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智》内容更新及补遗(第一期)
———— 第一章:大脑的底层原理 ————
情况1:当我们不知道会得到奖励,突然得到一个奖励时,这个奖励会激发多巴胺的分泌,形成一个波峰,令我们产生动力。 情况2:当我们知道会得到奖励,而实际得到的奖励跟我们预期的相同时,这部分奖励会在预期被预支掉,成为推动我们去行动的动力,在实际得到奖励时则不会产生多巴胺。 情况3:当我们认为会得到奖励,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奖励时,由于我们已经预支了一部分奖励,所以这里产生了一个奖励的亏空。这个亏空会减少多巴胺,让我们体验到负面的感受,比如被骗、沮丧、失望……从而降低动力。
———— 第二章:掌控情绪 ————
但生活中,我们是完全可以知道自己的表现,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有没有用心的,所以我们不需要用数量来代替质量,自己为自己设定KPI。这是没有必要且会造成反效果的。
———— 第四章:果断行动 ————
反馈缺失,就是“外界造成动力不足”。因为反馈是由外界给你的,你做一件事情,外界给你一个反馈,这个反馈就成为你的动力。但是有时外界给予的反馈的强度不够,就会导致我们缺乏动力。因此它属于外因-动力。 威胁敏感:外界的危险所产生的恐惧过大,从而使得阻力大于动力。这种阻力是由外界导致的,因此属于外因-阻力。 状态导向:自身习惯于先准备再行动,导致动力天然地、常态地不足。这种不足并不是由外界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的性格使然。因此属于内因-动力。 稳定需求:大脑保持稳定的需求太强,导致这种需求成为了一种阻力,阻碍我们去行动。同样,这种阻力也不是由外界带来的,而是源于我们大脑本身的天性。因此属于内因-阻力。
———— 第五章:高效学习 ————
基于自己实践中的需求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去学习(现在似乎有种说法叫做「插件式学习」),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把知识跟场景匹配起来。 拓展和探索自己生活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利用知识作为桥梁,去帮助自己理解未知。 把知识串联起来,连成网,再尝试着用它们去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构建起一条逻辑链条,把这个逻辑链条内化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学到的知识中拎出一个知识点(一般来说是方法),再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寻求跟它相对应的场景,或者创造场景,反复去练习它、训练它,直到把它内化,成为本能;再拎出下一个知识点,依此循环。
如果你用电脑比较多,喜欢折腾,希望文件储存在本地,看重安全和隐私,推荐obsidian。它是我现在的主力。
如果你喜欢搭建模板和数据库,喜欢大而全(所谓的 All in one),推荐Notion和wolai。
如果你用手机比较多,轻度使用,可以用印象笔记、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
如果你喜欢用大纲组织信息,推荐Logseq。
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了解一个概念相关的所有知识,不需要费劲地去搜索或寻找。比如我做了一张概念笔记“SMART法则”,那么当我想了解SMART法则的内涵、使用SMART法则的技巧、有哪些SMART法则的实际案例时,我打开这页笔记就可以。 方便我们在其他场合引用这页概念笔记,而无需费劲去想它的具体内容。 方便我们储存信息,你无需费劲去想这条信息应该放到具体哪个位置、跟其他信息的关系是什么,直接把它丢进对应的概念笔记,后面再去整理就好。 精简笔记本里面的笔记数量。使用INKP一段时间之后,N可能会稳定在数百到两三千,K可能会稳定在数十到上百。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的笔记系统不会过于冗余、繁琐,减轻我们搜寻和整理的负担。
安排好输入和整理的时间比例。比如1:1。这个时间比例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但整理的时间一定不能太短,要培养起重视整理的习惯。 整理时先纵览一遍收集箱,让思绪游动,充分去发散,看有没有能够触动、碰撞、联系起来的事物。 整理N和K时,按一定的框架结构去梳理,会事半功倍。比如我自己一般采用金字塔结合What-Why-How的模式。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收集箱里面的信息还是很多,那就让它们堆积着吧,不用过度在意。如果有些信息点一直停留在收集箱里面,没有被我们分发和整理,那么可能意味着我们现阶段并不太需要它。因此,放下对“清空收集箱”的执念,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清空它,而是从外界信息中获取、提炼我们想要的知识点。
———— 第六章:深度思考 ————
1)对它们分别做复盘的时间是不同的。“行动-反馈”通常是在你做完一个小的任务和行动之后,而“行动-结果”通常是在你完成整个大项目、或者完成一系列任务之后。
2)“行动-成果”是一个方法论,那么它必须有较多的检验,不能说只奏效一次。因此总结“行动-反馈”,是为了把它作为原材料,从大量的“行动-反馈”中提炼出有效的、经得起检验的“行动-成果”。
———— 第七章:积极创造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