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信号
01
今天,北京这张拆除核酸检测点的图片,传遍网络。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这代表着,大规模频繁核酸即将结束,这张照片足以载入史册。
随着各地跟进落实“二十条”,后核酸时代,下面的场景会成为日常。
一个时代,终于就要翻篇了。
压抑了3年的心情,终于可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了。
02
6天前,广州吹响冲锋号,随后其他城市的防疫政策都开始变化。
以广州和北京为例。
广州:
解封临时管控区,公共交通恢复运营;
不以时空伴随作为判定密切接触者的标准;
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接者实施居家隔离;
到药店购买感冒、发热等药品,不再查48小时核酸证明;
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就诊人员凭健康码绿码通行;
人群聚集的密闭公共场所凭48小时核酸证明进入,其他场所凭健康码绿码进入。
北京:
无社会面活动人员如果无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
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结果的患者进入;
3岁以下婴幼儿可免于核酸查验,仅查验陪诊人员核酸;
对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机构不得因无核酸结果拒诊或延误救治
购买退热、止咳、抗感染、治疗咽干咽痛等“四类药品”,不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
12月5日起,公交、地铁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证明的乘客乘车。
其他超过10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天津、深圳、成都、重庆,也都在陆续跟进调整防疫政策。
在政策调整的同时,舆论引导同样没有落下。
12月2日晚上8点,7位医学专家联合发布重磅判断:
广州这波新冠疫情当中,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症状大部分都很轻,症状同季节性感冒类似,市民无需恐慌。
这7人,都是在一线抗击新冠病毒的专家。
唐小平: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张忠德:广东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组长;
邓西龙: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徐翼: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宁玉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党委书记;
龚四堂: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党委副书记;
黎毅敏: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这些一线专家的论断,我认为值得信赖。
03
当解除封控、拆除围挡、取消核酸、公共场所只看绿码,这些原来大家心中期望的场景,一夜之间全都变成了现实的时候,很多人竟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重庆某小区解封后,有大爷大妈竟然自发把铁皮复位,主动把小区封起来。
他们害怕开放,觉得自己关在家还不够,还要让小区其他人也出不去。
这才是真正的新冠后遗症。
广州取消了核酸检测点后,两个人在街头摆上桌子,挂上牌子,就做起了收费核酸检测。
据说被抓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在排队。
让我想起来那个新闻。
幼儿园做实验,陌生男子拿着糖诱惑小朋友跟着离开,没有一个小朋友上当。
结果陌生男子喊了声“做核酸”,所有小朋友排着队跟着走了……
只能说疫情三年,一些思维已经深入到骨子里了。
当政策和舆论在转向,一些人的思想还没跟上,自然就乱象丛生。
可不管你愿意与否,转变都已经来了。
04
现在防疫政策的调整,是个无比积极的信号。
我们或许很快将迎来全面放开,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街上车水马龙,市场熙熙攘攘。
那些平凡且自由的日子,真的要回来了。
政策和舆论的转向,推力一定来自高层。
三年的严防死守,不管是政府、社会还是个人,都身心疲惫。
在这个过程中,两派吵得不可开交,但还是要相信国家的智慧。
历史没有如果,都是摸着别人过河,没人指导就摸石头。
中国能扛到病毒毒性大大降低,扛到疫苗大面积普及,已经是一大胜利了。
人命和经济怎么选?电车难题本来就不可能让你全赢了。
但要坚信一点:
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发展好经济是中国最大的政治,也是制定所有决策的基础。
对于经历三年疫情的中国来说,是时候早日全力拼经济和改善民生了。
各位读者,抱歉,之前因违规被封号一月,没能发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