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八点半”的快乐,终于回来了
这绝对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互联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新的“文学体例”走红,而近一段时间走红的,非“晚八文学”莫属。
所谓“晚八人”,是对应“早八人”的身份标签。当代青年早起时有多疲惫,晚上就有多光鲜。
“早八人”和“晚八人”,就像共享了同一躯体的两个人格。你那白天素面朝天、努力搬砖的同事,说不定晚上下班就一秒变身,逛街、蹦迪,直至深夜。
当然,随着“晚八文学”的出圈,这个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定义。毕竟,下班之后还能维持光鲜亮丽,还是有点奢侈。
对打工人来说,能掌控八点之后的生活,已经很是难得了。
“晚上八点半,不见不散”
其实,我们对于“晚上八点后”的执念,早在童年时期已经显现。
在那个还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八点半”是一个坎。学生时代,能赶在八点半前写完作业的,都是“硬核狠人”。毕竟那个时候,要追肥皂剧或者动画片,可没有网络点播。
那是80后、90后的黄金时代,也是电视综艺的黄金年代。《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轮流霸占着小学生的视线;各大卫视的“黄金八点档”也是精彩纷呈,热剧同时上映的时候,会把你逼出选择困难;就连是中间插播的电视购物广告,也能和家里人看得津津有味。
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晚间综艺,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而这种对于晚间时光的温馨记忆,也延续到了我们成年之后。如今我们以“晚八人”自居,或许也是想要找回那种掌握遥控器的时光。
在《夜间经济学》一书中,作者叶丁源提出“热闹的黑暗,是人类对子宫的乡愁”。
在黑夜的包裹下,我们更容易产生安全感。而只有在感觉到安全的时刻,我们才会真正放下白天紧绷的神经,给自己来一场真正的“精神马杀鸡”。
前些年,人们用报复性熬夜等方式来延迟入睡,为自己争取更多休闲娱乐时间,但现在,人们发现这种“竭泽而渔”的熬夜不可持续。熬夜不是目的,能掌握自己的时间,才是最优的解。
“晚八文学”的流行,就是最好的例子。
“吃早八的苦,享晚八的福”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心理暗示,提醒自己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该做的事,不再无意义地消耗自己。在夜幕降临之后,我们也可以收拾好心情,如童年时期一般,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
只不过与过去相比,现在,我们有了更多享受夜生活的方式。
“沉浸式夜生活”,有内味了
过去,每当夜幕降临,人们能想到的娱乐方式,无非就是那么几种。仅仅是对旧日生活的复刻,并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夜生活需求。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2023年中国夜间经济行业发展与消费者调研报告》显示,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夜间消费业态逐渐覆盖了跑腿外卖、网络购物、文娱活动等多种模式。
报告显示,人们在夜间有了更多娱乐休闲方式。图源/艾媒咨询
比如,这些年频频出圈的剧本杀、live house演出,就是将这种夜间生活带来的沉浸感发挥到了极致,让人们直接在业余时间过上了“另一种人生”。黑夜自带的安全感,加上环境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我们更加容易放飞自我,也让人们从细碎的现实生活中跳脱出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而这种对于沉浸感的追求,也体现在其他夜生活方式中。
作为一名“5G冲浪”选手、互联网重度爱好者,@米兔 习惯于一些夜间“云社交”模式,她习惯于在深夜点开自己喜欢的主播,看他们默默吃着面前的东西,或者一言不发地做自己的事情,“哪怕他们一句话不说,我也会觉得有种温馨的感觉,就像家人一样”。
这种“沉浸式直播”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通过“看”的形式参与到另一个人的生活中,已经成为当代人的社交方式之一。同时,这种线上的“沉浸式体验”,也成为了我们消费之前必不可少的过程。
毋庸置疑的是,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购物。通过网络,我们不仅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也能获得独特的线上沉浸式体验。
而今年,在“双十一”的第14个年头,面对如火如荼的电商直播行业,聚划算真的做到了“玩出了一些很新的东西”。就连罗永浩直播间的部分货品,也是由“聚划算百亿补贴”特别提供的,而聚划算也成为了老罗口中的“聚大哥”,可买贵必赔,可补贴到底。
今年,聚划算推出了首次“超级补贴夜”直播活动,在“双十一”当天,邀请了王濛、王霏霏、张馨予三位明星主播轮番上阵,借助具有沉浸感的XR直播形式,还原了真实的购物场景,从白天到黑夜,随着时间的变化,“聚划算双11超级补贴夜”的场景也发生了变化,更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对直播间展示的各种产品,也有了更加“沉浸式”的感受。
借助XR沉浸式直播,配合产品呈现不同的虚拟环境。
“打直球”才是真的快乐
不同于一般的直播形式,这次“聚划算双11超级补贴夜”呈现出一些综艺化的特质。它不仅是一次直播带货活动,更是一次带有综艺节目的“云社交”线上聚会。
这就不得不说到王濛、王霏霏、张馨予三位明星主播了。
被称为“跨界破圈天花板”的王濛在介绍世界杯联名款马克杯时,当场来了一段绕口令,被直播间观众调侃是“提前为解说世界杯做准备”,话题直接在当天冲上了微博热搜榜,引起超过4.3万位网友的热烈讨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