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贫穷:最容易被误解的四个常识
企业家的初衷仅仅是获取最大的利润,但他们却为市场上的人们带来了幸福——这就是令亚当·斯密惊叹的“看不见的手”,也是安·兰德所推崇的“自私的美德”。
财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保障,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也被公认为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财富,是人类永恒追逐的梦想。
但时至今日,人们对财富的诸多误解,仍然制约着人们勇敢地去拥抱市场、追求财富。本期精选了关于财富的四条常识,希望能够厘清一些最容易被误解的基本概念。也希望各位多提批评意见,督促我们学习进步。
财富创造不仅仅只靠劳动
财富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有个经典的“厨师炒菜”的案例。
有三位厨师,第一位把食材乱炖,结果不能吃,卖不出去,成本无法回收。于是他消灭掉了财富。
第二位厨师,按菜谱炒菜,味道不好,按成本价卖出,他也没有创造财富。
第三位厨师,是优秀的管理者,他严控流程,保证原料采购质量,培训厨工,做菜时掌握火候和配料,并提高服务让客户满意,菜品取得了利润,于是他创造了财富。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三位厨师都劳动了,但前两位的劳动是没有智慧的,他们的创造并没有产生价值——只有第三个厨师的劳动,有效增加了个人的和社会的财富。
可见,劳动只是创造财富的工具,真正创造财富的是指导“有效劳动”的智力。能让资源最有效配置的,就是管理者,而在市场经济中,最直接的管理者就是企业家。
市场化不是催生而是抑制腐败
衡量金钱的道德高低,应该先看人和人的关系。有四种关系:损人利己、损人损己、损己利人、利人利己。凡是做一件事情,达到了利人利己,那么这个过程就创造了财富。其他的三种关系,都没有创造财富。
损人利己就是掠夺财富,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公权力掠夺,乱摊派、超额税费、通货膨胀等,夺走了人们口袋里的钱、稀释百姓手中的现金。
通过审批权制造垄断是另一种掠夺,权力进入人们创造财富的领域,产生了严重的寻租行为,商人通过勾结权力进入垄断行业牟取暴利,成为依附于权力的势力阶层,在裙带资本主义中,最会赚钱的是贪官和向权力寻租的商人,他们掠夺了本应由更有效率的企业家创造的财富。
权力寻租的源头是法治缺失,不少行业的垄断就是源自某个“部门意见”。前些年委内瑞拉打着“为国民谋福利”的旗号,借口中小炼油厂技术差和成本高,将石油企业大举国有化,从未经过正常的立法程序和社会公开,结果造成贪腐盛行、经济凋敝。
▲穷的只剩下钱的委内瑞拉人民
由此可见,市场的健康发展仰仗于制度保障。制度决定了财富的清与浊:当制度健康的时候,自由流淌的货币是经济的血液,向最有效率的地方集中,不断创造出新的财富;当制度衰败的时候,财富淤积向权力的口袋,人们创造财富的动力降低,争夺或收买权力的动力增加。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洛克说:“权力不可私有,财产不可公有”。以北欧为代表的高福利国家,选举自由、舆论自由、政府监督、法制保障等配套体系,使政府得以较为公正地分配财富,从而让人民“从摇篮到坟墓”都获得了令人羡慕的福利:
上学免费,医疗免费,房子便宜,养小孩能领钱,有一个月的带薪年假,父母都有超过一年的带薪生育假,失业了照样拿钱,对处在高压力社会的人们看来,这简直是天堂般的国家。
▲挪威哈尔登监狱堪比豪华酒店
然而,2016年的瑞士在公投中,以77%的票数压倒性地否决了一项法案:凡是瑞士人,成年者每月无条件获得2500瑞士法郎的收入,儿童每月获得625 瑞士法郎,分别约合16800元和4200 元人民币。
瑞士人傻吗?恰恰相反,作为全球自由度最高的国度之一,他们清楚的明白一个经济学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白给钱都不要,因为瑞士人民懂得基本常识
如果人人不工作都有福利,那么谁会去好好工作?于是制度培养出了懒汉,在芬兰有10%的人找不到工作,却每年要从世界各地找人来干蓝领的工作,比如开公交车和扫大街。如果人人都只想分享而不想创造财富,财富从哪里来?
于是要么增加对富人的税收,要么借贷,于是在高税收下,有钱人都移民国外跑光了,借贷还不上,就有了希腊冰岛的债务危机。
劫富济贫得不偿失
在付出了诸多历史教训后,尊重私人对财富的创造权和分配权成为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观之一。但人类天性中的嫉妒和贪婪往往占据上风:这就是遗产税——你努力赚钱是你应得的,可你儿子呢?
财富继承的过程并没有创造财富,而是靠血缘关系或其它关系的赠与获得财富,因此大众通常对富二代有着朴素的反感。
在一些民主国家,由于权力的公有,左翼时常以社会公正的名义,鼓噪民众支持对富人征收遗产税。对于一些法治缺失的国家,推行遗产税更加困难——公权力只是权贵们掠夺财富的工具,当然更不想交出去。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由于选票的压力实行遗产税,其理由一是机会均等,二是促进投资。
然而,遗产税的实质仍是一种“劫富济贫”。从法制的角度来讲,继承权在法律上的明确,是对私人产权和社会传统的一种保护,也是对创造财富的一种激励,国人普遍为了子女呕心沥血、艰苦奋斗,让子女继承财富,成为中国父母创造大量财富的重要动力之一。
“劫富济贫”的实质是在所谓乌托邦的道德旗帜下,对另一部分人财产权的侵犯。任何合法取得的财富都不应该被强制劫夺。财产权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著名经济学家米塞斯将自由的含义浓缩为一个词:财产权。
财产权不是自由和文明的内容,而是自由和文明的源头。
企业家真正的财富不是纸面上的,而是包括了在他“配置资源”的智力。简简单单的“配置资源”四个字,包含了多少智慧和心血?全球人口有几十亿,但只出了一个比尔盖茨。
如果明天我们和盖茨互换位置,多少人能担负地起他位置上的价值?一副扑克牌可以有成千上万种玩法,但把它拆开分给54个人,就只能当书签用了。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遗产税似乎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但从公民社会的角度来看,遗产税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财富再分配,在分配财富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力被强化,对私权的干预被加强,这样的政策惯性,往往导致更多公民权被践踏。并且高额遗产税会导致富人的移民,带来国民财富的流失。
在美国,遗产税也有各种问题,一方面,由于财富转移的方式多种多样,人们有各种方案避税,导致遗产税成为小税种,征税收入甚至低于征税成本——这样的内耗意义何在?
只有让人们能自由创造财富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自由的市场经济正是创造财富的最优制度——公平和效率才能最终得到完美的体现:一个自由、公正的社会,才是繁荣、幸福的保证。
-5-
为什么有的人始终贫穷,有的人却可以变得富有?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有的国家却深陷失败的泥潭?其中原因除了地理、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外在限制,人们对财富和财产权等概念的理解,这种内在因素其实更为重要。
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如果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常识,不仅换不来自由和繁荣,反而可能带来一次次的贫穷和乱世——按需求分配财富,会缺乏效率,无法激励人创造财富;按权力来分配财富,将通往奴役之路;按权欲结合来分配,会形成特权利益集团来掠夺财富......
只有回归常识,才可能远离贫穷。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剖析贫穷的根源”三书:《贫穷的本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破除对财富的误解,从个人、制度、文化三个维度剖析贫穷的根源:
◎《贫穷的本质》:探究个人如何逃离贫穷的陷阱
穷人如何摆脱贫穷?政府扶贫是否真的能对穷人脱贫起到决定性的帮助?这本书证明:不应该低估穷人自主决策的能力;基于直觉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政府良好的初衷,很多时候反而会限制穷人改善自己生活水平的途径。本书的两位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艾丝特·杜芙若因“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阅读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智力上的提升,还可能会是一次价值观的重塑。
▲《贫穷的本质》内页展示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从制度层面揭示国家失败的根源
对经济成功(或经济不成功)至关重要的,是人为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在15年原创性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整理了罗马帝国、玛雅城市国家、中世纪威尼斯、苏联、拉美、英格兰、欧洲、美国和非洲的大量历史证据,建立了一个跟当今社会重大问题高度相关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包容性制度带来富裕,汲取性制度带来贫穷”。本书从制度层面揭示了国家成败的根本原因。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价值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源泉
然而,很少有人看到文化对财富创造的影响。韦伯不但看到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更是强调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由此,韦伯彻底颠覆唯物主义理解世界的方式,揭示了价值观念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源泉。本书是韦伯作品中最出类拔萃的代表作,给现代资本主义崛起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解释,在现代社会科学诸领域皆有深远影响,引用率极高,是教学研究的必读经典。
人们对财富的诸多误解,是制约人们勇敢地追求财富的最大内在阻力。以上三本书则是帮助我们破除误解、回归常识非常有力的书籍。对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一场观念的冒险与革新,也可能是一个思考致富的新起点。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掌握经济学思维”五书)。
限量签名版《经济学入门50讲》
欢迎扫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米塞斯《人的行动》精·读·训·练·营,现价:365,每多100人涨价一次。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学习一课经济学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