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万人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几乎不会出现后遗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今年1月,《纽约邮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位男子自称感染新冠后丁丁缩小了3.8厘米,医生评估为新冠后遗症,一时引起轩然大波。而诸如此类吸引眼球的新冠后遗症文章还有很多,包括不限于感染新冠后丧失生育能力、大脑萎缩等,听着往往很吓人,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先上结论:
没 那 么 可 怕
△《纽约邮报》发表的文章及某搜索引擎推送的关键词
o1
什么是新冠后遗症?
后遗症并不是新冠的“独家专利”,很多疾病都存在后遗症,比如流感治愈后仍感觉肌无力或咳嗽、脊髓灰质炎引发下肢瘫痪,甚至车祸的创伤等也会留下后遗症。并且,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要判定一个症状是不是某一疾病引起,还需要深入的研究。目前全球各个组织对于新冠后遗症的判定也存在很大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被感染后的3个月仍存在,且至少持续2个月的,才能被称为新冠后遗症;后来还给自己的观点打了个“补丁”,即认为在符合时间要求的前提下,如果患者的症状不能用其他诊断来解释,就属于新冠后遗症。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美国CDC)则认为,被感染后1个月仍出现、复发或存在的相关症状就能称为新冠后遗症。
可见,目前全球并不存在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某种程度上也模糊了大家对新冠后遗症的判断。甚至得过新冠就会把一些不相关的症状捆绑在一起,以后遗症的名义哗众取宠。
新冠病毒并不只是攻击肺部或某个特定的器官,而是感染某个具体的人、影响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尹哥更倾向于将其称为新冠病毒病。诸多研究也表明,新冠感染引发的后遗症覆盖了广泛的健康问题,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新冠后遗症约有200多种,最常见的包括疲倦、头痛、失去味觉、肌无力、呼吸困难、脑雾等。但这些症状并不会持续太久,大部分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退。
△一位新冠患者通过倒立来缓解头晕的症状(来源:路透社)
o2
哪些人更容易留下后遗症?
新冠后遗症的产生可能和感染时的病情高度相关。10月12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样本量达9.6万人的研究,其中指出:
大多数人在感染后会迅速完全康复,48%的人感染18个月后还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其中,未恢复的有6%,部分恢复的有42%。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感染者不会出现持续症状。
与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者丧失嗅觉和味觉的风险分别高出9倍和6倍,呼吸困难的风险高出3倍;需要住院的重症感染者、有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病史的人更易出现后遗症,也更难以恢复。
而将近80%的无症状感染者没有报告后遗症,即便有,大部分症状在该群体中的占比也低于2%,这一数值已远远低于出现症状的感染者,甚至个别还低于对照组。
研究人员由此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几乎不会出现后遗症。
△不同后遗症在人群中的统计发生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今年6月,另一篇发表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官网上的研究,对被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7,640人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约有32.4%的人为无症状感染者。在这之中,疫苗接种率高(≥80%)的群体里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约为35.93%,高于疫苗接种率低(<80%)的群体的31.23%;年龄较小(中位数<20岁)的群体里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约为43.75%,远高于年龄较大(中位数为20~40岁)的群体的32.59%。这一研究整体上也更符合我们对于新冠的认知,对新冠免疫能力越强的人,在感染后越不容易出现症状。
△不同人群中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来源:NIH)
目前科学界对新冠后遗症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可以知道的是,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后遗症,而且所谓的新冠后遗症也没有部分媒体报道的那么可怕,一些新闻还是利用了大家的恐慌心理和幸存者偏差来博取眼球。对于新冠后遗症,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理性地看待。而与其担忧后遗症带来的影响,不如做好基础防护和疫苗接种。不被感染,后遗症又从哪里来呢?
参考文献:
— THE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