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率时代,发达国家告别2%通胀目标 | 双十一优惠倒计时!
全年低价·订阅商论即赠学习社区+主编领读
”
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9月核心CPI同比上涨6.6%,再创40年来新高。通胀居高不下,华尔街多家机构本周预测预计美联储未来的加息步伐将更加激进,令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2023年底达到5.0%以上。欧美央行负责运用货币政策将通胀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通常是2%——但显然,这个目标已不适合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早在全球疫情之前,许多经济学家就已经支持将通胀目标适度提高至3%或4%从而摆脱零利率,同时给施展货币政策创造空间。好消息是,当前调整目标轻而易举。政策制定者应该把通胀降低到一定程度,比如4%,然后停手。获取更多深度分析,欢迎在商论中搜索关键词【通胀】
商论App 2022-10-21 The end of 2%
上一次发达经济体驯服通胀时,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大稳健”时代。从1980年代中期到2007年,经济稳步增长,通胀保持低位,经济学家欢呼着属于他们的“历史的终结”:以通胀为目标的技术治理胜过了1970年代不成熟的政策制定。经济由一种简单的分工指导。央行负责运用货币政策将通胀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通常是2%,而政府负责控制债务水平并聚焦供给侧改革。
金融危机击碎了这种稳定。此后的15年里,这种宏观经济制度的弊端暴露了出来。当利率已降到零,央行难以进一步降息,这使得经济从崩溃中复苏的过程缓慢又痛苦。当疫情来袭时,政策制定者担心重蹈覆辙,祭出了替代方案:大幅扩张政府支出和量化宽松(QE,用新发行的货币购买公共债务),但对其全面影响并不了解。实验失败了,尤其是在美国。通胀卷土重来,并因能源危机而进一步加剧——欧洲对此的反应是又一轮大规模政府支出。
如今,随着经济力量的天平从技术官僚向政客倾斜,无从知晓通胀能否回到2%的目标。央行官员仍然热衷于效仿1980年代的做法,迫使经济增长放缓——必要时不惜引发衰退——以达到他们的目标。但在疫情和能源危机期间政府为家庭和企业提供了大力援助,这让人们觉得在经济低迷期它们也会出手救助,而这对控制通胀并无好处。尽管选民可能对生活成本上升感到愤怒,但一旦失业率攀升,他们更会怨声载道。如果能源危机缓解,当前超高的通胀将会回落,虽然仍会高于2%,但似乎更容易接受,原因之一是物价上涨的同时工资也会涨。... ... ...
欢迎打开商论App订阅后试读完整文章
获取更多科技前沿,欢迎在商论中搜索关键词【通胀】
衍生阅读 | 发达国家为何都以2%为通胀目标?「央行策略转向」系列完结篇探讨一个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是否应该提高通胀目标?目前富裕国家通用的2%的目标出自何处,它真的就比3%或4%更合理吗?价格极高或加速上涨所造成的相对损害可能很容易看得出来,但对于各种个位数的稳定通胀目标在经济上会有怎样不同的代价,经济学家一直难有定论。如果公众预计央行未来会产生更多通胀,那么名义利率无需跌至零以下也能刺激经济。因此在正常时期允许适度较高的通胀水平可以让央行在遇到麻烦时更容易提振经济。打开商论搜索“自由交流”即可回顾本系列文章。
2022-08-05
Should central banks’ inflation targets be raised?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新西兰议会决议通过该国央行2%的通胀目标,没有一位议员表示反对,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急着回家过圣诞假期。这是第一个由一国央行采用的正式通胀目标,它并非激烈经济辩论的结果,而是源自一位前财政部部长随口说的一句话,他认为即将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新西兰央行应力求通胀保持在零或1%之间。新西兰央行行长和时任财政部部长以此为起点,后来将目标区间扩大到零至2%。渐渐地,2%成了所有富裕国家的标准。
2%这个有点随意的目标应该改变吗?在央行万难/显然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失礼——比如现在美国、英国和欧元区的年通货膨胀率都在9%左右。美联储允许通胀失控/脱离目标的同时也在尝试实施“灵活平均通胀目标制”。然而,提高通胀目标可能有助于防止富裕国家重回全球金融危机后十年里低通胀、低增长的低迷状态。因此,这个想法值得考虑。... ... ... ..
2022-07-28
这个遗漏有点意思。今年2月,当美联储向国会发布其半年度报告的冬季版时,它漏掉了一个常规部分——根据“货币政策规则”大致确定适当的利率水平。把这部分内容包含进去可能会很尴尬,因为它会认为利率应该高至9%,但美联储此时仍将利率维持在接近0%的水平。在随后的听证会上,至少有三名国会议员向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追问报告缺失这一部分的原因。鲍威尔承诺,下一次报告将重新加上这个部分。6月17日发布的夏季版也确实加进了这个部分,只不过那时美联储已开始迅速加息以让利率赶上货币政策规则建议的水平。
就争议性而言,在一份冗长的货币政策报告中不见了一个三页长的部分并没什么大不了。媒体对此也鲜有报道。尽管如此,它却是重要的。它揭示了一个存在了几十年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通胀飙升的情况下被问得更多了,那就是央行是否应该限制自己的自由裁量权,而根据白纸黑字写明的规则来设定利率?
2022-07-14
对于自己下一步可能要做什么,央行常常会提前放风。根据前英国央行官员威廉姆·布特(Willem Buiter)的说法,这种前瞻性指引的历史与央行体系本身一样久。它至少和通胀目标制一样有年头。新西兰央行(在1990年第一个采用正式通胀目标)很快就发现它可以通过话语(所谓的“张口操作”)来影响市场。现在它会公开预测自己的决定。如果想知道它认为未来的政策利率水平会如何,不必在媒体上寻找来源秘而不宣的报道,直接去下载这家央行的电子表格就行了。这种指引不过就是基于央行对经济的很可能出错的预判而发出的预测。这种指引有时被称为“德尔斐式”指引(借用了古希腊德尔斐神谕的典故)。
如果经济没有如预判的那样运行——一般都会如此——央行就很可能不按它对自己的预测行事。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时任芝加哥联储官员的杰弗里·坎贝尔(Jeffrey Campbell)与合著者将德尔菲式前瞻性指引与“奥德赛式”做了区分。奥德赛式指引不仅是预测,它包含了某种承诺或保证。央行官员用它来绑住自己的双手,就像奥德修斯把自己绑在船的桅杆上一样。央行为什么要那样做?正如这篇论文所说,其目的是改变公众对央行未来行动的预期,从而改善当前的经济状况。在经济低迷期,央行可能没有足够的空间充分下调短期利率来重振经济。... ... ...
2022-07-08
富裕国家的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超过9%,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公众开始预期通胀将持续居高不下。显示美国人中期通胀预期上升的数据助推了6月初的市场动荡,最终以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收尾。各国央行迫切需要让人们相信它们在努力降低通胀。但一系列证据表明,要改变公众的想法可能会异常困难。... ... ... ...
订阅商论即赠学习社区+主编领读
点击“阅读原文”,优惠订阅全年商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