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览》│顺应自然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当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显现出来。经常有人问,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发展吗?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典型范例。
研究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开罗大学教授阿卜杜拉访问中国时,在他的考察行程中,我们就安排了都江堰,向他展示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如何被运用到这项宏大的水利工程中。
一座顺应自然的无坝水利工程
在出发考察前,我先向阿卜杜拉教授介绍了都江堰,请他观看了都江堰的视频资料。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是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迄今已经历了2200多年,目前仍在成功运转,灌溉面积73.84万公顷,灌溉区域遍及40多个县(区、市)。
阿卜杜拉教授问我:“为什么都江堰可以持续运行这么久,原因和机理是什么?”我打开都江堰的照片,向阿卜杜拉教授介绍:“这是一座顺应自然的无坝水利工程。它没有按照一般水利工程的设计思路,拦河筑高坝,强制性地改变水势。设计师李冰是花了很长时间了解岷江,然后顺应岷江地势设计的。另外,岷江流域周边的森林也维护得很好,在局域气候局域水源涵养方面保证了都江堰的供水,至今都江堰国家森林还保持着原始林的生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长期发挥作用。”
我们一般在分析水利工程的时候,大多限于水利工程本身来进行分析。但是水利工程要与自然结合才能起作用,分析一座水利工程为什么可以获得成功,一定要将其放在自然当中,全方位地进行分析。阿卜杜拉教授对这一点也很赞同。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四川盆地。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但是,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当时的蜀郡太守李冰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他反复到岷江流域勘查,并绘制了详细的地图,认真了解岷江水势走向及当地的地理状况。他发现,岷江水大部分是从西部流走,因为玉垒山的阻挡,岷江水无法灌溉成都平原东部的土地,而东部土地远多于西部土地。如果能够在玉垒山最薄弱的地方撬开一条水路,岷江水流就可以分流,从而防止洪水的泛滥,也可以灌溉更大面积的土地。于是李冰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让一部分岷江水从东部流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
阿卜杜拉教授连连点头,说设计思路非常对。“但是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那时没有炸药,怎样切割山体形成水路呢?”
对此我解释说:“李冰当时是运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他让人先把岩石烧热,然后再用岷江水冲击,岩石遇热又遇冷,就会裂开,顺着裂缝,岩石就撬出来了。”
阿卜杜拉教授赞叹不已。他问我:“蜀郡太守是什么技术职务?”我说蜀郡太守不是一个技术职务,是官职,相当于四川省省长。阿卜杜拉教授惊叹地说:“这位省长是科学家呀,而且是非常厉害的科学家。”大家都笑起来。
都江堰的三大水利工程
站在都江堰水利枢纽全景图面前,我向阿卜杜拉教授介绍了都江堰的三大水利工程。“这是宝瓶口引水工程,因为撬开的山口水道从山上看,像一个瓶子,所以就叫宝瓶口。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分流了一部分岷江水,但因为东边地势略高于西边,水的分流不是很畅通。所以,李冰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的江心筑分水塘,用装满石头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形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以引导江水分流。鱼嘴以西是岷江原来的河道,被称为外江,鱼嘴以东是新撬成的引水渠,被称为内江;将内江河道加深,使内江形成较深的河道,外江形成宽而浅的河道;河流湍急,一般来说,急奔而来的水流都是先进入较低的水道,因此,部分江水会通过宝瓶口被引导到东部的内江,内江灌溉的农田多,需要的水量大,这道江心堤,因为形似鱼嘴,就被取名为鱼嘴分水堤。”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鱼嘴分水堤和宝瓶口之间,李冰又修了200米的溢洪道。溢洪道有一定的高度,在水流正常时,不影响江水东流进入内江,但是,如果雨季水太多,内江的水位超过了溢洪道,内江的水就会溢出来进入外江,这样在雨季就不至于由于内江水太多导致洪灾冲击成都平原的农田。而且,宝瓶口在靠近玉垒山的边缘有一定弧度,水流到这里,就会形成湍急的旋涡,强劲的涡旋力量把水里的泥沙沙石和溢出的水一起摔出去,减少了泥沙的淤积堵塞。这个溢洪道有飞沙的功能,所以被称为飞沙堰。”
我总结说:“都江堰就是由三大水利工程组成,宝瓶口、鱼嘴分水堤、飞沙堰,这三个水利工程互相扶持互相作用,顺应水势,形成了一个与自然非常融合的水势走向。所以,自然接纳了它,如今,它已经融合成自然的一部分了。现在的宝瓶口,如果不说起这段历史,大家都以为水道本来就是走这里,山体本来就是这样,完全看不出水利工程的痕迹。”
青城山:都江堰的森林屏障
考察完都江堰水利工程,考察组又去了青城山,这是都江堰重要的森林屏障之一。青城山正如其名,是一片万木竞翠的云烟树海。瀑布飞流而下,蜿蜒的石板路穿行在清幽寂静的山林间。同行的李教授一边走,一边背诵杜甫的诗:“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诗句中流露着诗人对青城山的热爱与深情。
第二天一早,考察组乘车去了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这是一个原始森林,林木非常茂密。我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个国家森林公园有很大部分是原始森林,这是各类森林中水土涵养能力最好的一类。这么大面积的茂密原始森林,是维护岷江流域水资源的重要保障。只有保持充足来水,水利工程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流域都没有水了,水利工程也就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当我们在思考为什么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持续运行2200多年的时候,一定要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一起综合分析。陕西关中地区的郑国渠,虽然从水利工程角度设计也很完美,但由于其周边的森林在历史上都被陆续砍伐完了,黄河几乎断流,使得郑国渠现在更多的是作为水利工程考古来研究。”
阿卜杜拉教授也忙碌起来,在各种树木上察看,又用手挖地上的泥土。我给学生讲解:“要判断一个森林是否是原始森林,一般要看五个方面。一是看是否有倒伏的树木;二是看是否有藤绞杀,就是藤缠树树缠藤的现象;三是看树上是否有菌类植物;四是看地面是否有苔藓植物;五是看小溪边是否有兰科植物。”接着我又补充说:“原始森林的地面上一般有一定厚度的腐殖土。腐殖土是原始森林中植物落叶死亡之后形成的。根据腐殖土的厚度可以判断森林的年代。”
我们把鞋袜脱了,在森林的土壤上轻轻地走,慢慢地感受。林地被厚厚的腐殖层覆盖着,踩上去非常柔软,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生命的蠕动。我告诉学生们,有生命的林地,生态功能才能发挥好,才能涵养水源,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大家分散开来,各处寻找和识别原始森林的这些特征。无边无际的绿色向四周延伸和蔓延。飞鸟在丛林间盘旋鸣叫,有鸟粪落在阿卜杜拉教授的光头上,他毫不为意,哈哈大笑。
都江堰,就是在周围森林的环绕呵护下,通过顺应自然的工程设计,巧妙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成功地运行了2000多年,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2年第11期
投稿邮箱: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488
2. 电话订阅:010-6326 503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