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WAVE FILM熟悉《三体》的读者,肯定对刘慈欣的这个说法不陌生。《三体》系列的第二部名叫《黑暗森林》。就像这个名字暗示的那样,宇宙呈现出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黑暗状态——不同的宇宙文明,一旦发现对方,就要立刻摧毁。这条宇宙文明法则,跟道德状况毫无关系,而是基于事关生存的两条基本公理。公理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求。公理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当着两条公理合在一处,就意味着杀戮和毁灭的势在必行,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生存是唯一的刚需。这个道理,即便不放在宇宙文明里,而是归置于人类社会,也是成立的。以电影里的故事为例。比如《古惑仔3之只手遮天》,乌鸦所在东兴社,为什么非要在陈浩南坐镇的铜锣湾开酒吧?《古惑仔3之只手遮天》(1996)说白了就是在抢地盘。香港就那么大一点,东兴社要想吃更多的饭、赚更多的钱,只能不断扩张,那他们与洪兴之间的矛盾就无法避免。结局只能有一个:不是乌鸦死,就是陈浩南灭。类似还有经典电影《教父》。《教父》(1972)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老教父,和阿尔·帕西诺扮演的小教父,为什么要布那么大的局,来灭掉纽约的其他家族?还是因为抢地盘爆发的矛盾冲突。再现实主义一些的电影也有。比如那些关于人类战争的电影,尤其是关于一战和二战的电影,它们在表达反战的主要诉求时,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一个关于人类生存的基本道理。《帝国的毁灭》(2004)人类的冲突和战争,无一不是因为利益分配的原因。只不过,这个问题被裹挟上了民族的、政治的和信仰的外衣,让它变得更加复杂。等于说,屠戮和战争就是人类的基本样态。在刘慈欣的逻辑推演里,把这个形式转换到地外文明和地球文明的关系上,它同样是成立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对同在地球上的另一个文明都在时刻保持警惕,那为什么就能天真地以为地外文明可以跟我们和平相处呢?
另一种猜测
POST WAVE FILM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猜想。在《未来漫游指南》里,刘慈欣还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他以阿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为例。 《与拉玛相会》书封在这部小说里,阿瑟·克拉克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艘巨大的外星飞船来到太阳系,人类登上了这艘飞船;虽然上面没有外星人,但他们知道有人类登上了这艘飞船;可就在它穿过太阳系的漫长时间里,外星人对人类自始至终都没有做出过回应,完全不理会人类的存在。在总结这个故事的时候,刘慈欣说了这样一句话。“它(外星文明)见到我们人类,就像我们走路旁边路过一个蚂蚁,你根本就不值得我去理,你还没有到让我与你交流的那个层次。”在刘慈欣看来,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人类对自己文明的信心势必会严重受挫:千百年来一直高喊“人是万物中心”的我们,原来不过是外星人眼里的一只蚂蚁。如果我们结合刘慈欣所说的这两个猜想,去回顾文章开头所说的人类往外太空传递信息的努力,难免不会后背发凉。但这种略显悲观的猜测,并不意味着刘慈欣反对人类走向太空。恰恰相反,在这套纪录片里,刘慈欣不断提起英国著名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那句名言:“人类要么遍布宇宙,要么彻底毁灭。”等于说,在《未来漫游指南》里,刘慈欣秉持着自己一以贯之的太空理念:人类一定要走向太空,因为地球资源太有限了。而这三集《未来漫游指南》,就是对刘慈欣这个理念的系统性梳理。第一集《第一次接触》,说的是刘慈欣认为人类与外星人接触时,应该抱持怎样谨慎的态度和理念;第二集《星际航行》,说的是刘慈欣认为人类走向太空时,人类应该解决的太空航行问题都有哪些;第三集《成为超级文明》,则是在如何解决星际航行问题的基础上,刘慈欣对人类科技进一步的深究,是对第二集内容的加深和拓展。如果你对人类的星际文明问题感兴趣,或者说想更加系统地了解刘慈欣对星际旅行问题的看法,那么这套《未来漫游指南》,绝对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