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北京,净土胡同15号,十来台老掉牙的386电脑、两三部电话机,十几人的记者和编辑团队。
彼时,恰逢纸媒“黄金年代”的开端。在那之后的10年间,全国的报纸发售数量翻了2.23倍,杂志期刊的发行量,高峰时较1995年增加了6.1亿册。2005年,大雾弥漫的一天,石家庄开往北京的大巴车上,一位赴任公司高管的中年人,开始思考:单凭自己的兴趣和热情,究竟能做什么?答案是一本“更像书的书”。两个月后,《读库》试刊。在那年,中国网民已超过1亿人,“博客元年”开启,Blog用户超过500万,web 2.0时代到来。《生活大爆炸》剧照
就如同没有人能想到后来纸刊接连停刊、如今街头已经很少见到报刊亭一般,也很少有人能料到: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世界,扶摇直上后又数次被浪潮击打。当时间拨到2022年12月,人们讨论最多的,成了“不确定性”。从极端天气到病毒来袭,不可预测的黑天鹅随处降临。正如同英国前外交大臣威廉·海格在《泰晤士报》的文章所说的一般,“百年不遇的事件将成为新常态”。许多人,活在忧心忡忡之中。站在每个人都格外不容易的这一年的尾巴上,28年的《三联生活周刊》和17年的《读库》,这两家诞生于蓬勃希望中、历经风浪但仍坚持下来的老牌读物,想和你一起:三联数字刊一年会员+《读库》MOOK2003(全7册)+读库APP一年使用权+丰子恺《护生画集》cardbook+读库独家定制笔记本!具有节律性的外在秩序、能安稳实现的期待,有助于实现内心平静。《小王子》中,狐狸对小王子说:“最好你能在同一时间来。比如说,下午四点钟吧,那么我在三点钟就会开始感到幸福了。时间越来越近,我就会越来越幸福。到了四点钟,我会兴奋得坐立不安。”每周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和每两月一期的《读库》,恰能以稳定的周期、不会落空的期待,满足这种内心的节律需求。有人在每周三更新的《三联生活周刊》数字刊中,愉悦地满足阅读的期待感:有人用每两个月都会收到的《读库》,当做一种新的“物候”,辞旧迎新:被情绪裹挟、被观点左右,成为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煽动情感、强化偏见、迎合情绪的方式,取代全面的概观、具体的人物、现场的细节、背后的缘由,我们距离真实的“人”也越来越远。“一方面,我们觉得每个人,通过社交媒体等手段,现在都是广泛联系的;但同时另一方面,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又觉得非常孤独无援。”人类学者项飚,在接受三联人文城市的采访时说。
而如果我们都能回归人本身,看见真实的生活,事情会不会不同?她主要负责叠衣服,叠一条秋裤一毛钱,再装进包装袋是一毛五分钱,多的可以赚3000元一月。秋衣秋裤秋天开始卖,工厂夏天就得备货,每年5月开始是厂里的旺季。过完10月,就慢慢没活干了。
安阳一场大火,造成38人死亡、2人受伤。三联生活周刊《安阳大火:困在铁皮厂房里的人》的报道,让人们看到伤亡背后城市化扩展的过程,也看到失去土地的村民所依靠的生计来源。当时每个学生手里都摆弄着一大把电线,他是班上最认真的那个,手里的电路板布得漂亮、规整,线脚横平竖直。旁边有同学调侃说:“这是工艺品啊,赶紧拍下来!”
职业院校,在许多人看来带了“学习不好”“都是差生”的色彩。三联生活周刊用前后两期封面故事,走访了北京、深圳、郑州、苏州、株洲、广州、南京、长沙,八地的职业院校,探索“什么是好的职业教育”,也看身处职校中的年轻人,如何度过属于自己的学生生涯。看见“流动中的人”:
我问姑娘小伙子们,他们当初来的时候,没有找到工作之前住在哪里?都说住在山上。我完全相信大家说的是真话。
谢天谢地,天气非常好,秋天的广东是夏天般的暖和,即使晚上也是非常暖和的。我和朋友来到一座山上,工业园区的灯光让那里显得没有那么黑暗,我们几乎可以看见地上地毯般的苔藓,苔藓是松软而暖和的。
1995年,来自贵州的一位民办教师,因为入不敷出,从学校“偷偷”跑了出来,初入东莞,来到工业园区谋求一份营生。改革开放下,区域间的流动在《读库 2203》的纸页中缓缓展开。
看见“身边的他们”:
我给自己算了一笔账。
我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其中早上到站点后卸货、分拣、装车花去一个小时,去往各小区的路上合共花去一个小时,在剩下用来派件的九个小时里,我每个小时就得产出三十元,平均每分钟产出零点五元。我派一个件有两块钱提成,那么我必须每四分钟派出一个快件才不至于亏本。
《读库2103》中,在北京工作的快递小哥,用平实的语言记录自己的生活。他说,“我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三十元的送货机器。
那些形形色色的人,那些正在发生的事,都与你我有关。
确定性,来源于稳定的内核
最近,不少人发现:身边的朋友,包括自己,都开始看书了。
当形势一片大好,娱乐活动能给人最直接的快乐;但当生活开始有或大或小的震荡,我们便不得不停下来,思考那些让人困惑的问题。
阅读,无疑是能够最大限度包容我们的不安和彷徨的出口。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剧照
在《快时代的慢阅读》中,同为文学评论家的大卫·米基克斯说:“真正的阅读旨在提高读者的创造力,永远不会失去力量。它不会像电子邮件、推文和即时短信一样具有时效性。这样的阅读要求你投入时间,以便回报给你某些永久性的东西:你对某本书的理解足以令你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阅读它,你投入的时间越多,你的收获就越大。”
在这个速食年代,三联与读库,一直坚持为你提供这个时代稀缺的深度阅读养料。我们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既能享受智识被充盈的快乐,也能获得灵魂同频的深刻喜悦。就像老六说他自己的“抑制不住的激动”:
编辑或审校书稿时,我自己经常有那种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感觉。编稿子的时候,看着看着我就恨不得站起来,要在屋里转几圈,就像驴拉磨一样,因为内心的激动抑制不住,必须得走几圈才能平息下来。那些看起来只是由纯文字构成的世界,真的充满了飞扬的灵性,有智识的快乐,有人性的欢歌。
2023,和三联、读库一起,为自己开启一份确定性,用稳定的期待、回归“人”本身的关切,提升心理与智识的抵抗力,迎接新的一年!▼长按扫描下图二维码,参与征订
如果你是三联和读库的老朋友,从11月就开始期待两家联手,可以直接扫描海报二维码下单↑↑↑
如果你是我们的新朋友,对“什么是《三联生活周刊》” “什么是《读库》” “购买套餐后能获得什么”持有疑问,请往下接着读。一本温暖了国人28年的家庭读物。在机场书店接连关门的今天,三联却几次卖到脱销。作为最受尊敬的周刊品牌之一,它上榜Flipboard红板报「读者最爱」的理由令很多人心生共鸣:从“如何在认清婚姻的真相后经营好它?”“教育改革下家长该怎么做?”,到“房价还会上涨吗?”“孩子同伴间起了冲突父母要如何处理?”,为你提供看问题的高阶视角,助你做出明智的决策。生活充满琐碎,但不必活得琐碎。随三联去牛津、耶鲁、海德堡大学,看看何为好的教育;去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掌握艺术的观看之道。「这本杂志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我精神气质的塑造。我喜欢它的简练和深刻,审慎和优雅。我喜欢它高于时代流俗的复杂性,喜欢它的匠人态度和隐藏在这种态度下的改变世界的野心。」在公众号后台,每天都会收到新老读者对三联「爱的表白」。拥有三联,无须再费心为全家人寻找精神食粮,新闻热点、历史、艺术、文学、哲学、书话、思想、理财、消费、旅游、美食、健康、收藏,包罗万象。每周一期,满足大人与孩子的多种需求。订阅「三联数字刊」后,可通过手机第一时间读到全年52期每周新刊,无需经历等待邮寄收货的心焦。不方便阅读时(如开车、健身、做家务),还可畅听有声版。更重要的是,你还能读到1995年至今——28年来超过1200期的周刊典藏内容,相当于拥有了一座知识、文化、新闻的富矿。三联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其间有太多精彩供你重温、追忆。家庭生活中有了三联“声”与“影”的双重参与,大人与孩子皆能从中学习新知、获得熏陶,实现全家人更有质量的成长。一本连续出版了17年的Mook(介于杂志与书籍之间的“杂志书”)。豆瓣均分8.1,兼具杂志的广博,与书籍的深度,是城市中产喜爱的家庭读物,也是你相逢恨晚的「手边书」。在纸书与出版业被唱衰的年代,《读库》以一种温和低调的方式突围。不曾吆喝,已引得梁文道、陈晓卿、史航等一批文化牛人自发安利;无意营销,却令不少读者从校园时代到成为职场中坚,一订就是十数年。读库就是生活汪洋中的救生圈。每次收到最新的一本,就是我浮出水面扶着救生圈喘口气的时间。像过去买不起书的孩子偶然得了一本连环画,如饥似渴地,要把那300多页一口气读完。
主编老六近乎偏执的“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成本没有上限,时间没有下限”,也让《读库》走过十六年,成为出版界的奇迹。当人们大谈区块链与货币,读库在关心时代里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我爹这一辈子,大概干过二十五种专业或职业,从种菜开始,以清洁工结束。」「我熟练地开车前行,像轻轻摇动一艘悠然的船,摆渡着这个城市与我有缘的乘客。」当人们追求15分钟速听一本名著,读库愿意花150页的篇幅,将文学家与他故乡之间的深刻「纠缠」,慢慢道来。「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我的文学、我的笔和我的脚,都是有根的。连我走路的声音,都是有根的。」微博上,随处可见对《读库》滔滔不绝的「自来水安利」。订阅读库,是全家人定制的一整套充满「仪式感」的精神盛筵。纪实、历史、电影、音乐、美术、社科、经济、宇宙、科技,无所不包。不断为全家人解锁新认知,满足大人与孩子的各式好奇心。每两个月出版一册,全年7册,每册5-10篇非虚构文章,每篇5000-50000字,用写一本书的力气,记录这个时代的人与事。是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的极致融合。一个好消息:现在下单,你将免费获得读库App一年会员资格!也就是说,你不仅能收到读库全年纸质书,还可通过App读到2023每一期《读库》的内容。甚至,往期《读库》内容也会陆续录入App。就像一些朋友所期待的:打开App,十几年《读库》内容一览无余!这还不止,通过App,原本你只能在纸上读到的访谈、沙龙,现在甚至可以听到现场原声、看到视频实录。为什么那么多人
嘉陵江裸露了大片河床,绵延群山没有了往日的青葱,取而代之以干涸而死的黄叶与枯树,山坡混杂着黄色与棕色,仿佛已到秋天。但一下车,人又像是进入大蒸笼,夹杂着水汽的热浪扑来,不过几分钟,汗滴开始从额头渗出。
2022年8月末发生在重庆缙云山的大火,让记者见到了“不计成本”的救火方式。
无数个真实的生活细节,你都能在《读库》中读到。
我提着行李走出屋子的时候,母亲正在穿衣服。先穿上保暖衣、毛衣、背心,又在外面加上两件棉衣。
自从生病之后,她格外怕冷,即使在夏天,依然穿好几件毛衣。经常满头大汗,但伸手一摸,全是冷汗。
一位九零后作者,记录了全家人为母亲的疼痛四处求医问药的历程,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县城普通家庭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的生活变迁。
“我们的赛道,是一个更偏向深度的赛道。”《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李鸿谷,在分享三联的新闻生产方法论时说。“封面报道”,是《三联生活周刊》每期刊出的重要内容,往往占据一本杂志超过半数的页码。《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一期,从“韩炳哲为什么这么火”“‘娱乐至死’的影像时代”到“如何识别‘伪鸡汤’”,7篇文章都在探索:如何从自己的内心找到一种思考的动力?而在此前,《高中生需要哲学吗》一期,同样用7篇文章的篇幅,去探讨对于初高中生而言,哲学是否必需。《沿着铁路行中国》一期,三联选择了中欧班列、大秦线、中越班列和陆海新通道这4条货运铁路线,借此了解铁路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在此前,周刊同样,用一期封面故事《跟着卡车行中国》,追踪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山西煤、寿光菜、青藏建材、京沪冷链,以及快递。“对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我知道得很多很多。”
深挖“小事”,呈现无限细节,是《读库》追求意义的方式。
我于十九岁时,因家庭生活困难,父亲去世甚早,母亲身弱,弟妹幼小,一家无依,为生活逼迫,只得进入舞场伴舞。
翻开《读库2202》,第一篇文章《素锦的香港往事》用82页的篇幅,通过326封信,重现了一个女人二十年的光阴。
从1956年10月5日第一封开始,到1976年12月12日最后一封结束,时间跨度二十年,总字数近四十万。
作者通过信札,展现了周素锦女士(化名)作为一位普通小市民,对香港二十年间的变化与发展的独特体会。
离那些鲜活的人、那些正在发生的事近一些、再近一些,从三联和读库的坚持中,体会时代温度多一些、再多一些。
我们想和你一起,用拥抱的姿态,度过下一个年头。
▼长按扫描下图二维码,立即抢购
我们携手发起联合征订,为的是给两家读者最低的价格。三联数字刊售价388元/年,《读库》2023全7册售价294元,加上赠品共1083元,这次两家发起限时买一得二,只需365元!每天1元钱,就能让全家人收获全年深度新闻资讯、文化思想洞见、海量小众有料的谈资,谁能不说一句“值”!现在下单的读者,额外加赠丰子恺《护生画集》cardbook和读库独家定制笔记本,感受有情世界,记录随想随笔。你也可以将三联数字刊自己留用,《读库》2023全套送给爱书的朋友(是非常独特、体面的礼物),一份价钱,两种用途,谁能不说一句“妙”!▼长按扫描下图二维码,立即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