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被分手,我的天塌下来了”:这种限制性「生活」,分分钟毁掉你
心理咨询师任丽|作者
Lilith|编辑
Pexels|图源
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道理一说起来都懂,可还是过不好每一天;
内心有无数的想法,最终落地的却寥寥无几;
内心渴望亲密,却又害怕靠得太近;
明明知道前面就是个坑,甚至吃过好几次亏,可还是不自觉地往里跳;
脑海里不断地有个声音在提醒着你:
你不行、你不可以、你不能、你不被允许、你不够好、你很糟糕......
真是这些声音,让我们不断掉入强迫重复的怪圈。
也限制了我们新的可能。
今天,我想写下这篇文章,分享几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教会你:
如何摆脱被自我限制的人生。
以迎接一个没有遗憾、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活出真实的自我,过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但总是受到诸多限制。
比如,在处理问题时,只会下意识地使用习惯了的应对方法,而不会采取多变的手段;
只有一种固定僵化的模式,而无法采用灵活有弹性的模式;
在面临选择时,经常会产生冲突与精神内耗,无法获得自洽以及内在的和谐。
也正是这些限制阻碍了我们的成功,让我们对幸福的感知力越来越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小倩,30岁。
因为失恋,走进咨询室寻求帮助。
她一直认为,如果30岁还没有完成结婚这件人生大事,自己这辈子就完了。
这段看似失败的恋爱经历,给自己的一生,判了“死刑”。
这其实就在一种“自我限定”。
自我限定,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当我们将自己限定在某个舒适的范围内时,犯错的几率会小很多,这会让我们感到十分安全。
而同时,过度的保护反过来又会限制我们的发展。
自我限定,包括了思维上的限定、情感体验上的限定、行为层面的限定以及自我功能抑制。
思维上的限定,指的是一种自动化的思维方式。
小倩被男友抛弃时,她会“自动”觉得自己的人生全完了,内心有个声音反复地提醒她:你是不好的,你是没有人爱的。
情感体验上的限定,指的是缺乏恰当表达情感的能力。
我们通常会使用四种方式来表达情感:症状、行动、语言以及艺术表达。
而躯体化的症状,是一种最为低级的表达方式。
比如癌症就与长期的情感压抑、攻击自己有关;
孩子也可能会通过发烧等症状,来表达自己想要被关注的需要。
而用行动表达情感,在不成熟的人身上比较常见。比如幼儿园小朋友,可能会用抓挠其他小朋友的方式来表达喜欢。
而人格成熟的人,更擅长用语言表达情感,这样的表达也让别人更容易理解你的感受。
有艺术天赋的人,则可以用相对升华的方式,比如音乐、戏剧、电影、文学等,来表达自己所经历的痛苦情感,以此舒缓释放。
行为层面的限定,一般是指缺乏行动力,做事拖延,即便内在很想完成,却无法开始。
就像小倩很想从失恋的悲伤中走出来,她也知道这个时候多找朋友倾诉、去外面走走,或者找点兴趣爱好转移一下注意力对自己是有帮助的。
可她就是什么也不想动,这就是行为上的限定。
最后,自我功能抑制指的是一种丧失功能的状态,也就是明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可以做到,可就是有劲使不出。
那些在过去也许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现在却成了无法翻越的山峰,并因此不断地自我否定。
人们为什么会自我限定呢?
很多时候,这需要追溯到我们从小是如何被对待的,被养育的。
小倩在咨询过程中,谈到自己的父母是极其冷漠的人。
父亲很无能,妈妈爱抱怨。
在她的记忆中,那个家要么是冷冰冰的,要么就是激烈的争吵,这让她总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让父母不高兴。
所以,从小她就是一个顺从听话的乖乖女,不敢向父母索要任何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张小小的圣诞卡片。
因为,就算哭闹,她也要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换来的只是父母的责备与打骂。
那时候,父亲下岗,这个家只能靠母亲微薄的收入来支撑。甚至小倩的学费都不得不延交,这也让她在同学面前经常抬不起头。
贫穷让她过早地体验到了人间冷暖,也在她的内心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早年养育上的匮乏,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匮乏,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我不重要、我不够好”的内在感受,让人极度自卑,导致讨好的性格特点,形成一种不配得感。
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或更好的人际关系。
当这种人格特质形成,在我们长大后,就会强迫性地阻碍自己去寻找和获得幸福。
另外,因为缺乏正向的反馈与认可,所以往往会越得不到就越渴望。
这几乎成了我们未来人际关系中的主旋律。
我们会在内心一遍一遍地重复,“只有被别人认可,自己才是有价值的”。
但随着每一次向外索求,得到的结果总是“拒绝”,这种挫败感会导致更强烈的自我怀疑。
最后,我们既没有在成长环境中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也没有在内心建立起安全的基地。
更遑论与他人或者这个世界建立信任的关系了。
因此,每当处理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时,我们就会变得十分焦虑,这促使我们表现出超强的控制欲。
那是因为太害怕被抛弃了。
可越害怕,就越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
最终,将心爱的人越推越远。
那么,该如何破解自我限定的桎梏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内在冲突。
尝试透过关系中的一次次冲突,去觉察自己的内在模式。
比如你很讨厌别人的某种行为,那有没有可能,是这种行为与你过往的什么经历十分类似?
如果别人的某句话让你极其愤怒,你可以试着参考其他人的反应,看看是否会与自己有着一样类似的不满?
这样的参照可以让我们去反思:
是否别人的言行,触及到了自己的情绪按钮?
这些与我的早期经历有哪些关联等等。
其次,看见成功背后的恐惧。
一个人害怕失败是正常的。
但如果同时也害怕成功,那可能是因为,他害怕成功后会受到巨大的惩罚。
就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所说:
自尊=成功/抱负。
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
为了避免自尊受到损害,人们在潜意识里会故意破坏或者阻碍成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在临门一脚时会出现巨大失误的原因。
最后,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获得改变。
当然,有些人可以通过向朋友倾诉,就得到了情绪的宣泄。
但心理咨询与朋友聊天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大部分的朋友,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有时很难做到真正地共情你的感受。
Ta可能会不自觉地带着很多的评判,或者无意识地表现出不耐烦,很难保持中立的态度。
而这些,都没办法让我们真正跨越心魔。
而心理咨询,除了可以做到上面的部分之外,还能帮助你看到自身的资源与更多的可能性。
透过咨询师这面镜子,我们能看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盲区。
同时,咨询室里独一份的“无条件包容与接纳”,会让你感到被理解、被尊重。
咨询师会鼓励来访者大胆地尝试,鼓励与推动来访者去做改变,并且给予积极的反馈,帮助来访者看到——哪怕微小的改变,都有可能会带来未来更大的改变。
就像我的来访小倩,经过咨询后,她从“自我贬低”慢慢地开始“自我肯定”。
如今,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发展了第二职业,在这个过程中,她重新找回了自我。
她发现自己即便不依附于任何人或事,也有能力让自己快乐。
当然,她也准备好了迎接下一份恋情。
同时也相信,此刻的自己更有能力去维护一段重要的关系。
而每当发生这样的时刻——从来访者的成长中获得快乐的时刻:
当我和来访者一起工作时,聆听着ta们的故事与秘密,放下了自己的悲伤,忘我地共情时;
当我看到他们主动打开曾经害怕打开的心门,治愈悲伤与痛苦,重拾生活的热情时;
我总是能感受到心理咨询师这份职业带给我的,世上没有其他事可以比拟的幸福。
如果你愿意,我也愿意陪伴你,一起打开那道心门。
注:本文故事已获来访者授权,并均已加工处理,模糊了隐私信息。
- The End -
作者介绍
任丽
▷壹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
▷从业8年,积累个案时长2510小时
▷擅长咨询方向:婚姻家庭、职场心理、亲子教育
▷擅长疗法:经典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叙事治疗
▷擅长风格:温暖、理解、敏锐
如果你对人生也充满自卑和迷茫的话,可以和任丽老师聊聊。为了鼓励求助意愿,任丽老师特设8个限量半价咨询名额,原价6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300元/次。
↓扫码即可预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