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讯 11月2日,由凤凰卫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主办,落基山研究所(RMI)、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联合主办的“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在北京召开,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报道。本届峰会以“绿色发展,碳路中国”为主题,盛邀近70位政商学界顶级嘉宾,共商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切实有效的有关行动。湖石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理事胡涛
在“减污降碳协同控制 ——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环节,湖石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理事胡涛介绍,《报告》有五个重要的章节,最核心的内容是要减污降碳。其中特别提到,“很多的欧美国家不理解,为什么中国说减法,反而把自己减成了可再生能源生产大国、出口大国、装机大国;把自己变成了电动车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对此,胡涛表示,协同效益本身是中国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医和西医的差别,我们不是头痛就医头,脚痛就医脚,我们是整体思维,既然要减二氧化碳,也要改善空气污染,还可以发展产能。他认为,“中国这些经验能够给世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做出很大贡献,让他们少走弯路,获取更多协同效益。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国家实现这样的目标。这也是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贡献的方案。”此外,胡涛还谈到了广大网友最为关心的电动车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电动车真的能减污降碳吗?胡涛认为,电动车减污降碳是有前置条件的,比如,电动车所用的电是绿电。如果还是煤电,在发电过程中同样要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能否降碳也取决于发电方式,能否有效降低碳排放。在胡涛看来,光伏发电同样不意味着减污降碳,因为虽然光伏发电在用的时候是零排放,但生产光伏组件的过程却不一定,取决于光伏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今天在零碳使命的话题下,我的使命是发布报告。解决刚才嘉宾提到的社会公益组织面临的专业知识、方法学等等这样一些问题。我代表我们的团队今天在这儿发布报告。我们的报告有五个重要的章节,为什么要减污降碳?国际上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及其具体的案例,最后指出中国减污降碳的经验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贡献。时间有限,我今天没有办法展开讲,我只讲最核心的内容。为什么要减污降碳?我们现在已经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了,不加思索的以为它是一回事儿。其实我们认真的分析一下,从学术的角度,深入的深究一下。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显然不是一回事儿,看到今天的白云蓝天,显然PM2.5浓度不会太高,但是它和二氧化碳有关系吗?今天二氧化碳的浓度会低吗?不一定,这完全是两回事儿。所以对政府、对企业,对我们的行动来说面临着一个目标决策的问题。如何既要控制二氧化碳又以控制二氧化硫,这几者之间又是相互关系的。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这些问题。有一些技术、措施其实它有可能是减污不降碳的。比方说,在燃煤发电厂,为了蓝天工程把二氧化硫要降下来,怎么办?我们用碳酸钙加上二氧化硫变成硫酸钙,释放出二氧化碳,这是它的整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再加上整个过程要耗能。燃煤电厂1.5%左右的电力都为了驱动脱硫的装置。换句话说在这个时候二氧化硫是下来了,二氧化碳上去了,减污并不降碳。翻过来再看看国际上,特别是在今天,欧盟正面临着能源危机。怎么办?那就烧柴火吧。欧洲像丹麦和俄罗斯已经做得比较好的,叫BECCS,原来传统燃煤电场现在掺了很多生物质,种了树,把树再压成可燃烧的颗粒物,再去替代煤炭燃烧,这当然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措施。但是在这个燃烧的过程中,二氧化碳是下来了,但是我们有些污染物又上来了。换句话说降碳不一定减污,这是在维度一的范围内。如果稍微再拓展一下,在维度二的范围,我们今天的电动车已经非常的火爆了。电动车真的是减污降碳了吗?其实这是有前置条件的。如果要说yes,的确,如果是大街上跑的都是电动车对局域空气质量改善非常有效,汽车尾气少了。在城市电动车行驶过程中,二氧化碳是不是减少了?在这过程中它不排二氧化碳。排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在哪?在电厂,来自电网,那就取决于电网的里面电的构成是什么?这个电是绿电吗?还是以燃煤发电为主的电?如果燃煤发电依然在今天居于主导的情况下,其实也不是不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只不过它把低空的由原来燃油车排放变成了高空排放。二氧化碳也同样是,完全取决于我们燃煤发电技术和汽油发电技术哪个效率更高一些?所以说电动车节能环保其实是有前置条件的。光伏发电也是一样的。再看维度三,光伏发电也同样是这样。我们用光伏发电,屋里边用的时候是零排放的,但是在生产光伏组件的过程中可不一定,有可能是高耗能的产业,取决于光伏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所以,有的光伏企业提出了用绿电生产规料,生产光伏组件。实际上减污降碳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条件下减污就能降碳,降碳就能减污。在学术上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协同性的问题,如何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在打卫蓝天保卫战的背景下,避免减污不降碳,减碳不减污的状况出现,如何让它更协同?这是我们报告本身要完成的重要使命。在学术界,国际国内对这个问题有很多探讨。早年的时候认为,欧美国家、发展中国家说你赶紧减碳吧,因为你减碳的过程中也能带来空气污染的改善,但是后来的实际情况不完全是这样的,是相反的情况。然后,第二阶段又过渡到所谓的协同效益,有了这个概念。第三个阶段也是我们跟美国环保局合作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协同控制,既然知道是双向的,有协同效益,我们能不能让协同效益最大化?今天已经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在十四五规划中有减污降碳的行动计划,六部委今年6月份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行动计划。大气法的第二条特别明确说了要协同控制。这在国际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们还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这是我认为,中国可以给世界作出的具体的贡献。具体来说,中国已经踩过的坑,别的发展中国家就不一定要踩了。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经验,值得给国际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推广。首先,这是由历史阶段决定的。早年的时候发达国家是先发现了有酸雨问题,所以控制了二氧化硫,后来发现氮氧化物也做了贡献,又控制氮氧化物,再后来发现还有臭氧问题、还有PM2.5问题,一个一个控制。再后来,又发现还有温室气体问题,一个一个控制,等到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时候,转移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把很多的重污染、重化工产业已经转移出来了,已经没有了。所以对欧美国家来说,才提出低碳经济。我们从来没有听它说过低硫经济,所以这就是历史发展阶段。但是对中国来说就不一样了,我们所有的事情都同时发生了,所以历史给了我们这样的机遇,我们必须要协同控制,把所有的加起来一块控制。另外有这样想法的也不是没有其他国家。但是像中国有这样的,有明确的政策执行的国家还是非常少。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能够做到把减污降碳这样的学术观念变成一些行动,变成一些法律法规去执行。另外,协同效益本身也是中国智慧的体现。很多的欧美国家不理解,为什么中国说减法,减着减着把中国自己减成了可再生能源生产大国、出口大国、装机大国,减着减着把中国变成了电动车生产大国、出口大国。这其实也是中医和西医的差别,我们不是头痛就医头,脚痛就医脚,我们是整体思维。我们既然要减二氧化碳,能不能得到协同效益?空气污染能不能同时改善,我们的产业能不能同时发展?这是中国思维和西方思维的很大区别。中国这些经验能够给世界做什么贡献?刚才我说了能够分享给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正在工业化的国家,让他们少走弯路,获取更多的协同效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国家实现这样的目标。这也是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贡献的方案。联合国体系没有办法提出整体的思维,联合国除了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生物多样性秘书处等等他们内部之间都很难协调,更别说把这个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减排有机的结合起来。所以中国给了非常好的全球治理的中国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的报告最核心的内容,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跟我具体联系。我们的报告将要在阿拉善SEE公益基金会的网页上上线,谢谢大家。“双碳推进是‘持久战’而非‘突击战’”、“中国推动气候投融资力度在全世界绝无仅有”、“中国能源的低碳化、智能化转型进入到窗口期”、“很多企业把ESG当作锦上添花的事项”……“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论坛在北京举行,贾康、吕学都、张玉清、王遥等嘉宾金句频出,扫码关注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