感动。
想起以前我们曾写过的一些人:帮助女孩子走出大山的张桂梅、经营最孤独动物园的老人罗应玖、给100多个孩子“当爹”的柏剑……
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都是相似的。
他们诠释了真正的英雄主义,不仅仅是认清生活真相后热爱生活;
更是贯彻自己的热爱,执着自己的信念,并用精神去点亮世界。
他们是真正的平凡英雄。
为什么我们总是要一遍遍地提起这些人?
因为正是有这些平凡英雄的存在,让我们能看到和相信人性光辉的存在。
我们能做的就是:
铭记、致敬。
为平凡英雄们点个「在看」,将这种感动传递下去,让英雄精神永不磨灭。
参考资料:
天津广播电视台-《中国人》
新华社-《他的绶带上缀满校徽,墓碑前总是花海!》
央视新闻-《你的平凡,让世界动容》
23 / Sep / 2022
策划:视觉志
编辑:小 乔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