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军:我们的写作教育有时在“饮鸩止渴”
看点 作文是很多孩子老大难的问题,在语文教育家曹勇军看来,要破解这个难题,首先就要破除当下教学中对写作的许多误解。作文本身是个性化的、是真实生活需求的,也是一步步修改出来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作文的本质,才能在教育中对症下药。把作文从追求统一、套路化的训练,变成孩子们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乐于写作、乐于分享的体验。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书妈妈活趣之家(ID:gh_7e8b059a1779)
文丨筱筱滴 编丨Luna
学生说难写,老师说难教,写作教育究竟难在哪里?
如果一个人天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怎么破?
怎样才能有效地让写作困难的孩子取得一次成功?
写作套路是思维的“拦路虎”还是借箭的“东风”?
下笔要信马由缰放胆写,还是小心翼翼先打好腹稿?
写作教学长路漫漫,任重道远,上下求索。写作教学领域顶级名师曹勇军老师的一次对谈,就与广大写作教育者和家长一同从认知上廓清写作教育的迷思,并分享如何给写作教育的疑难杂症“望闻问切”。
观局篇
我们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写作的特点——
第一是高投入、成效缓慢。高投入就是特别要花时间花精力,写作和读一篇文章不一样,身心和综合性的能量耗费非常大,并且成效是缓慢的,你可能忙上一个学期好像还不如上学期。写作是有曲折的,会往后退的,然后这个时候再积蓄能量,再往后、再往前走。
第二个是高个性,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不一样,他所擅长的观察和思考、所表达出来的文章天然就不一样。
第三个是综合性,文章写得好不好,不单单是文字和语言的问题,它跟你的思想认识、平时的阅读面、跟待人处事、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和理解、对内心的挖掘、以及平时自我觉醒的程度都有关系。浑浑噩噩的人让他写文章,有再好的表达技巧他也写不出来。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写作教育是高个性化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而目前的写作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都是班级授课制,老师顾不过来,五十个孩子、四十八个孩子、三十个孩子,在我们面前就是一个人,我用同一个“模子”去“雕”。
这种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更喜欢统一式,大家排好队,然后齐步走,教会你一种模式或写法。甚至个别老师可能还会有“不按照我这个写法,你就大逆不道,那我就拼命地打压你、批评你”。实际上,写作这个东西,每个人要找到每个人的方式。
中国人的考试文化里有一种集体无意识,我们相信和迷信统一。在写作上面,我们迷信的是背点范文,搞一点好文章背一背。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训斥学生,你不会把好文章背一背吗?背一点好的文章、积累一点语言素材,这对于学生尤其是在起步阶段的学生是有用的。可是把整个语言表达的进步、写作能力的进步,寄托在背一背好文章上,那肯定是不行的。这叫“饮鸩止渴”。
写作教育出问题,根源在于我们对写作的高投入并且成效缓慢、高个性、综合性的特点认识得不够深入。我们应该从这些方面深入地认识写作教学的特点,这样可以弥补、修正我们在写作教学中的各种不足。
二
“三无产品”致写作力“瘫痪”
写作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训练型写作,我们的作文基本上是训练出来的。而写作是表达自己生命的感受,就是我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我有要表达的欲望,所以想要写一篇文章。可是老师给学生的作文题目常常并不是孩子想去表达的,他对这个不感兴趣,也不想表达这个东西。
可是对不起,这次写作文写的就是这个题目,就是你无感、甚至不愿意多谈的一个题目。你就只能被迫说很多正确的废话、大话、套话,模仿成年人的腔调等等。
这种写作是一种训练,并不是让你去表达生命的感受,而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审题能力、运用材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作文教学里面,包括我们的考试内容基本上都是这种训练型的题目。
另外一种我把它称之为真实写作。比如今天妈妈让你跟哪个人联系一下,你就给他写一封电邮发过去,或者今天看了一本书后你特别激动,所以写了一段感受的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同学写的日记,学校里老师带学生写的周记,或者类似周记的这种练笔,就是这种真实写作。
训练型写作和真实写作最大的不同,是训练型写作可以看成一个“三无产品”,无目的、无对象、无情境。学校老师让你写一个文章,最后这篇文章写给谁看?就是给老师看。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得高分,就是让这老师看了以后点头。
这本来是一个假象,很多人看到这个假象就误以为天底下的文章就应该这样写。很多孩子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的写作教育,最后走上工作岗位上却没有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瘫痪了,实际上不是瘫痪,是他只会写应试的训练型文章,真实的文章不会写。
所以我有一个建议叫做“一语两制”,一个语文两种做法。考试制度放在这,你也没有办法短期内把它改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应试。可除此之外,你可以留有一片自由的天地,给学生多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多写一些练笔,自己去选材、构思、写文章,表达自己生活中的发现、生命中的感受。
三
不懂写作心理是老师的“写作失败”
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一点尤其对语文老师来说是“写作失败”。只要写文章的人就有写作感受,尤其在构思阶段人会很忧虑,文章在前面要写未写、或刚刚写了那么一两小段还没有成型、还没有定调,还没有顺利地展开走下去的过程,人会很纠结和挣扎。然后,人就想逃避,上洗手间、想喝水,各种各样的拖延症。
我是一个经过700万字训练、比较成熟的写作者,尚且如此。孩子写作中有一点不感兴趣,这不很正常吗?这不是正常的人性吗?你只要写作,就会同情孩子;你只要有写作经验,就会理解。
所以,老师要是能够自己平时多写一点东西,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看似不可理喻的问题。
很多老师都有一种误解,以为写文章都是想得一字不差后照搬到稿纸上,这也是很有害的。写文章需要有一个框架,但在框架之中,我是自由的,可以创造的。
但很多人有一种强迫症,觉得要在心里把稿子每一个字都想清楚,然后把它写出来。第一这很难做到,第二也不适合所有的孩子。所以老师写一写,对写作的心理有更深入的了悟后,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
美国老师有一个挺好的做法,跟学生讲老师在家里写一封信是怎么写的、怎么克服困难,把这个过程放大后展示给学生,一点都不认为自己丢脸。而我们老师就觉得这样很没有面子,其实不是。这是把这样挣扎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师生一起携起手来并肩战斗、克服困难,一起把文章写好。
破局篇
写作是思考、是探索、是交流、是表达、是想法的呈现。如何让孩子把写作和真实的生活紧密连接,从畏惧写作到不畏写作、再到热爱写作最终越写越好,是每个写作教育工作者都要深思的课题。
我们常常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兴趣怎么来,有的人天生有兴趣,但是相当多的人天生没什么兴趣,那怎么办?
在日常的写作中,除了多给孩子自由的天地,第二是通过写作中的各种事例去鼓励他,及时地展示他的好。
例如他写了一篇作文,老师或家长都可以展示一下。老师可以把它贴在班上或者用PPT展示,还可以把孩子们的作品收集起来编一个作品集,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出来。在别人赞许的眼光之中,孩子会越写越有兴趣。
孩子在你面前,在你的教室里,在你的课上,总会有一两次闪光的地方,我们要抓住并狠狠地表扬。我对待孩子,只要有优点或者写得比以前好,我就给一个高分。
我以前上中学的时候,老师曾经给我一篇作文打了105分。你可能会说哪有105分的作文,这不是开玩笑糊弄孩子吗?我们老师通常给孩子的分数都很低,觉得文无止境,没有必要在日常给那么高分,反正考试也达不到那么高分,习惯打压一下孩子的积极性。
可我的老师就给了我105分,你想想看,一个孩子作文得了105分,然后当着大家的面说一下,作业本一发下来课代表就在那里发出惊叹:“哇,居然有105分的作文!”
所有人那种眼光都向你这里望,有羡慕有惊异有嫉妒,还有一些女生的暧昧的眼神。那你马上就像飞起来一样,终生难忘。老师多给的几分就是一种鼓励和支持。所以,我到现在还一直非常怀念这位老师。
老师要帮助学生,或者说是帮助那些对写作兴趣不大的孩子获得一次写作的成功,不能让他永远只会写半成品,只会写低劣的东西,写不出好作品。一定要想办法让他品尝到一次成功的快乐,帮助他写一篇好作文。
如果他愿意花力气,他一定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大进步。这个时候你再给他表扬,他就会觉得自己花的力气能获得成功。人是最需要鼓励的,这种鼓励比嘴巴上说几句有用得多,要让他尝到真正的甜头。人都是这样,你让他尝到甜头以后,不断地想得到甜头。
一次写作的成功,在你的引导下就成了慢慢地反复地写,后来越写越好的过程。孩子都很渴望老师的表扬,很渴望老师告诉他你最近进步了。你辅导他,让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比较大的进步,学生就会不断地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他就会从有一篇好文章到不断地有好文章,不断地进步。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曾经有一个丫头写文章很吃力。高一下学期,我把学生的好文章全部汇总起来,最后发现其他的同学都有一两篇,唯独这个丫头没有。最后我在她的一篇文章中选了两段,午休时帮她面批。
后来我还让她摘抄,把摘抄的内容反复大声地朗读,变成脱口而出,用这些优秀的东西引领写作。她就按照我讲的去做,到高二下高三上,她的文章就比以前好很多,上了一个档次。虽不是班上最优秀的同学,可也不再是写作最困难的同学了。
所谓写作套路,就是它给你一条写作的基本格式,这是没错的,我不反对老师给孩子说一些套路。在孩子面前就要教基本的、成熟的模式。
只不过你不能光教套路,而要让孩子在套路背后学会变化,有时要取舍,有时要加一点佐料,有时要在其他方面动动脑筋,把套路变成我这个故事里边的套路,最后我能够讲好这个故事。
教套路如果只说第一步要怎么样,第二步要怎样,让孩子亦步亦趋,最后学到的东西并不能表现丰富多样的生活和鲜活的生命。
所以同样是套路,有人教得很死,他教的是“套”,有人教了以后学生就开悟了,文章越写越好,他教的是“路”。
中国清代有一个影响很大的桐城派,桐城派姚鼐有一句名言,“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
“有所法”就是你要有效法的东西、学习的格式,你才能够学会这个东西“而后能”。如果你是到这一步为止,那你仅仅是能做这个事而已,做得肯定不优秀、不地道、不突出。
后面还有一句“有所变”,就是让你有变化,要从套路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要有变化最后才能“后大”。
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做“小心文”和“放胆文”。
一个人写文章的时候要先写“放胆文”。“放胆文”就是学生写文章的时候老师不要给他很多规则,规定这个不能写那个不能写,让他尽管放胆去写。他在不断和同伴比较、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中,他就会发现这样写不对,那样写不好,这样写小朋友和老师都不喜欢,他就会开始慢慢地调整。
一开始是放开地写,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试着写,最后慢慢到后来写“小心文”。“小心文”就是有什格式要特别注意,让学生这样来写。
我有一个学生非常注重练笔,每个星期就自选材料写文章。课堂作文和练笔的关系,就是我刚才讲的训练型写作和真实写作。
课堂作文是教规矩的,练笔是培养灵气的。这种自由写作能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让他自己去写,这对于孩子的才气和灵气的培养特别有价值。
不然的话,我们的学生很早就依赖了很多规矩,然后就按照规矩套路变成一个套中人。想要克服和改变,就要多搞一点自主性,多搞一点自由写作,培植孩子的灵气。自由写作就是从“放胆文”“小心文”这里来。
先写“放胆文”,然后再写“小心文”。孩子还没写东西,就开始跟他讲不能这样写,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不符合系统写作的开头。
谁知道写作的开头是什么样子的呢,有一个万古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模式吗?没有嘛!写作是“文无定法、文成法例”。“文无定法”就是文章有各种各样的写法,“文成法例”就是这篇文章写好了,文章背后所隐含着的那种格式、模型和结构被人家认可了。
另外,我也很赞同放胆文和小心文交互为用。有的时候可以放一下,修改的时候可以小心一点。又或者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文章可以小心一点,有的文章没有那么大风险,这个时候不妨放胆。两者之间穿梭一会儿,一会放胆,一会小心。放胆之中有小心,小心之中有放胆,把这个用好了,文章大概就能写得很好。
这里是【童书妈妈三川玲】旗下的【写出幸福】公众号。这里鼓吹写作能写出幸福来,适合想知道写作的秘密,或者想当了不起的写作导师的你!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