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六个不确定性
立即订阅▲收听音频
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始终来自对中国的信心。
文 / 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老丁是做绝缘材料的,前天来找我,坐下来就给我看手机里的一屏短信。
他刚刚从银行得到了一笔8000万元的科技贷款,利息3.25%,前所未见地低。去年,他在日本预订了几套设备,国内银行的贷款迟迟下不来,这几天突然很快放下来了,但是老丁却开始迟疑了。
他问我:“我该不该继续进这批设备?”
我应该在老丁后面加一个“们”。在疫情貌似逐渐放松的今天,垂头丧气了很久的企业家们似乎又开始活过来了,不过现在,动的大多是心思而不是行动。对于未来,老丁们的迟疑,不在于有没有生意和钱赚,而在于一连串的不确定性。
第一个不确定性是,疫情管防政策会不会反复?
前几天,一篇《“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刷了屏,不过,在政商两界,对“二十条”+“九不准”的推行力度仍抱有迟疑。广州的街头出现了“非必要不做核酸”的告示,而东北的一个城市则宣示要将清零进行到底,“能清零而不清零,实在是太可惜了”。
“上头的政策到底是什么?是全国一盘棋,还是允许各自为政?”老丁们对这一点,心里是有嘀咕的。
第二个不确定性是,地产刺激政策能不能立竿见影?
就从11月14日开始,拯救地产的政策接连出台。先是国务院发布了“金融十六条”,让各大银行拿出1万亿元以上的授信额度,缓解房地产公司的债务危机。紧接着,央行发文支持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再马上,银保监会重启房产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三箭齐发”的态势,是十年来未见的景象。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地方政府的钱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土地。2021年,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1万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8.7万亿元,救地产是复苏经济的题中之义。
不过——“一个人如果还站着,哪怕摇摇晃晃的,扶一下也就站稳了,现在是瘫倒在地上了,再把他拉起来,就有点吃力了。”老丁们的这种忐忑心情恐怕也很正常。
第三个不确定性是,明年的税收政策是增税还是减税?
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十有九空,是一个明眼人都能看到的事实。即便在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市,公务员减薪或欠薪的小道消息也是满天飞。不少老丁告诉我:“前几年是劝我们藏一点掖一点,现在是明示暗示把明年的先预交一部分。”
如果地产恢复缓慢,日子该怎么过下来,就是一个悬念了。老丁们担心的是,压力千万不能传导到他们身上。
所以,增税还是减税,恐怕得把政策摊明了。197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阿瑟·拉弗在一张餐巾纸上画出一个拉弗曲线,启发了里根总统的大减税政策,我和老丁们都希望,这个故事最好能在2023年的中国重新上演一次。
第四个不确定性是,中小企业怎么救,拿什么恢复他们的信心?
在这一轮疫情里,中小企业到底倒了多少,恐怕不会有一个准确的数据了。说一个小行业:奶茶店。在2020年,全国的新式茶饮门店增加到37万家,但是在2021年,活过一年的奶茶店仅占18.8%,到了今年,关门倒闭的数量一定只增不减。
如果说老丁还有选择躺平或原地不动的能力,那么,今天还有无数的中丁们、小丁们和微丁们,面临的则是如何重新活过来的问题。
第五个不确定性是,还要不要讲“双创”,年轻人的创业和就业该如何面对?
2014年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曾经在国内掀起了无数的热情,加上消费互联网、产业智能化以及风险投资的加持,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2018年底提出的“国内大循环”战略,虽然是被特朗普逼出来的,却也有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诉求。
今天的中国,每个人的胸膛里都还蹦跳着一颗想赚钱的心,这恐怕是最大的“利好”。绝大多数的人们还是看好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成长性,不过在现在,他们需要大大地吸一口氧,需要从政策面和标杆的身上呼唤出勇气。
第六个不确定性是,达利欧的担忧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达利欧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今年他出版了《原则2: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在书中,他专门辟出两章,讨论中国与全球化的课题,他认为,中国与美国将在六个领域展开竞争,分别是贸易战、技术战、资本战、文化战、自我交战的战争和战争。
今年5月,我和达利欧曾有一场直播对谈。当时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要在六个竞争领域中,只选一个他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哪个是什么?
他犹豫了一下说,是最后两条。
我想,达利欧的担忧恐怕也是很多老丁们的担忧。
那天,老丁在我这里坐了很久,泡淡了一壶华祥苑的岩茶,又灌了一包铁观音。我看得出来,在他的心思里,尽管飘绕着一层不薄的迷雾,但更大的意愿还是想去采购那一批设备的。不过,他希望在我这里得到一些印证和肯定,在他的屁股后面踢一脚。
这一脚,我是真的踢出去了。我对他说:“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始终来自对中国的信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