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对中国人来说是小意思文化2022-05-17 11:05 4月份的经济数据出来,把很多人吓了一跳。社零骤降11%,服装,家具,汽车,建材等全部两位数下滑;像深圳,杭州,苏州等经济重地,财政收入直接腰斩(含退税因素);楼市也全面哑火,地卖不动,商品房销售额暴跌29%;金融方面,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也都接近腰斩。说明经济已经无力扩张,企业选择躺平,毫无方向。 这个月基本创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差经济表现,几乎是全面溃败。多方分析认为,应该与4月份上海封城有很大的关联,作为中国的贸易枢纽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上海的停摆,无形之中让半个中国经济瘫痪。 这还未计入全球供应链外溢和外资出走的损失。此前有传言特斯拉打算在上海兴建第二个工厂,但后来马斯克突然改变主意,选择了印尼。至此,高强度防疫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彻底被暴露了出来。有趣的是,向来擅于美化数据的统计部门,这次突然选择把触目惊心的经济数据坦诚布公地表现出来,多少有些耐人寻味。 更有趣的是,各大经济学家,博主拿着如此触目惊心的经济数据,却给人一种自弹自唱的凄凉感。我相信数据是真实的,但宏观层面的惊涛骇浪,似乎并未激起普通老百姓内心丝毫的浪花。你无论在公园,超市,还是商场或饭店,几乎听不到关于经济话题的讨论。仿佛每个人都能置身事外。 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因为对普罗大众来说,他们不了解经济,自然也理解不了经济危机。在绝大多数国人看来,对经济的理解就是生意。而生意只有好与差,没有危机。所以大多数人都会在生意不好的时候选择蛰伏,然后以一种乐观的心态等待大环境好转。这一点与欧美企业家会主动寻求政策资源是不同的。 因此,经济的问题首先是一个认知的问题。高瞻远瞩的企业家毕竟只是少数,他们的应变能力也足以应对危机。而那些不具备危机意识的企业,即便倒下也不会吭它一声。 至于劳动者,可以说全世界都找不到比中国人更优秀的劳动者了。如果按照欧美国家的待遇标准,那么中国的劳动者事实上都没摆脱过经济危机。因为绝大多数底层的劳动者始终处于生存线之上,年轻人只够养活自己,中年人只够维持家庭开支,甚至入不敷出。你跟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谈危机,就像跟快饿死的人谈减肥一样不着边际。 所以,代入西方工业史的经济危机标准来衡量中国,是完全不适用的。2018年开始,网络上就盛传创业死亡周期了。大街上一整排店铺关闭,商场门可罗雀,无论哪个城市都随处可见。事实上我们始终处于萧条的状态,也对萧条非常地适应。 还有就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是超出任何文学想象,以及无法被数值精准定义的。你看上海一封就是将近两个月,几千万人集体坐月子,没有社交,没有购物,甚至没有出行。就像开启冬眠模式一样,把需求和消耗降低到无法想象。 而且这还是上海,中国最拿得出手的城市。你看云南那个瑞丽,封了快半年了。还有吉林,连着坐了几个月子,情绪基本保持稳定。能在这种极限情况下生活下去,相比而言,经济危机根本就不值一提。至少目前这种程度的滑坡,简直是小意思。 现在卫健委那边又发表了一篇文章,说要把方舱模式永久化,网络上又是一片鬼哭狼嚎。这个信号确实不同寻常,你说核酸检测常态化,大家会觉得出于经济因素。你连方舱医院也常态化,图个什么?背后是不是还有什么大棋? 现在唯一的一个好消息,是上海那边宣布要推进复工复产复市。但是头顶悬着防疫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任何经济扩张都会心存畏惧,尤其是对外资而言。最近美国那边邀请东盟十国赴美,有媒体解读是在商讨产业链转移事宜。 这个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大概从2017年开始,制造业东迁就长期占据经济版面。不单单是国际企业,中国本土企业也在迁移。这是制造业周期决定的,就像当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链迁入中国一样。当中国的要素成本达到一定程度,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自然而然也会迁出去。 只是在这个节点上,会加速中国的产业空心化,让经济危机进一步撕裂下去。我换个方式说得再具象一点,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工业化的第一步是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迁移,第二步是从工业往服务业迁移。发达国家都是处于第二步,比如美国,服务业占比高达80%。德国和日本等,也都超过70%。 中国现在刚好处于两者之间的转型期,服务业占比GDP已经达到50%。但是农业人口依然高达5亿多,超过三分之一。相比之下美国只有不到2%的农业人口,从这里看出,中国虽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经济质量其实并不高。 问题还在于,现在工业规模在衰减,腾出来的这些劳动力,是要往服务业转移,还是往农业转移?这是中国接下来需要面临的挑战,如果劳动力顺利进入第三产业(服务业),那么意味着中国也将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但前提是,服务业需要消费引擎,这意味着必须大幅提升劳动者收入,并优化国民福利,对医疗和养老等民生进行兜底。 反之,劳动人口将倒退回第一产业(农业),做回农民去。最近也确实传出一些地方出台“退林还耕”的政策。而民生负担最重的医疗产业,现在倒成了绝对的支柱产业,在疫情期间一枝独秀。 我对未来不作预测,相信大部分读者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确实也不容乐观,连北大的博士都考城管去了。像教师和护士等编制,也出现了报考热潮。对体制铁饭碗的追逐和庇护心理,恰恰是体制外生存资源稀薄的另一种体现,与90年代的下岗潮截然相反。 毫无疑问,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期末考了,最终的成绩,将决定所有人的命运。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愿意保持乐观。毕竟中国人确实比较优秀,什么苦都能吃得下。就是怕造化捉弄人,越是能吃苦的人,往往越是有苦头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