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流量反哺村庄?|「栓 Q 哥」回答
今年夏天,贵州黔东南大山里的台盘村因为「村 BA」火了,连中国篮协主席姚明也直呼「从场面上来看,一票难求,我不确定我能拿到票」。
如今,赛季过去,没有「BA」的「村 BA」之夜是什么样?
晚上十点的苗族村庄,一直打球到后半夜的,不只小伙子们,还有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打球的阿姨、不断练习投篮的大朋友小朋友……
央视新闻《相对论》栏目记者、知乎答主 @庄胜春 来到「村BA」台盘村,与村民们打球聊天,参加基层会议,蹲点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同时也带来了他的观察和思考:
「村 BA」火了,然后呢?
「村 BA」现象可以说是中国「乡土体育」的典型代表,面对「村 BA」的爆火,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乡土体育」?
又该如何避免其「昙花一现」?
知乎答主刘涛和郭艾伦就这一话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如何看待火出圈的「村BA」村扩建球场、商业街,但坚持「乡土味不能变」?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流量反哺村庄?
我是桂林阳朔的一名农民导游,也是因为「漏~漏~漏哟薄特」走红的「栓 Q 哥」teacherliu 刘涛。
其实我不是什么老师,只是一个农民英语爱好者。他们说我的英语「土」,有家乡口音,也有很多人批评我发音不标准,但我知道「乡土」才是我的根。
所以我理解和支持台盘乡亲们的决定:乡土味不能变。
五岁的时候,头一回见到外国人来家乡旅游,他们说 Hello,我们也跟着说 Hello。
那时才发现原来还有另一种语言可以与这么遥远的一群人对话,原来我的家乡那么好那么美,引得全世界的人都来看。
我书读得不多。为了挣初一初二初三的学费,我养鸭子,卖冰棍,到镇上去进一分钱五根的冰棍,卖三分钱一根。
中考,满分 600 分, 我考了 540 分,拿到了一所旅游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可是上学处处要花钱,我们家太穷了,爸爸走得早,妈妈独自拉扯我们五兄妹。连学费伙食费都交不起,我就辍学了。
我当时在家哭了一个星期,然后重新成了放牛娃。
我跑去阳朔县城,找在学校里读书的朋友,借他的旅游英语大专教材和词典,拿回家自己学。
我每天把牛拉到山上去吃草,如果天气好,我就在旁边看书做笔记,碰上天气不好,我就躲在岩洞里面学。
好像从那时候,我的英语就有了「乡土」的味道。
那时候,遇到看不懂的单词,我会带着词典,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到十公里外的漓江边上找外国游客,他们非常友好,还会告诉我能怎么造句。我就靠着来桂林旅游的外国人,练习口语听力,每天学三四个小时。
大概一年左右,我把那本旅游大专的英文教材学完了。
1998 年,我通过了旅游部门的培训考核,顺利取得了阳朔的农民英语导游证,开始接待来自全球的游客。
阳朔有美丽的山水、好吃的食物,月亮山、遇龙河、遇龙桥,都很美。我们这里还是中国金桔之乡。
这二十多年,我接待了 6 万多来自全球各国的游客。
没错,就是用我的「乡土英语」。
我想把我们家乡的魅力宣传给全球各国人,让他们都知道。
这两年,我开始拍短视频,还是用英语讲阳朔的风光。
我发了一首英文的《划船歌》。当时我坐在遇龙河的竹筏上,看到那么美的山水,还有历史悠久的桥,就觉得一定得拍一个视频出来。刚好我会唱英文的划船歌,和景色非常配,就坐在船头对着手机唱歌,三五分钟就拍好发出去了。
我早就知道网友喜欢听我说英语,但没想到因此更火了。我就是看到什么拍什么,把以前学英语的、旅游的知识拍进去,把我们地方农民的特色也拍进去。
火了之后,有好多网红的传媒公司找到我,说要跟我签约,还有人开条件「日薪一万」。
我心动过,但我只是个农民,不了解,不专业。
我不想离开家乡和这里的山水,也不想失去自由。
如果签了约,我估计不会是现在的我,也不会是以前的我了,他们需要我拍摄的内容跟我之前在家里拍摄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我总觉得自己作为桂林阳朔的一个农民和曾经的农民导游,宣传家乡是我应该做的义务的事情。
《划船歌》火了,甚至国外有很多外国人也知道中国竹筏版的《划船歌》。好多人跟我说,因为我的视频,他们认识了漓江、遇龙河、遇龙桥、富里桥,还有了想来桂林阳朔打卡的计划。
虽然我没有读过高中和大学,但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英语,可以用英文向全世界做宣传,介绍我们桂林阳朔的山水风光,这很有意义。
我知道做网红不能火一辈子,一直红红火火是不可能的。我知道在某一年某一天,热度会慢慢地冷下来。但我也不会担心这些事情,先做好我自己,坚持拍介绍我们家乡的一些风景的作品。
我的家乡阳朔还有很多值得去旅游的好地方,还有一些古村镇、美食等着被大家了解。我也正在拍摄更多作品,希望大家说「栓 Q」的时候能想到阳朔的好风景。
我现在每天还在坚持学英语,觉得总有一天阳朔还会像之前一样能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
祝愿台盘村的「村 BA」也守住这股乡土味,越办越好。
「村 BA」休赛期,村民仍然打球到后半夜,男女老少齐上阵。你对乡土体育有哪些感触和想法?
| 答主:郭艾伦
「篮球」在这个村子里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种感觉熟悉又亲切。
我家的篮球氛围很浓,一家人都打球。我爸运动全能(自封的),老叔更曾是中国男篮的主力后卫。
那时候我家附近有座体育馆,小时候每逢比赛,我都会跟着一家人去给老叔加油助威。
打小,老叔就是我的目标。
记得当时有记者来采访,我还向记者展示我的技术优势,「扬言」以后也要打辽宁队的后卫。
记忆最深刻的是 03 年哈尔滨的亚锦赛,跟韩国队打,老叔也在。那天,中国男篮在家门口拿了冠军,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天的球馆、现场观众的欢呼和场上闪着光的老叔。
他们选择了篮球,所以我也走上了这条路。
那时的我还是跑不快跳不高的小球员,队友在场上打球,我在场下拍球。也许是真的热爱,从小我就能挺、能坚持、不想输,天天给自己加练,自己「卷」自己。
那时候,「国家队」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我一直知道,如果想进国家队那就一定要比别人打得好。
我想成为最好的那个人。
那些年,打球的快乐很纯粹:奔跑,突破,提高,然后赢得胜利。虽然又苦又枯燥,但那是我最怀念的时光。
我不止一次问过自己,打篮球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对一个职业运动员来说,篮球作为竞技项目必然只有一个目的,赢就完事儿了。我们会关注技战术细节,希望通过精心的训练和持久的努力把每一场球都赢下来,每年我都会想打出最好的成绩。
但对于村庄里的男女老少来说,没有教练、没有培训、没有专业设备、没有丰厚的物质奖励……也许答案很简单。
苗寨深夜的篮球场,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打球的阿姨、不断练习投篮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少自发地、自由地打着篮球,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
这样纯粹的热爱在「村 BA」似乎随处可见,我能从这里面感受到那种向上的、健康的劲头。
无关年龄,无关性别,每个人都被“篮球”连接在一起。没有专业的篮球运动员,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技巧。
「村 BA」的火爆证明了乡村体育在中国的旺盛生命力,也给了我很多启迪。
体育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运动并不代表大家都要去追求成为顶级运动员。运动最重要的并不只是追求身体的极限,而是每个人参与后的幸福和满足感。
它让每个人找到体育运动的初心,也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甚至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
「篮球」就像一粒种子,在无数孩子的心中发芽。
只有当更多人爱上篮球,更多孩子去打篮球,这项运动才能在中国发展壮大。
现在回头想想,可能属于我的那颗名叫「热爱」的种子,早已在当年那个小时候家附近的体育馆里种下。
相信自己,坚持自己,永远全力以赴,永远接受挑战。
它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热爱。
最后,祝「村 BA」能一直这么野蛮生长,不忘初心,让更多人爱上篮球!
咱们球场见!
知乎热门文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