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鸡血,首届毕业生却连录5个“三公”?原来最高的教育创新是回归生活!
看点 在快节奏的当下,内卷和“鸡娃”已成常态,所谓的教育理想和初心,似乎只能为现实让路。事实真是如此吗?前不久,上海筑桥实验小学,这所从创校起就站在了“鸡娃”对立面的创新学校,就用耀眼的升学成绩,证明了理想与现实,二者并不冲突。见微知著,我们从其美育、品格教育、汉语言教育这几个横断面足以看出,最高境界的创新教育,恰恰在于回归生活。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柯察金 编丨Jennifer
上海“三公”学校,一直是家长心目中的“白月光”。
而今年有一所小学,其毕业生中光“三公”学校就升了5个(首届只有70多个学生),去公立、民办名校也不少,像是民办初中,就有60%升入平和系,还有多个孩子被上海美国学校等知名国际学校录取。
奇的是,这是该校走出的首届毕业生,就取得如此成果;
更奇的是,这所小学非但不卷,自创校起就站在“鸡娃”的对立面:
不爱谈成绩,却喜欢聊“美”;不爱道分数,却着重学生怎么玩出花样。来访者第一印象都会讶异,这里的孩子怎么那么开心、有那么多有趣的活动,甚至日常在校园种起菜、养起瓜……
它便是被称作“沪上最讲究美的小学”——上海筑桥实验小学(简称筑桥),今年,迎来了建校五周年的校庆,以“自然而然”为主题,举办TEDx、美育观影会等系列活动,对“教育本该有的模样”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5年里,筑桥一直倡导“自然而然的教育”,这在内卷的时代似乎有些任性,但今年第一届毕业生的升学成果出来后,实在令人好奇:理想与现实,情怀与成绩,真的可以“不打架”么?
前几天,外滩君探访了筑桥课程与理念的点点滴滴,最深的一点体会是:
所谓创新,并不一定是跑得多“前卫”,而恰恰在于“回归”。当教育回归生活,孩子会自然产生一系列奇妙的“化学反应”……
让孩子的日常,
浸润在美中
近些年,“美育”很受强调。但孩子与“美”的距离,却又好遥远。
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太把“美”放在陈列窗里供着。美育要么被等同于美术、艺术教育,要么被看作是审美课程。如此“正襟危坐”,当然会跟孩子隔着一层。
筑桥的美,首先是亲切的、好玩的。走近筑桥你会惊喜地发现,美竟可接地气到泥土里——事实上,筑桥的小朋友们最喜欢的角落之一,便是学校的菜园子。这片学校共同经营的菜地,承载了很多功能:
课程中心负责人、美育课程指导老师蓝晋,是美食的资深研究者,她通过探索食物背后的文化、审美、艺术乃至生命教育,把它变成食育课的基地之一;
科学老师,会带小朋友在这里认识昆虫与植物;
数学老师,带孩子在这里学习尺寸、数字和及加减乘除……感性与理性之美兼具。
筑桥菜园的春夏秋冬
若问筑桥的小朋友,美是什么?回答可能是...美是一颗冬瓜。
一年夏天,菜园子里的冬瓜肆意生长,孩子开学回来后,发现地里有好几十颗大大小小的冬瓜,全校师生为这些冬瓜操碎了心。
当今的孩子可能很难想象植物“长到天上”去,但筑桥的学生眼见为实——藤蔓带着冬瓜,挂到高高的围栏上。小朋友们很着急,要怎么去把它们摘下来?
有小朋友开动脑筋,派来了直升机、搭上了登云梯,并把点子呈现到绘画里。
然后,几十颗冬瓜要怎么妥善处理?孩子们一起展开头脑风暴,最后一致通过了拍卖的方式,把冬瓜变成善款捐了出去。
也有孩子单纯欣赏冬瓜的形状,用国画的方式,留下冬瓜的曼妙身姿,取名为《冬瓜图》。
更有小朋友头脑里已装了个精彩的故事,把一颗“珍爱生命的冬瓜”写到自己的作文里……
由冬瓜引起的一系列学习
整个过程中,没有设计么?当然有,而且不光是审美情趣,连带着也培养了孩子系统思考、批判思维、沟通合作,以及创意创造等多种能力。具体落实起来,却又是润物细无声。
蓝晋概括道,筑桥所强调的美育,是大美学的概念,它有三个主要的路径:
其一,开设特色的美学课程;其二,强化已有的艺术课程;其三,在每个学科里植入美的标准。最底层的哲学,是生活。正如杜威所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美育的重点,并非应不应单独开设一门课程或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法,而是得强调版块素养与一般性教学目标的融洽性。”
思路打开后,生活中的诸多日常都能作为美育的宝贵素材。
筑桥坐落在张江地区,绿化面积高,鸟类繁多。有次,一只受伤的鸟儿意外坠落在木工坊教室门口,被发现救助了下来。
很小的一件事,实际上可以大有文章。在筑桥,这只鸟儿引发了师生浓厚的兴趣,并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的研究和学习。
首先,科学老师上线了,跟孩子一起解决“这是什么鸟”的问题。小朋友看到,原来每种鸟的喙、羽毛、脚的形状都那么地与众不同。然后,老师进一步解说鸟的骨骼解剖图,引入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探索"鸟"的科学课教案
另外,受伤的野生动物如何安置,也是很专业的问题。正巧,那段时间正值云南野象出走事件备受社会关注,借着这个大家都关心的话题,老师带孩子们顺便探索了野生动物保护的课题;
也有孩子从纯艺术的角度欣赏这个意外的访客,并用画笔记录下它漂亮的羽毛和繁复的花纹,形成一幅幅美术佳作。
蓝晋老师告诉我们,强调美育,出发点是怎么看待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件艺术品,而不是一件产品来看待。
“艺术品和产品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我们不能像制作流水线一样去生产一件艺术品,我们对孩子的教,也应该更多的强调个性情感的力量。”
生活中,处处都是美的滋养。
不错过精彩直播
11月17日,蓝晋老师将为家长、老师带来一节美学课程体验工作坊,探究艺术作品如何帮助发展孩子的高阶思维能力。
情感学习,孩子直面生活
心理学专家们像是水位标尺,近些年来不断发出警报:
中国青少年的抑郁率已攀升到世界前列,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
高强度的学习正使孩子异化成“读书机器”,而社会情感教育(SEL),恰恰是关注“人”的学科。其内容包括:
怎么理解自己和自我管理,怎么共情和与他人建立健康有益的关系,怎么做出对自己和他人都负责的决定……
越来越多人都意识到,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都是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筑桥对SEL的重视程度,还是让人惊讶了一把。
筑桥特聘社会情感课导师、心理顾问黄海叶介绍,早在学校还没建造好的时候,筑桥便已经在平和总部进行正面管教的社会情感培训。这阵势,就是要把情感学习纳入到校纲当中。
不过,提早也有提早的难处。筑桥的团队在研究SEL的本土化时,国内还几乎没有任何机构对此有过系统探讨——没有数据,没有样本,没有现成的课程……据黄海叶老师回忆,“当时是抱着英文资料硬啃,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5年时间过去,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很多明显的改变,都说明了筑桥SEL本土化实践的巨大成效。比如,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次,一位其它学校的心理教师来筑桥参观,无意中看到两个男孩子因为某件事起了争执。本以为吵架或者怎么样,没想到两个孩子突然说,“走,我们去‘解决方案桌’”,找来第三个孩子做“仲裁”,用理性谈判的方式,平静地解决了小摩擦。
这种情况在外面的老师看来十分神奇,但其实在筑桥,已经成了日常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情感教育所传授的工具,原来真的被孩子切实地运用到了生活中。
还有次,有一位家长跟老师反馈,孩子在家怎么像个小大人似的。家里爸爸妈妈饭桌上拌了句嘴,结果被他教训说“不要从对方的头上舀水”。
原来,前几天的社会情感课就叫《谁加满了我的水桶》,老师让孩子想象每个人的头上都有个隐形的水桶,友好的行为是加水,不友好的行为是舀水。与人相处,一定要友善才能不至于水空。
班主任孙玉林表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看见,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真实情绪与想法,鼓励他们解决现实情境下的问题。筑桥不希望把情感课变成道德说教课,那样很难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们讨论出关于“学习”的行为指南
在孙老师的班级,始终有一个议题箱,孩子们会把当下最困惑的问题,记录在议题纸上。经由主持班会的小组汇总,讨论出共性的议题,并在班会课上共同头脑风暴。
孙老师也会敏锐地关注小朋友当中的一些“风吹草动”,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
有段时间,一些小朋友大概是在电视看到“戴绿帽子”的说法,开始传播起这个词。孙老师不慌不忙,用了个很妙的点子,介绍了著名的管理工具6顶思考帽,比如红色代表情感,黄色代表乐观……而绿色则代表了创意,替代了原本侮辱性的涵义。然后,让孩子们以不同的思考帽来讨论问题。
与其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往往无效),不如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经过ORID(焦点讨论法)和课上复盘后,不仅消减了负面词汇对小朋友的影响,也使他们从自我调节的深度练习中获益,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思维工具。
还有一点,黄海叶老师颇有感触:大环境下,现在的孩子很难像过去那样有互相帮助的意识,但是每次看筑桥孩子们的致谢,感觉到格外温暖。
筑桥的情感课中,有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致谢,让孩子互相诉说对他人的感谢。
小朋友们的致谢很稚嫩,但非常具体与真诚。比如有小朋友说感谢同桌,在他不在教室的时候帮自己抄写好了板书,感谢另一个小朋友帮他留了一块点心,还特意放到他桌上……
让孩子们到台上致谢,最主要的目的其实就是引导他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感恩之心。正如孙玉林老师所说,孩子们看见彼此的闪光点,首先致谢,建立合作、联结和共情,让爱在班级的场域中流动。
不错过精彩直播
12月1日,黄海叶、孙玉林老师将带领家长、教师,了解筑桥的社会情感学习是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发现爱的。
汉字并不只是符号
更是生活本身
随着新课标出台,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难以教得出彩的,恰恰也是母语。拿小学阶段的识字来说,一笔一划、横竖撇捺,似乎只有枯燥的反复练习才能进步。
筑桥语文老师李晓菊认为,中国的小朋友学习汉字时,从来没有任何一门课告诉他们字和字之间是什么联系,这非常可惜,因为汉字其实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绝佳载体。
举个例子,简单的一个“五”字,便大有名堂。原来,古人造字时上面一横表示天,下面一横表示地,把天地相交,就造出了“五”的甲骨文,原意是“相互交叉”。
汉字"五"的形体变化
吃了这么久五花肉,才明白五不是5,而是肥肉与精肉交叉;其它词语也就举一反三:五光十色、五体投地、五彩缤纷……
小朋友对汉字“没感觉”,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觉得这些符号离生活太遥远,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中国的先民造字时,都是取材于日常经验与感受,造字的过程满是智慧和幽默。筑桥的汉字思维课,落脚点是“东方思维”。
首先,学习要与日常生活经验相通。
比如“大”字,刻画的是盘古顶天立地的伟岸身影;
“夭”字,描述的是斜着脑袋的人;
“笑”字更生动了,是竹子被风吹斜的样子,后来指人笑弯了腰……
小朋友立马就能联想到,一下就抓住了解读汉字的钥匙,即便看到不认识的生字,也能触类旁通,所以汉字思维也是结构思维、逻辑思维。
筑桥语文老师俞慧琳表示,从一开始就给孩子们绘制出一个正确的语言学习途径和策略,可以让他们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汉字思维课”虽从汉字的港湾出发,却同时又能驶向不同学科:
从神话传说、三皇五帝、历史沿革,到汉字里的东方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还会涉及美术与艺术,比如让小朋友利用汉字的逻辑,尝试自己造字。
筑桥的汉字思维课,还会有意识地为小朋友创建更多的生活化的情境,进一步拉近孩子与传统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
有一次,筑桥的语文组给每位小朋友发了一粒种子,让小朋友们带回家悉心培育,并观察种子生长形态的变化。小朋友们拍照记录下种子的生长过程,并用文字、绘画做记录。
小朋友们看着自己的小种子一天天长大,满满成就感的同时,也了解到植物的生长过程是“甲、氏、屯、才、生”。
观察一颗种子的萌芽
比如说“屯”,描绘的是种子的芽破土而出的样子,所以表示跟“积累、停留、慢慢萌芽”等有关的意思。
在语文课学习有关植物的课文时,小朋友通过对汉字起源的学习及图片的对比,知道了“荣”就是草开花,“华”就是树开花。
为了更加形象地了解两个字,老师们还带孩子来到学校的小菜园,亲眼见识它们的区别。后来有家长反馈,孩子们在户外只要看到花朵,就会通过自己学过的知识来判断这是“荣”还是“华”。
一栋建筑、一座桥梁,一方洞穴,只要是可以帮助促进小朋友的理解,都能被老师们活用作生活中的案例。老师过去还经常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开展汉字博物馆课程,甚至直接在学校办展,让一个个文字“活”过来。
校园博物展
博物馆也是检验孩子对传统文化兴趣程度的地方。很多小朋友在博物馆,会因为看不懂而拉着父母离开,但筑桥的小朋友反倒主动成为爸妈的导游,兴奋地科普嫘祖养蚕的典故,后稷教民稼穑的故事,以及什么器皿对应什么汉字。有些生僻的汉字,也能通过字根和造字法推理出来,非常有成就感。
语言文化,取材于生活土壤,亦扎根于生活土壤。以这样的方式亲近母语,还用额外再教文化自信么?
不错过精彩直播
11月24日,李晓菊、俞慧琳老师将带家长、老师切实体会汉字的魅力,原来,孩子的汉字学习可以如此有趣!
结语
探访筑桥,处处见一“通”字:美学与生活相通,情感与生活相通,文化与生活相通——打通的不止是课程,更是孩子的内心。
当世界加速向前,人们疲惫奔走,常忘记教育的终极目的恰是生活本身。筑桥这5年的实践一直在证明,回归生活,即是回归教育;亲近生活,即是亲近儿童。而在生活中的学习,也最有趣、最有力。
最高的教育创新,不是刻意的,而是自在的;不是营造的,而是自然的。
当一个学校的生活与教育融为一体,孩子的“任督二脉”便被顺利打开,生命的活力便被完整释放。内卷时代,仍见有学校坚守教育初心,不啻为一件幸事。
活动预告
11月17日到12月1日,筑桥将从美学教育、品格教育、汉语言教育的角度,共举办3场教师工作坊,家长、孩子以及教育界的同仁,都欢迎参加。
感兴趣的家长、老师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
不错过每一场精彩讲座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