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增值的4个经济学原理
作者:龙秀文
来源:YouCore(ID:YouCore)
前言
工作十几年,有人工作越换越差,刚开始还能涨点薪,到最后却沦落到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跟刚毕业的年轻人抢工作,结果还没年轻人受领导器重。
有人职业生涯则像是开挂一样,晋升很快,一路高歌猛进,天天有猎头打电话挖,公司还得给股份、给分红留人,担心他被挖走。
明明都是起点差不多的普通人,为什么工作十来年后,会产生如此差距呢?
你可能会说后者的能力比较强,别人拿不下来的项目,也许他能抢下;别人搞不定的客户,却会指定找他合作。
但其实能力差距只是表象,更底层的问题是:能力差距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起点差不多,有些人的能力增值这么快?这么多?
从职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主要跟下面这四个经济学原理有关。
01
经营规划
开公司的人,如果没有一个经营目标,再基于目标来做经营规划,公司大概率会亏损倒闭。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和规划,而是做到哪儿算哪儿,很大概率上职业发展也会不太如意。
比如,如果你工作只是盯着钱做,你不知不觉地就会去计算收入和付出的性价比,给多少钱出多少力。
碰上有升职加薪的机会,你就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搏一把。
一旦没有短期的升职加薪机会,你就开始计较得失,碰到问题总想往外推,不是在工作中懈怠,就是想着赶紧换个能加薪的工作。
这种短视应激的做法,虽然你短期会占些便宜,但长期却没啥积累,职场的路就会越走越窄。
就像你开公司一样,看到哪个能赚快钱就去做哪个,没有自己的主业,短期虽然能赚一些钱,但时间一久公司就开不下去了。
再比如,假如你的工作只是为了领导的认可,那职业发展也不会太好。
当领导对你的工作给予充分认可和肯定,你就觉得工作特别有价值,哪怕难到短时间发不出工资,也愿意为公司鞠躬尽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奋战中,甚至不断突破自己。
但领导一旦开始有否定,或者挑毛病,你就开始患得患失,找不到价值,甚至严重到消极的自我怀疑,干什么都畏手畏脚,没了自己的想法。
加薪和领导认可这些外部激励,只能在短时间让你有动力,而且有相当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时有时无的,不能作为职业发展的长期依赖。
就像你开公司一样,靠着运气赚到了一笔钱,如果不能把这笔钱转为长期主业的发展资金,用完了公司也就没了。
所以,职业生涯必须也要有自己的经营规划,找到自己的“主业”(自己发自内心认可的事),你才会持久专注地投入下去。
你可以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经营自己的事业,把自己当成个人事业部的总经理,公司是否增值,全要靠你掌舵用心经营,这样你就不会抱着打工心态来工作,或者把自己的成长责任推给别人来控制了。
做好职业生涯经营规划的最重要一步,就是找欲望,挖掘出自己愿意为之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
这个动力没有标准答案,跟每个人的价值观有关系,比如:有的人对名利感兴趣;有的人对成就他人感兴趣等。
我在做管理前,工作虽也挺认真,可只把份内事做好,从不关心公司大事,也不想去挑战新机会,觉得这样一个人自由自在地到点下班挺好的。
被领导提拔做了管理后,我很排斥要管别人,烦躁到想辞职。于是去找一个前辈指点迷津,他两三句话又让我激发斗志了。
他的做法是,让我回顾一下,做哪些工作有成就感。
我说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时才有,因为我觉得工作能帮到别人才有价值,每天像个监工盯着下属,则会让我很有挫败感。
我的这个做法,就是挖掘欲望的第一种方法:从喜欢做的事情中找动力源。
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总能找到喜欢做的事,事情可大可小,能给你带来好的感受就行。
就以我跟前辈交流有成就感的事情为例,我在帮助客户的工作中,内心很愉悦,处理时也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做完后又特别开心,那么帮助客户就是我喜欢做的事。
回忆到喜欢做的事后,还可以用自问清单强化动力源:
1、这件有成就感的事情,它满足了我的什么需求?
2、为了继续让我这个需求充分发挥,我还可以创造哪些行动机会?
除了从喜欢做的事情中找动力源,挖掘欲望还有第二种方法:从不喜欢做的事情中找未被满足的需求,再转化为行动计划。
不喜欢做的事,我们会有抗拒和不开心的感受,而这些负面情绪实际是在提醒你,是不是有什么需求没被满足。
所以当不开心时,不妨停下来先消化下情绪再去行动,这样问自己:
1、此刻,你有什么不开心的感受?
2、我不想要这个感受,我想要什么?
3、如果满足我想要的,我该如何去行动?
4、我现在可以做的一小步是什么?
通过这种方法,你同样能从不喜欢做的事情中,源源不断地激发出你做事的动力。
02
复利效应
投资中有个“利滚利”的复利效应,就是把投资收益连本带利地放入新一轮投资中,不断循环,刚开始回报不太明显,可坚持时间越久回报越高。
假设投资一万元,每一年的收益率能达到28%,那么57年后,复利所得为129亿元!如果是单利的话,按照28%的收益率计算,57年的收益只有16.96万元。
工作中其实也有挺多这样的复利效应。
1、能力复利
能力复利,是指持续以“提升自我能力”为原则去工作。
在逆境中有问题时不急于放弃,而是客观地归因,找到自身存在要改进的问题,全力以赴地去攻克难关,通过难关攻克的过程提升能力,从而享受工作经验带来的复利。
比如老板手下有项目出了纰漏,没人愿意支援,正犯难的时候,你主动请缨。
哪怕只是临时支援几天,你也认真理解了业务,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等到能力提升差不多了,这时再来审视是否放弃当前的工作机会,如果确实是个人能力已经高于工作要求了,再往更高的位置跳槽,让自己持续增值。
2、关系复利
拼命做事的“独行侠”无论卖多少力气、费多少心思,一个人做事能影响的范围也有限,能调动的资源也屈指可数,因此很难做出大成绩。
但如果你有实力、人缘也好,让别人在有好机会时都想着跟你合作,那你还能享受到关系复利,获得更多好的合作机会,让彼此价值最大化。
这一点在我的IT同事圈里感受特别明显:
比如要换工作时,我发现那些技术强、关系好的同事几乎都是抱团发展,有能力的技术老大先跳到更好的平台,薪酬和职位都至少升了一级,然后下面的得力助手也慢慢跳过去,工作机会和收入都比原来的工作、自己在招聘网站找的好很多。
以至于工作十几年后,我发现不论是传统的制造行业,还是新型的互联网行业,很多技术部门的老大,竟然大部分都是熟人,这个关系网也让我在做IT营销时,在找机会、找客户、甚至招聘员工上,帮上很大的忙。
那么,如何让自己沉淀好关系复利呢?
1)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做到极致
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在帮同事帮团队减轻负担,成为同事都愿意合作的好伙伴。
反之,如果你做事划水、错漏百出,同事每回合作还得为你擦屁股,下次再有合作机会时,能选别人当然远离你了。
2)热心处理好协作他人的事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前提下,如果碰上需要你协作的事,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你都能积极配合、热心出手,日后找别人帮助时,自然也会容易得到回报。
当然,切记不要因助人而耽误了自己的事,否则就成一心协助他人做好事的“老好人”了。
3)工作外,定期维护战斗友情
我们的人脉圈大多来源于同事,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自然交流最多的也是同事圈。
因此,在闲暇之余,可以多找志同道合的同事维护情感账户,比如培养共同的爱好、相聚吃个饭什么的。
这样即使日后不做同事了,你们也会成为非常铁的朋友,不但可以分享行业新资讯,说不定在你碰上困难的时候,同事还可以拉你一把。
03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最早用于企业商业经营,指的是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
这个经济学原理用在我们个人身上也是一样。
比如,同样是你的一个小时,它的价值并不是固定的。花在什么事情上,决定了你这一个小时是廉价的,还是珍贵的。
花在无意识地刷手机上,朋友发来消息一聊就收不住,刷个短视频还被主播吸引买了好几样便宜货,这一个小时就没啥价值,甚至还有些亏本。
但如果看一本书,或者做练习提升思维能力,再或者钻研了某项工作技能,这一个小时带给你的增值就比刷手机短视频高不少。
那怎么做,才能很好地考虑机会成本,将我们的时间利用价值最大化呢?
1)聚焦要事
首先要意识到一点:每个选择的背后,都是机会成本。
当你盯着杂活干的时候,你只看到了完成杂活的收益,按时完成后松了一口气,甚至还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的时间投入没白费。
却没意识到你这么做的机会成本,是这一个小时做重要事情可带来的收益。
2)抓住黄金时间
观察一下自己一天中哪个时间段的精力最好,大部分人是早起后的3小时,因为这个时间段,既是脑力体力最佳状态,也是最少人干扰的时间段,所以我们可以更专注投入思考,显得特别高效。
我一般是这样来创造黄金时间:
按照生物钟优化作息时间,尽可能减少晚上睡前拖延和刷手机的时间,这样能让自己保持稳定睡眠,确保早起精神特别好。
早起后,我会让自己按起床清单规律地完成洗漱、穿衣和吃早餐的安排,一旦稳定尽可能不变,这样会省去不少时间。
完成起床流程后,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在家固定的位置办公,或者提前去办公室,这时候因为其他人还没有上班,可以专心启用番茄钟,让自己全力以赴先把重要事情做完,不用去留意外界信息。
切记一定不要在开始的时候打开社交软件,否则你将很难回到专注模式,也不用担心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错过,如果谁有急事找你,他一定会打电话给你的。
04
边际变动
人的行为是有惯性的。
任何新鲜的事物,最终都会变成麻木的重复劳动;任何耗费脑力的事,最终都会变成无意识的惯性行动。
在这种惯性力量的驱使下,当意外或者风险出现时,你往往反应不过来,会缺乏应对能力。
但为了达到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你必须要对某些决策做灵活的微调,让选择更加合理、有利,这就是经济学家眼里的“边际变动”理论。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惯性的桎梏,而是在“边际变动”上找到更多灵活的策略呢?
1)再忙也要留出思考的时间
人在持续忙碌时,容易陷入无意识行动。养成过程中停一下的习惯,能帮你从事情中抽离,基于目标产生新的灵感。
过程停一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2分钟的暂停模式:当一个任务完成后,强制让自己停2分钟,走动下或上个厕所,再回来重新审视任务清单,选择下一个马上要开始的任务,并提醒自己要留意什么。
10分钟的日复盘模式:忙完一天,让自己做个复盘,思考一下这一天围绕着目标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惑,以及反思第二天可以改进的有什么?
可别小看了这短暂的思考时间,它能让你从无意识的忙碌状态中抽离,重新回顾自己的目标,将注意力聚集在优先要做的事情上。
2)找省力模式
当你感觉每天都在忙碌且特别累的时候,要强制自己去思考省力方法,从忙个不停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省力模式可以这样来找:
打造可迁移经验:习惯性做事后复盘,定期将好方法提炼出来沉淀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当下一次同类事情来临时,就可以将已有的方法和经验快速迁移过去,轻松上手。
不重新造轮子: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借助网络和书本的优势,快速找到别人分享的经验借鉴,用在行动中,而不是凡事都自己从新摸索,白走弯路。
学会授权:一个人的时间有限,要学会寻找资源协助,在必要时找到外部资源帮助自己完成,也可以节省出时间。
3)控风险
你可能知道做事要定目标和行动计划,但却很少思考,要是目标有风险,计划没按预期进行,那怎么办呢?
现实中会有各种变数阻碍你达到目标,因此你要尽可能细化拆分目标,然后在重要的任务节点或时间节点设立检查机制,比如每月/每周/每天检查进度是否有偏差,这样会更容易发现风险隐患。
很多人会凭着经验主义忽视一些小风险,往往时间一拖就变成了更大的风险甚至大问题。所以,一旦你发现到风险,无论大小都需要立马定下应对措施,并按计划执行。
05
小结
把经济思维融入到工作中,你就有了一把清晰的度量尺,可以基于职场环境背景以及自身价值观追求,用更省时省力的模式,持续增值,把自己变成稀缺品。
具体怎么做呢?你可以利用这四个经济学原理:
1、经营规划:用经营公司的视角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挖掘出自己愿意为之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做好“主业定位”)。
2、复利效应: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人际关系,享受能力复利和关系复利。
3、机会成本:聚焦要事,抓住黄金时间,让自己的单位时间产生最大的价值。
4、边际变动:做一个灵活的人,随时关注风险微调过程计划,采取省力模式享受边际变动受益。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格上财富:十五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