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英华奖获奖机构---鹤禧投资(一个有情怀的私募管理人)
导读:鹤禧投资是一家很特别的私募基金,他们没有明星基金经理光环的创始人,不依靠和主流销售渠道的合作。通过以直销客户为主的模式,鹤禧投资在首支产品发行三年多之后,也达到了约50亿的管理规模,直销客户数量超过1600位,成为了一家中等管理规模的私募基金。
鹤禧投资的创始人霍东杰有着独特的从业背景,他既不是公募基金出身的流派,也不完全是草根出身的流派。霍东杰从小热爱投资,并且在大学时期通过炒股就形成了社会阶层的改变。他此前在券商做过投行和风控,又在一家私募基金做过投资总监,属于“正规军”和“草根派”的中间地带。
那么鹤禧投资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访谈了鹤禧投资的创始人霍东杰,也帮助我们理解了鹤禧投资独特的投研体系、客户服务方式:
1)基于深度产业链的研究体系。产业链的调研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能接近基本面的真实情况,而非用“宏大叙事”的想法做投资,另一个是能看到具体哪些环节在产业趋势中深度受益。鹤禧投资早期就对光伏产业链做了深度调研,比市场更早的把握到几个光伏大牛股的投资机会。即便他们今年对光伏的某些环节看空,依然做了全产业链调研,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交叉验证从而看到光伏其他环节的基本面变化。
2)具有比较强的中观思维。相比于完全自下而上的主流选股体系,鹤禧投资把自上而下思考和自下而上选择进行了结合。在自上而下层面,他们会对每年的流动性做判断,增量博弈、存量博弈、减量博弈,都会对应不同的投资策略。自下而上层面,他们要求看对产业内部价值链分布,从而提高选股的胜率。
3)公司利益和客户利益深度绑定。鹤禧投资最大的特点,在于全部是直销客户。他们所有产品都没有申购赎回费,他们所有产品的业绩报酬都是只有客户赎回才提取。这意味,只有客户真正落袋了收益,他们才能拿到业绩报酬,而不是有了浮盈就分红。霍东杰个人的资金也投在了不同的产品中。
4)高频次、透明的客户沟通体系。鹤禧投资从周报、到月报、到线上双月持有人交流会,每一次交流都是干货满满,包括他们具体的持仓方向、对市场的观点和操作等。通过透明的沟通,让客户清楚他们在做什么,是怎么想的,从而建立了更强的信任感。
私募基金是一个相比公募基金更残酷的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持有人的忠诚度也不高,一旦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超额收益,就会大量流失客户。相信在这一篇霍东杰的访谈中,也会对如何打造一个被客户认可的私募基金,给大家带来启发。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霍东杰的投资“金句”:
1. 我们的投资方法论可以用一句话总结:自上而下思考,自下而上选择
2. 增量博弈的市场中,增量资金偏好的股票就是最重要的机会;存量博弈是以结构性机会为主,但要警惕机构高持仓集中度的白马股风险补偿不够;减量博弈主要是对仓位的控制
3. 我们觉得市值空间比估值水平更重要,许多股票见顶和估值高低无关,和市值大小有关,没有市值空间了,自然就见顶了
4. 我们总结下来,Alpha成长股主要有四个类型:1)结构变迁;2)马太效应;3)第二曲线;4)困境反转
5. 资本市场没有真相一说,重要的是角度和变化
6. 我觉得任何一种方法体系,一旦被市场有了充分认知的时候,有效性和超额回报就会大幅下降
7. “宏大叙事”对具体投资没什么指导意义。你一定要进入到产业链里面,找到竞争格局较好、盈利增长又较快的环节
8. 我们所有产品都是直销客户,产品没有任何申赎费用。业绩报酬都是以客户赎回的时候再进行计提,把客户利益和体验放在第一位
9. 我自己内部跟投的产品超过了1个亿,而且是分布在不同的产品中,没有单独发我自己资金的产品
投研一体 专注于成长股投资
朱昂:能否先简单介绍一下鹤禧投资?
霍东杰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个人经历,本科毕业十年,先在券商工作5年,主要做投行和风控方面的工作,为后续鹤禧产品严格的风控体系奠定了基础,之后又去了一家私募做了2年投资总监。2014年成立鹤禧投资,到2019年5月发第一只产品,未发行产品的5年时间,我主要是在完善自己对资本市场的理解,积累资源,我始终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从首支产品至今也就三年多的时间。而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公司取得了还算不错的产品净值和管理规模增长。
我们在2020年的时候,规模15亿,到了2021年规模增长到了35亿,现在规模有50亿左右,以直销个人客户为主,也接了一些家族办公室和机构投资者的钱。
我个人不算是科班出身的基金经理,没有在公募基金工作过,但从小就对投资很感兴趣,也不断琢磨什么是价值投资。我之前还写过一本书《价值投资入门与实战》,这本书至今印了5万多册,还算销量不错,且在豆瓣上评分8.6,也还行。
公司致力于成长股投资,有十几位经验丰富的专业投研人员,除了我之外有好几位基金经理,都是成长股投资策略,搭建了完善的投研体系,形成了鹤禧独有的投研框架。
朱昂:所以鹤禧投资是有好几位基金经理的?
霍东杰 是的,我们有好几位基金经理,都是全市场选股,也算是一个平台型私募基金的模式。因为投资实战中会发现单一基金经理看问题会有局限性,所以鹤禧会根据各自能力进行不同的分工,扬长避短,比如有的基金经理除了投资,还要负责日常投研工作,还有基金经理负责风控。
这些基金经理有着不同的背景,有些人之前长期担任大型央企投资平台权益投资总监,也有人在大型私募基金工作过,还有人在顶级游资历练过,还有人是做券商自营出身、比较擅长衍生品和量化。我们把不同的基金经理,放在同一个平台,也能帮助大家在投资上进行互补。
我们的投资决策委员会,每周天的下午3点到5点会开周会,讨论大家过去一周的交易、对市场的看法、看好的行业方向和彼此答疑。再往下到研究团队,分为六个研究小组:消费、医药、TMT、高端制造、周期、军工。每一个基金经理都会按照自己的风格偏好选股,但整体选股的方向就是这六大类行业里的成长股。
我认为资产管理行业中的“核心资产”是人,所以花了三年打造投研团队,许多人我们从前期交涉到最后入职,都花了超过1年时间。团队的价值观统一、文化匹配、投资方法论求同存异,是非常关键的。
在我们投研一体化的体系中,基金经理也有一些研究层面的工作职责。毕竟他们整体应该是比研究员的专业度更高,如果每年每位基金经理能给团队贡献一个牛股的话,一年下来也是很可观的超额收益。
自上而下思考
自下而上选择
朱昂:能否谈谈你的投资体系?
霍东杰 我的投资方法论可以用一句话总结:自上而下思考,自下而上选择。今年很多明星基金出现较大的业绩压力,也说明了单纯的强调自下而上的投资方法,并不适合当前和未来的A股市场。我们非常重视对中观贝塔的把握,如果没有中观的贝塔支持,是很难挖掘到成长股的。基于这样的方法论,我们比较擅长通过产业链深度研究挖掘符合产业趋势的强阿尔法机会。
我们的产业链挖掘不是一句空话,过去三年第一大重仓个股的挖掘,都是通过产业链研究的方式找到的。这些公司在我们挖掘的时候,市场上普遍还并没有很强的认知。
具体落实到投资策略上,我们又分为自上而下的”流动性-景气度框架”和自下而上的产业内部价值链选股方法。
先谈谈流动性-景气度框架,我们每个阶段都会做一个大致的判断:增量博弈、存量博弈、还是减量博弈?如果是增量博弈,就要找到增量资金的选股偏好,通常能对应这一年表现比较好的行业和个股。
比如说2017年的市场,就是增量博弈,背后的增量资金来自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更喜欢低市净率的股票,比如说一些低估值、高股息率的大蓝筹,在这一年表现就比较好。2019和2020年也是增量博弈,增量资金来自公募基金的大规模发行。那么公募基金偏爱的抱团白马股,就在这两年表现比较好,这也是罕见的公募整体业绩跑赢私募的一个阶段。
今年是一个典型的减量博弈,市场上的资金在变少,导致白马股的筹码结构持续恶化。我们一直在跟踪公募权益基金的发行量,在大部分月份都是同比下滑超50%,基金的赎回比申购多。在一个减量博弈的市场中,白马股提供的风险补偿是不够的。大家都认为这些白马股的确定性很高,一旦业绩低于预期,股价就会大跌。即便业绩超预期,由于此前隐含了较高预期,股价也不太可能大涨。我们看到,代表白马股的上证50是第一个创新低的主流指数。
那么在三季度进一步确认了减量博弈的判断后,我们当前的仓位就相对较低。减量博弈市场还有一个特点,结构比仓位更重要。比如说,前期市场我们排序靠前的是储能排第一,海风排第二。储能还不是大家都看好的户用储能,是大型储能,因为大储的技术壁垒要比户储高。当然,当前因为减量博弈进一步强化,我们在操作上更加看重未来政策有利好而机构持仓相对较低的“安全”方向。
我们对流动性的观察,更偏向微观流动性,看多少钱会进入股票市场。国内宏观流动性在大部分年份一直是比较充沛的,对市场的影响没有那么重要,这一点跟踪下DR007就好。
总结一下,增量博弈的市场中,增量资金喜欢的股票就是最重要的机会;存量博弈是以结构性机会为主;减量博弈主要是对仓位的控制。
朱昂:关于深度的产业链研究,能否展开谈谈?
霍东杰 首先,作为一家私募基金,我们在研究资源上的投入很多。感兴趣方向的卖方研究所首席,我们都很容易请到公司路演。我们为研究服务支付的费用,比许多百亿私募都多,包括一些独立的第三方产业研究机构,也建立了研究服务的合作。公开披露出来的我们参加上市公司的交流频次,也比许多私募更多。不过,要说明的是,卖方观点更多是我们了解市场一致预期的一种途径,它对我们投研的影响权重不会超过20%。
其次,我讲一个简单的案例可能更直观。我们对于硅片行业看得很空,因为觉得这个行业的技术壁垒没有那么高,很难维持超额利润。我们在调研光伏产业链公司的时候,就发现有一家新进入硅片行业的公司,毛利居然比行业的一家龙头公司更高。为了论证这个结论,我们又去调研了另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告诉我们其竞争优势就是成本低。
做了一圈产业链调研之后,我们进一步确认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硅片超额利润来自上游的紧缺,龙头公司能够拿到硅料。一旦产能释放出来,这个超额利润就难以支撑。于是,我们又现场调研了几家硅片企业在宁夏、陕西、四川和江苏的工厂。相信你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看空这个环节,还要做那么多的调研?
这是因为硅片这个环节在光伏产业链非常重要,通过对硅片环节的调研,大概能了解硅料、电池片、组件等主链环节和光伏石英砂等辅材环节的情况。我们可能在光伏产业链中,只投几个公司和环节,但会把从硅料到组件到电站的所有环节都跑一圈,把整个产业链的模型搭建起来。
我们对产业链深度研究后,会有一个核心研判:这个产业链处在早期、中期、还是晚期。比如说去年,我们就对锂电池产业链开始看空了,明年我们会对光伏产业链比较谨慎。近一年对光伏产业的意向投资大概有8000亿,而往前一年只有不到一半,再往前就更小了。光伏行业投资规模的高速增长,将带来大量新产能释放。光伏很多产业的产能扩张周期很短,像硅料只要两年、电池片只要一年、组件一年时间都不到。所以,明年光伏产业链的许多环节竞争格局会恶化。我们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多是择优配置部分环节。
市值比估值更重要
朱昂:你怎么看估值环节?
霍东杰 我们区别于传统成长股投资的方法,对估值比较淡化,更强调对产业发展阶段的判断。当一家制造业公司到了发展阶段的中后期时,一定会进入以量补价的阶段,这时候估值便宜也不能买。比如说某电动车行业龙头早期的毛利率是40%,今年一度下滑到了10%,这时候估值就从80倍下滑到了20倍左右。
我们对公司的估值分为两个阶段。成长期能给更高的估值,到了成熟期估值就要下台阶。大家很喜欢用DCF贴现的方式进行估值,但任何企业的成长,都是比较短的阶段,多则10年,少的可能就只有一两年。没有企业能实现相对稳定的持续高增长。
市场上另一个常用的PEG估值法,也只能提供一种估值的视角。我们更多会把市值维度也纳入到我们考量的体系中。
我们觉得市值比估值更重要,许多股票见顶和估值高低无关,和市值空间有关,没有市值空间了,股价自然就见顶了。
朱昂:在选股的维度上,你如何找到阿尔法?
霍东杰 我们总结下来,Alpha成长股主要有四个类型:1)结构变迁;2)马太效应;3)第二曲线;4)困境反转。
我们以结构变迁为例,比如说新旧能源的交替,就是一种结构变迁,带来了光伏、风电、储能等产业的投资机会。再比如说,此前的中美贸易摩擦,对半导体也带来了结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格外重视渗透率的变化,去捕捉渗透率提升最快的那一段。历史上,我们通过结构变迁的角度,重仓了多个成长行业的机会。在具体买的细分环节中,我们主要是把握渗透率提升较快的机会。
我们的方法论认为,贝塔是产业趋势和技术变革,阿尔法是渗透率和集中度提升。大量公司在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过程中,成长性会很突出。而集中度的提升,有时候会隐藏在渗透率提升中。比如说组件环节的集中度提升,是在渗透率加速的过程中实现的。
光伏的本质是精度和纯度更低的半导体。所以光伏许多公司设备公司都会往半导体那个方向扩张,这也是我们比较看好光伏设备企业的一大原因。
成长股投资最重要的是产业链研究
朱昂:在投资策略上,你还是和比较常见的投资策略不同,这是为什么?
霍东杰 我们在学习投资的过程中,也参考了许多海外比较有效的方法,但在A股市场并不完全适用。比如说经典的价值投资策略,是希望赚取企业分红的钱。但A股经常有企业治理的问题,有很多公司即便现金流很好,管理层也不愿意给大家分红。甚至有些公司融资成本可以很低,还是要以股权的方式增发融资,对ROE的摊薄很明显。
美股能支撑那么长的牛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优秀企业做大量的回购,甚至是大规模发债回购,这在A股是很难实现的。A股市场也没有像海外那样的退市制度。所以,我在自己写的书中提到:资本市场没有真相一说,重要的是角度和变化。
还有一种常见的是赛道投资的方法。但这套方法在2022年四季度开始就很难适用了。许多大家看上去不错的制造业赛道,部分很难出利润。而能出利润的一些高景气赛道,壁垒经常没有那么高,制造业的产能周期导致竞争格局过了一两年后就会恶化。我觉得任何一个方法体系,一旦被市场有了充分认知的时候,有效性和超额回报就会大幅下降。所以,今天大家都在用的炒赛道策略,要警惕其中的风险。
另一种是大家常用的PEG方式。这套框架并没有把市值因素考虑进去。许多成长股单看PEG确实不贵,但从行业市值空间的角度看,会发现不少目标公司的市值已经见顶了,核心原因是市值空间的见顶。像许多制造业的公司,不可能像一个奢侈品那样,保持很高的净利率水平,这是违背商业常识的。此类案例很多,比如宁德时代真的2025年实现500-600亿利润,但那时候可以给到多少倍估值呢,想清楚这个问题就明白了。这类案例很多,比如今年培育钻石的制造业逻辑被当成消费品逻辑来炒作,但看懂商业模式和市值空间,就可以避开其中的风险。再说,企业的账面净利润很容易调整,研发和营销投入少一些,盈利就能提高,但市值空间可能已经没有了。
我们很核心的还是以产业链角度出发做选股,许多人只强调个股,我们很强调产业趋势和产业链。选准了产业趋势,即便个股判断出现一些差错,容错率也比较高。但是选错了产业链,个股再看得不是特别好,就再也没有机会起来了。当然,我们对纯赛道论的投资方法保持谨慎。
我们在投资上还有一个特点:用第一性原理去看问题。比如说今年一季度的时候,许多人说市场医药的持仓已经创新低了。我们去算了一下,把各种医药行业和主题基金加起来后,市场对医药的持仓在9%左右,并没有很低。从结果上看,今年一季度后,医药股的跌速反而更快了。再比如在今年研究PET铜箔设备时,很多人纠结于2025年的渗透率,但忽视了一个产品兼一旦具了成本、安全和下游大客户认可等优势后,渗透率提升很容易超预期的。
朱昂:为什么你们那么重视产业链研究?
霍东杰 在我们早期搭建研究框架的时候,发现成长股投资其实很难。如果你看不懂行业变化,很容易对公司出现错误判断。我拿电动车产业为例,对于包括“造车新势力”在内的一些国产整车企业,我们是比较看空的。因为在产业链调研层面看到,“造车新势力”的新增订单增速下滑很快,加上欧洲和国内渗透率不算低了,说明行业进入需求不太好的阶段。
从这个例子也能看到,行业研究往往比个股研究更重要,否则你可能会发现部分车企订单很好,但板块却持续跌跌不休;如果你沉迷于谁的新车型更好,则是本末倒置了。很多变化能从行业上看到,而个股的基本面变化可能是行业层面的映射。研究行业,最好的出发点就是产业链。
我觉得“宏大叙事”对具体投资没有什么指导意义。你一定要进入到产业链里面,找到盈利增长最快的环节。你不做产业链研究,很难搞清楚哪些企业有利润、有壁垒、能跑出来。
我再举一个例子,许多人投医药股都是看到了老龄化的趋势。其实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使用医保的人变多了,反倒是交医保的人变少了,给医保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市场对于很多行业的看法是有问题的。大家都觉得医药是很好的赛道,白马是很好的风格,其实并不必然如此。我看好医药,但不大认可市场的部分观点。
在互联网的时代,市场信息扩散的速度非常快,如果没有前瞻性的认知,跟在市场后面,就很难有超额收益。而且对于一个规模几十亿的私募基金来说,信息传递到我们这边的时候,往往不是第一手的。无论是基于主动还是被动原因,我们最终选择以产业链的方式做投资。
朱昂:你觉得自己的这套投资策略,反映在结果上,追求什么样的目标?
霍东杰 我希望这套投资策略能符合3个属性:
1)成长股属性。从行业和企业生命周期等多个角度,寻找那些未来盈利,尤其是市值具有持续向上空间的成长型企业;
2)高夏普属性。成长股天然波动比较大,我们追求较高的进攻回撤比,让客户拥有较好的持有体验,从而能真正成为“时间的朋友”,享受复利收益;
3)全天候属性。我们是一家私募基金,核心的目标是给客户赚到钱,希望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能以追求年度的绝对正收益为目标。
用行动把公司利益和客户利益绑定
朱昂:在管理的产品上,你们有什么特点吗?
霍东杰 我们管理的产品有两个特点:
首先,所有产品之间的净值差异不大。我们除了一对一的专户产品以外,所有的私募产品都是采用母基金方式管理,产品净值的一致性是很高的。
其次,我们所有产品都是直销客户,产品没有任何申购赎回费用。业绩报酬都是以客户赎回的时候再进行计提,把客户利益和体验放在第一位。
在私募基金中,完全采取直销的方式是很罕见的。我们在产品销售端的核心特征是,注重客户的归属感。
朱昂:你们的产品都是直销客户,那么在客户服务上有什么特点吗?
霍东杰 我们每周都会给客户发送一篇1500字左右的周报,每一个月都有非常详细的、带有持仓行业分布的月报,也有其他文章不定期推送。此外产品持有人还会进行双月交流会,每半年度还有上百页的纸质投研手册给到客户,年底的年度策略会我们也很重视,我们希望把自己对市场的看法及一些投资想法,都能够比较详尽的告知客户。我们会非常注重客户的反馈。
我们在2019年刚开始发产品的时候,没有多少客户。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已经超过了1600位客户。我们老客户的复投比例有34%。我都是让客户直接加我个人微信的,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和我沟通。
我们把公司利益和客户利益深度绑定。比如说,我自己内部跟投的产品超过了1个亿,而且是分布在不同的产品中,没有单独发我自己资金的产品。而我自己跟投的产品,客户想看的话,我们都是直接提供查看的。
前面提到,我们的提成也是只有客户赎回产品的时候才做,避免在业绩好的时候进行高位分红。这种高位分红的做法,很容易会对客户利益带来一些损伤。
朱昂:客户可以直接和你沟通,会不会精力分配不过来?
霍东杰 我们在初期也对这个问题有些担心,后来发现实际上客户如果有产品上的问题,都会问客服。一般只有很少的客户偶尔会和你讨论一下对市场的看法,这些交流反而会是我们了解市场情绪的一个窗口。而且我们把周度的观点写得很清晰、很详细,客户看我们周报就知道我们的投资观点了。
长期活下来的基因
朱昂:能否谈谈公司的投研流程?
霍东杰 我们在投研流程上和大部分资管公司差不多,稍微有些不同的是我们的股票池制度。我们的一级股票池有50个股票,对股票池有两点要求:
1)基金经理70%的持仓,要和公司的股票池一样;
2)我们每年强制要求换掉一半的股票池。我觉得做成长股投资,一定要有新的思维。
朱昂:能否再谈谈你们的风控体系?
霍东杰 我们的风控体系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产品方面,一个是组合方面,一个是个股的止盈止损交易方面。比如组合层面上,单一行业持仓不得超过30%,单一个股不得超过20%。超过的部分,是要强制减仓的。
交易层面上,我们要求个股盈利100%后,对超出部分进行强制减仓,个股跌幅达到30%时进行止损。当然,基金经理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填表提交投委会审核,通过的话可以给予一定的灵活性。
朱昂:其实今年市场波动很大,对私募基金不是很友好的一年,你们如何存活下来?
霍东杰 我觉得两个方面吧。从产品端的角度看,我们今年表现还好,产品回撤幅度比同行要好,除了个别被预警线影响的产品,多数产品截止今天的跌幅都在10%以内,而且去年整体盈利十几个点左右,没有太大的业绩压力。
从客户端的角度看,我们和客户的交流很透明、也很高频,对客户保持了高强度的观点输出。客户对我们的粘性也很高。历史上,我们表现一般的时候,客户的赎回比例都是比较低的。当然,最终一家私募能够做大,一定是因为有比较好的产品净值。
朱昂:私募是一个竞争很残酷的行业,供给没有壁垒,而且你也不是明星基金经理出身,杀出来的关键点是什么?
霍东杰 为信任奉献回报,情怀是第一位的。我在“鹤禧投资”公众号也写过,希望做有情怀的公司。我觉得情怀很重要的前提是,要给客户良好的持有体验。我们在客户持有的过程,不断把我们怎么做投资的展示给客户看,客户也看到我们的知行合一。我们的观点客户都知道,也就不会有太多问题了。
我们早期发的产品都是没有锁定期限制的,费率也比较低。前面也提到,我们的业绩报酬只有客户赎回的时候才会做计提。我自己投的1个亿也是分散在很多产品里面的,自己的利益和客户利益绑定。
最后,还是要有比较可靠的投资策略,能为客户带来净值上的增长。
从我们能把直销做到比较大的体量,也有很高的客户复购率,说明我们站在客户角度看问题,是能被多数客户认可和信任的。
从一名小散到大资金管理
朱昂:在你个人的投资生涯中,有什么飞跃点吗?
霍东杰 我从小家里条件很普通,是在秦岭的大山里长大的。我们家背后的山,比黄山都高,而且非常陡峭。小时候每天上学走过的路,跟爬黄山差不多。我上学时,成绩还可以,高中十几个班级,高二升高三,全校第二名,高三没出过前十名;还代表学校参加过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也拿到了比较好的名次。后来,家里发生了不幸的变故,经济压力较大,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拿着家里仅有的5万块钱炒股,等到毕业的时候已经赚到了100多万,毕业的时候就完全依靠自己买了房子和车子。可以说,早年我在股票市场做投资,算比较成功的。
这两年对我最大的进化是,更多掌握了机构投资者的做法。管理大资金和小资金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普通投资者自下而上的做法也不适合机构大资金。我自己的投资方法论,基本上在《价值投资入门与实战》那本书里面都写到了。
朱昂:你既是一个基金经理,也是一个管理者,如何把公司的基金经理有效组织在一起?
霍东杰 我们给基金经理的业绩提成机制在行业里是较高的,也很清晰,对优秀基金经理形成了比较好的吸引力,公司的文化也比较简单和开放。我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做企业,发自内心想做一些事情,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
我们有很多员工,都是早年我在券商工作时的下属,或者我在私募做投总时带的投研实习生,不少人都是我一手培养的。一些我比较认可的,他们愿意放弃大公司的机会来到鹤禧,也说明看到了我们公司在组织架构、文化上的一些特点。我自己比较年轻,不会去PUA员工。
我们有一个原则,不坑员工、不坑客户、不坑合作方。比如说我们给券商支付的研究费用,一定是比他们带给我的研究价值更多的。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