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服务,让数字化处处皆可为
随着数字经济大潮的兴起,数字化带来的便捷和红利处处可见。
在港口,基于云和AI搭建的智能计划系统,将作业计划耗时从24小时缩短到10分钟,并可应对台风天气、设备故障等突发变化;在煤矿,新一代工业物联网操作系统,为不同设备的智能化、互联与协同提供了统一语言,让所有的设备都能说“普通话”;在农田,通过5G无人机巡田,加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大幅减少农药使用量,让农作物生长环境更加环保和安全......这些普惠,都是数字化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统计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认为,当前各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以及ICT能力的快速迭代和创新,推动了全球数字化进入快车道。
【从“东数”到“西算”“西存”“西训”】
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数据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移动支付、短视频、直播购物、政务服务线上办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应用都将产生海量数据,对算力需求愈发迫切。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了1.3万亿元,共生产数据6.6ZB,位居世界第二。
业内人士预计,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必然带来数据的海量增长,到2030年,全球通用算力将增长10倍,AI算力将增长500倍。
数字时代召唤一张高效率的“算力网”。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这标志着,继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之后,我国第四个跨区域资源调配超级工程“东数西算”进入实施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东数西算”工程结合了中国经济发展以及能源分布的区位特点,是适应新时期中国国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工程。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落地推进,从全国角度进行的一体化布局,构建了一张庞大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数据的存储与计算下沉至各个算力枢纽节点上,以实现对算力资源的更优调度。
同时,要让“东数”可以真正地“西算”“西存”“西训”,在基础设施层面至少还需应对3大关键挑战——需要匹配不同业务对时延的要求,不影响用户使用体验;需要满足不同行业业务和数据的安全性要求;需要让应用实现全局自动部署和动态调整,不用关注底层资源。
在此背景下,多家厂商纷纷布局大数据中心建设。例如,华为云打造全球一张网KooVerse,并通过CloudOcean、CloudSea和CloudLake三层架构,打造30ms的时延覆盖圈,满足企业业务的不同时延要求。同时,华为云在贵州、内蒙古和安徽等地建设百万节点的云核心枢纽,通过科技创新与自然优势相结合,提供更加绿色、高效的云服务,满足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对海量算力的需求。
为了满足企业不同业务和数据上云的安全要求,华为云还面向公有云提供S1级的主机、网络、应用、数据、管理等全系列的安全云服务,并进一步打造了多级别的安全专区,让行业数据上云可以安全无忧。S2级专区面向政府、金融、汽车等行业,提供满足行业安全合规要求的云资源。S3级专区提供物理隔离的专属资源和专享的运营运维专区服务。S4级专区提供更高等级的物理隔离,实现客户对身份权限、资源归属、数据使用的全面掌控。
【应用现代化,从“上好云”到“用好云”】
毫无疑问,在不同行业里,数字化应用的技术创新越来越快,前景越来越广。
作为数字化的“云底座”,企业上云拥抱海量IT基础设施资源以及各类前沿创新技术,已经是业界所熟悉的趋势。然而,数字化转型始终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上云并非终点,只有持续的运营才能充分挖掘平台价值。
从实践来看,国内不少企业早已开启上云之路,智能化的应用和软件将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IDC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25%的中国500强公司将成为软件生产者;另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7%左右的企业每天都将发布新的软件版本,企业之间高频竞争的一个折射面是软件将高速迭代。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从细分领域来看,我国云计算产业年均增速超过30%,全球市场占比达14.6%,较2012年增加10.9个百分点。今年1月至7月,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收入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2%,在软件业全行业收入中占比65.5%。
企业上云只是数字化的关键第一步。传统应用建立在传统的IT技术上,会面临开发周期长、应用架构复杂、部署慢、难扩容、开发和运维之间相互割裂等诸多问题。企业上云的下一跳,将是从“上好云”到“用好云”,即在云上获得业界最新的技术,在云上沉淀和复制经验,从而把企业数字化底座建立在云上。
显然,传统企业应用基于单体架构、面向物理机部署,已无法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必须向云上运行的现代化应用演进。对于这一挑战,华为云CEO张平安指出,为确保企业开发者可以便捷、高效实现开发落地,业界需要更多技术创新供给:
首先是交付方式的创新,通过低代码、零代码开发实现组装式交付,让应用的使用者参与到应用的开发构建中来,实现全民开发,加速业务创新和孵化;
其次是研发模式的创新,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到云上数智驱动,应用的TTM从月级到天级的跨越,让应用开发走向自动化和智能化;
最后是通过云上新技术的创新,通过微服务、Serverless等架构演进,解决传统单体应用的故障高发、单点安全的问题,并以多活高可用的部署来保障企业业务的韧性,从单纯的运行时安全扩展到开发、运行、软件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安全。
基于“技术即服务”理念,华为云为企业应用开发者打造了Astro低代码平台、DevCloud开发云和多个创新的云服务,帮助企业加速实现应用现代化。例如长安汽车基于低代码平台技术,构建了营销云图、计划排产等十几个应用,应用开发时间从3个月缩短到9天。
【共赢数字生态的“双向奔赴”】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这为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提供了指引。
面对在数字生态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邬贺铨认为,当前,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敢转、不想转的问题依然存在,消费数字化场景应用有待深入、行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待探索,数字化营商环境需持续优化。一些地方政府开放数据与应用场景及算力资源,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提供包括咨询、设计、制造、验证、实施、运营的完整云服务解决方案,以此降低算力的使用门槛,解决企业上云难题。要健全数字化生态,激发数据中心应用需求,将算力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创造更大商业价值。
众人拾柴火焰高,数字化并非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的事情,需要数字技术厂商与行业企业“双向奔赴”“两端发力”共同创新,通过生态共赢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去年,华为云正式发布开天aPaaS,将华为多年来与全球各行各业的合作创新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宝贵经验沉淀在云平台上,变成可被调用的API服务开放给行业开发者,使能行业场景化创新。
例如,在工业领域,华为云联合国内工业软件产业的合作伙伴,引入大量科学家和行业专家,基于AI、并行调度、GPU加速等核心技术,在云上构建几何建模引擎、图形渲染引擎、数据模型驱动引擎等10大工业软件内核引擎和工业基础资源库,助力工业软件伙伴从第三代单机工业软件快速升级到第四代SaaS工业软件,实现弯道超车。同样,在电力、公路交通和其他更多领域,类似的创新也正在发生。
在11月7日举行的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现场,华为云还联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行业客户、软件提供商、咨询机构等,共同成立了“应用现代化产业联盟”,进一步凝聚产业力量,促进软件产业升级,加速行业数字化。不少与会者认为,未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必然将会引起传统产业的更多变化,也将有更多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态与行业共生共赢。
11月7日,“应用现代化产业联盟”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现场宣布成立
作为“应用现代化产业联盟”的发起者之一,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现代化产业联盟会长陈纯认为,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掣肘于传统应用技术陈旧、开发模式落后等问题,应用敏捷的需求被提升至空前高度,围绕应用的降本增效和技术融合创新成为刚需。而应用现代化作为实现应用敏捷的最佳实践,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面对这一数字化转型浪潮,华为云也提出了自身的使命目标——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共建智能世界云底座。“华为云将继续与客户、伙伴一起,通过基础设施即服务、技术即服务、经验即服务,构筑行业云底座,实现一切皆服务,共创新价值。”华为云CEO张平安说。(资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