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对谈知名作家张德芬:做女人,原本不必“吃苦”的

对谈知名作家张德芬:做女人,原本不必“吃苦”的

教育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闻新朗读音频

音乐:Yaron Herman-Forever Unfolding

歌曲:张悬-Beautiful Woman

写在前面:




张德芬,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个人成长作家,“张德芬空间”创始人。


2007年推出的首部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单册销量超八百万册,是中国大陆心灵成长类书籍的拓荒之作。


2008年至今,与自身成长和内在探索同步前行,又陆续发表了系列作品《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好的爱情要有敢要的底气》《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等。


2022年10月,张德芬老师接受尹建莉父母学堂《破界对话》栏目邀请进行分享:


做女儿、做妻子、做母亲,一定要受苦吗?


我们感受到的众多的苦,究竟是怎么来的?


女性朋友如何少吃苦、不吃苦地过一生?


学堂:

许多女性觉得自己生活得很辛苦,特别是做了妈妈以后,在不断为家庭牺牲、付出,老公、孩子还不听话。


但我也观察到一个同时存在的现象——大多数抱怨“苦”的人,都选择只抱怨、不改变,沉浸在“苦”中不出来。


停留在受害者角色中,是不是能获得一些隐性的好处呢?


张德芬:

大师说,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


所以的确,大部分人会宁可一直受苦,跟着惯性过日子,而不愿跳出情境,看看如何离苦。


受苦是有好处的——有资本可以埋怨“都是别人的错”,这样就不必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了。


学堂:

我举一个例子,是尹建莉老师前不久遇到的事:


一位妈妈带着一岁多的宝宝出门,没推童车,还买了个大西瓜拎在手里。这时孩子哭了,要抱,妈妈就愤怒了,责骂孩子不懂事。


看上去这位妈妈真辛苦,好像要用三头六臂来应对生活。


而且她自认,她之所以这么辛苦,都是孩子不懂事造成的。


但,真的是这样吗?这当中有没有她自己的选择呢?


张德芬:

如果是我,带宝宝就绝不会买西瓜,买西瓜就绝不会带宝宝。


学堂:

是啊,这么简单的解法,她为什么不选呢?为什么一定要一边拖着孩子,一边买那么重的东西,给自己找罪受呢?


张德芬:

所以我常常跟受害者心态的人说,你准备好了吗?


想走出吃苦的怪圈,第一步就是下定决心,为自己的痛苦负起责任,去想一下,究竟是外境造成了苦,还是我自己造成了苦?


可能我孩子学习不好,可能我老公不够体贴,但,是他们让我受苦的吗?


可以去看看周遭,和我面对同样状况的人,为什么有人不苦,活得很快乐?


那是不是说明,是我内在的某种信念,我看待事物的方式出了问题?


学堂:

让人一下子接受说,苦竟然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造成的,这个非常难,您能否举例讲解一下?


张德芬:

有一次,我听到我的一个朋友跟别人通电话,对方讲话的口气特别凶,简直就是在滔滔不绝地责骂,但我这个朋友的反应一直很平静,我就很惊讶。


后来我问她,你怎么能够接受别人这样对你说话呢,要是我当场就翻脸了。


我这个朋友说:


“他就是那样的人啊,我就接受他讲话的方式。


他现阶段对我是有用的,我就可以跟他保持关系。


而且德芬,我们不是也在修行吗?身边有一个讲话这么冲的人,刚好是对我们定力和耐力的考验。”


我觉得这个朋友心态太好了。


看到她的处理方式后,再遇到有人用指责的态度对我说话,如果我生气了,我就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了,我就知道,这里边有我自己的选择。


学堂:

以前发生这样的事,可以理直气壮责怪对方,现在却会觉得,是自己没能力保持定力——这不是会增加很多自我谴责,更痛苦?


张德芬:

为自己的痛苦负起全责,不是说将错误归到自己身上,然后攻击自己,而是在事情已经发生的时候想:


我为什么在经历这件事时如此痛苦?

我的哪些内在伤痛被这一外在事件触发了?

现在,我能用什么方法把事情做到最好?


我们很多人有不被爱的模式,不被尊重的模式,不配得、无价值的模式,被抛弃的模式……各式各样的模式。


当我们带着创伤模式,到关系中跟别人碰撞,只要对方碰到我们这个东西,我们马上就炸掉。


虽然你可以说,是因为别人这样这样,所以我才那样那样,可是你心里明白,是你原来就有这个创伤点,你才会炸掉。


如果你没有这个创伤点,你非常爱自己,非常接纳自己,对自己非常有自信的话,对方的行为,是丝毫影响不到你的。


当受害者,代表内在毫无力量,只好把责任都推给别人。


当你决定自我负责,就会知道,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跳出受害者角色,要通过增长内在力量。


就像增长肌肉力量,要锻炼,忍受酸痛的过程,增长内在力量也一样要经过一段阵痛期。


把生命中遇到的所有困难、不如意,都当成觉察自己创伤模式的契机,和锻炼内在力量的工具,就能坦然处之。



我再讲一件真实的事情:


我的另一个朋友,她老公持续有外遇,还总是被她抓到,搞得她濒临崩溃。


在她痛苦万分的时候,我对她说:


“亲爱的,别去管你老公,把你自己活出来,该修行修行,该读书读书,把孩子带好,看你老公会怎么样。”


她回去以后,开始放弃对老公的关注和抓取。


有时,她跟老公刚好出差到同一座城市,只要她接下来有别的安排,也毫不犹豫就飞走。放在以前,她是无论如何都会留下来跟老公见面的。


一段时间以后她说:


“太神奇了,我老公完全变了,打电话来语气特别温柔,‘我好想你跟孩子,我们假期一起去玩吧。’”


我讲这件事是想说:


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自己也要负一定的责任的,很多伤害的发生,都是经过我们自己允许的。


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只能去看见、疗愈和改变自己。


当自己真正做出改变,往往就会发现,对方也跟着变了。


学堂:

但做到不去抓取老公是很难的吧?


有些女性朋友可能会想,从前我一直盯着他,他还出轨,如果我不管他了,他岂不是要更加嚣张?


张德芬:

眼前这个男人,你已经跟他斗智斗勇这么多年,显然是没有办法改变他的,那为什么还要继续用同样的方式去应对呢?


我常常看到身边很多人,面对一件事,一直用同样的反应模式去应对,然后一直受挫。


如果你认为,你不管老公,他就会更放纵,于是整天去盯他,那就表示,你还没有真正的爱自己。


如果你真正爱自己,就会知道,对你真正重要的,其实是自己的精神独立和幸福快乐。


不妨看看你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别人身上,花了多少时间在自己身上?


你的时间精力都用来盯别人,你自己都不在内心陪伴自己、爱自己了,你还指望谁来满足你呢?


我们女人的自我成长,最重要的就是找回自主性。


失去了自主性的关系,永远不会好。


把抓取老公、抓取孩子的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把自己每天的生活稳稳地过好,把自己内在的一切美好都活出来,这样,别人不爱你也难。




学堂:

有的女性可能深深认同了,没有男人爱、没有婚姻,人生就不完整,所以对离开男人独立生活很恐惧。


张德芬:
我自己其实就走过这样一段很辛苦的弯路。


当我人到中年,恢复单身的时候,完全没办法适应,甚至一度觉得,只要有个男人,是活的,会喘气,坐在那儿属于我就行了——就曾经卑微到这种地步。


后来我逐渐看清,那种被抛弃、不被爱的痛苦,是我内心退缩成孩童状态造成的。


我离开了独立自主的成年人的状态。


成年人哪有被抛弃一说?谁能抛弃你?只有小孩才会被抛弃。


我们常常退缩成无助乞怜的孩童状态,放弃作为成年人护卫自己。


说到底,生命是我们自己的,跟别人无关,首先把自己活好,才可能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


学堂:

从外在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其实很容易,去上班、去上课、去社交、去美容、去看戏……


可一旦自己一个人安静下来,内心那种空虚的感觉,就会让人功亏一篑,这要怎么面对?


张德芬:

谈到女性自主,让自己生活得充实,并不是指从外在让自己忙碌起来。


我们从小作为孩童,很仰赖父母提供精神的满足,但父母又干涉我们太多,没有让我们自己去探索和发展,所以我们可能至今不知道什么东西能够真正取悦自己,反而只会透过别人来取悦自己。


要获得别人的赞赏、别人的爱,才觉得自己是好的、喜悦的,没有这些就觉得“空虚寂寞冷”。


我们会很羡慕一些艺术家,创作起来浑然忘我,进入到心流的境界,写一本书、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弹一首曲,就能够自我满足,不用透过他人带来满足。


我称之为“一手幸福”


那所谓“二手幸福”,是我的幸福要来自于我孩子成绩好、我同事喜欢我、我父母赞赏我、我爱人对我专一……


如果你的生活主要靠“二手幸福”支撑,你当然就会被别人的一举一动牵着走,就会忍不住去抓取、控制别人。


这时,一旦别人没能满足你的期待,你真的就蛮惨的。


所以我建议大家通过修行,让自己的生活绝大部分靠“一手幸福”支撑,至少也把“二手幸福”的比例调到60%以下。


首先练习直面孤独。


当你独处时,有悲苦的感觉冒出来,是表示你还没有正眼看过你孤独的内在小孩,他求助时,你总是马上去找外在的人和事来填补他,你自己没有了解和帮助过他。


可以从现在起建立一种习惯,跟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


“亲爱的,你怎么了?你需要什么呢?”


把觉知带到内在,看看内在发生了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亲自去倾听、抚慰、取悦自己的内在小孩,这样,幸福快乐才能掌握到自己手中。


没有办法处理自己的孤独和空虚,就抓一个人来填补,抓来的那个人,往往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麻烦。


学堂:

您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的?


张德芬:

那种孤独感和空虚感其实是一种幻想。我举一个例子:


一次我带父母出去度假,热闹几天后,我回到自己的家,刚进门,觉得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很开心,就开始整理行李,突然有一个惯性思维冒出来说,“德芬,看看你一个人多可怜,你一定会孤独终老”。


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我觉察到了奇怪——照理我应该难过的,可那个当下我的心情还有身体都是舒服的呀。


我就知道了,那只是一个出于惯性的念头,我完全可以不被它带跑,享受当下的安宁。


那一刻我看穿了,孤独空虚是头脑创造出来的假象。


回到现实,我有两个小孩,还有两只狗狗,他们都很爱我,我年纪这么大了,父母都还健在,我明明是太幸运的人了。


那么想想当下我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开心的事呢?


可以去整理一下我的书,或查看一下新收到的礼物,刷刷喜欢的剧,冥想,练功——去做这些事,就不会受大脑的欺骗了。


请注意,是大脑觉得孤独就等同于痛苦,其实孤独完全不等同于痛苦,它可以等同于自由,等同于轻松,等同于喜悦,就看你怎么选了,你可以把你的脑回路改写。


学堂:

是不是说,如果我能够自己来安抚自己的内在小孩,我的精神就独立自主了?


张德芬:

说得非常好。


大部分人触碰到内在小孩,觉得孤独、无助、悲伤、恐惧,就去外面抓取安全感,抓取一个人来消除这些负面情绪,可是如果你能自己给自己抚慰,你就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想要离苦,必须先要看到是什么东西在让你受苦。


例如,当你愤怒了,去看看是不是因为你贪恋别人的赞赏,别人没给到,你头脑创造的小我就觉得被羞辱了,恼羞成怒。


不是外在的人和事在让你受苦,让你受苦的,始终是你内心的贪(贪婪)、嗔(怨恨)、痴(执着)、慢(傲慢)、疑(怀疑)。


克服贪、嗔、痴、慢、疑,要靠放下、臣服、谦卑、慈悲等美好的特质——它们是能帮你离苦的良药。


只是你平常有没有准备好这些良药呢?


我已经活了60年,一个甲子,世界上很多事物的运行法则,我能够看得非常清楚,并且去顺从了。


罔顾客观事物的运行法则,要求什么都按照自己头脑中理想的样子呈现,你就会痛苦。


学堂:

就是说,我们平常可以多从贪、嗔、痴、慢、疑这几个点上去检视自己。


要明白,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期待去发展,是十分正常的,得学会接受。


张德芬:

是的。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知道,人生就是要不断回到现实,接受不如意。


喜怒哀惧各种情绪呈现的时候,人的脑内是有化学物质在分泌的。


很多人不接受现实,在痛苦中打转,以致他的大脑都对痛苦情绪所对应的化学物质成瘾了。


有一阵子没生气、没担心,反而会觉得不太习惯——“我的人生怎么可以这么平静,这么美好?”——他就一定要找些事来让自己生气、担心,好像这才算是他的人生。


对痛苦成瘾,会造成大脑神经回路的改变。


有人遇事就发火,有人遇事就退缩,有人遇事就麻木呆滞,有人遇事可以灵活淡定地处理——为什么有不同的反应?


因为他们的大脑神经回路不一样。


修行就是不断去看见自己的大脑神经回路,通过一次次修正应对模式,去改写大脑神经回路。


久而久之,生命的情绪基调会发生变化,你会发现,人生不必是每天凄风苦雨、愁云惨淡的,也可以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


我现在就不会在痛苦里面待太久,或快或慢地,每次能找到让自己离苦的方法。


学堂:

大家期待的那种美好状态,不是一下子发生,而且一劳永逸的吧?


修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持续下去,觉知力会越来越好,离苦会越来越快?


张德芬:

修行的历程是这样的:


一开始,我去上了很多课,读了很多书,甚至自己写了很多书,但都是头脑上面知道,再去接触冥想、能量的课程,就发现自己知道但做不到,内心还是有很多悲伤痛苦,很多负面能量需要释放。


走到后来才体会到,修行根本不是去找人哭诉哭诉,抱一抱,跳跳舞,上上课,写写文章,自我感动一番,也不是到山洞里盘腿打坐个几天几夜。


真正的修行,是修你所不行。


什么是你所不行的呢?


此刻,在你生命中,任何会引发你痛苦的东西,都是要拿来修的。


所以我生命当中的痛苦就不是痛苦了,都是我的功课,我该去面对的课题。


真正的修行,是要落实到生活当中,实修:


以前会惹你生气的,现在你遇到却不生气了,或者以前气三天的,现在只气三分钟了,以前你会非常冲地去跟别人说话,伤害别人,现在能退后一步,气定神闲地处理了。


修行就是一点一滴地改变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回应事物的方式。


学堂:

您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写了那么多书,也还是知道做不到的?又是怎么跨越的?


张德芬:

你做不到,会有旁边的人提醒你呀,像前夫跟我吵架的时候就会说,“把你自己写的书再看一遍”!


我觉得修行,“行”很重要,你要真的“行”出来。


以前,尽管我写了书,但遇事还是会很气愤,去骂人,去斤斤计较,对此自己也觉得错愕。


当时认定都是对方的错,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我单身以后,没有一个人去争斗了,投射负面情绪的对象没有了,每天必须看自己了,这个时候才看到,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言语,一点都没有符合自己平常所说的。


比方,我一直在说,要先去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处理好之后,再去说话,再去做事,可是我常常做不到。


这几年,我真正去实修了。


安静下来,坐在那里,才发现陪伴自己几分钟都很不容易。


经过一次次的练习,我能够做到,当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不那么激愤地去表达,如果还是不小心跟伴侣、跟朋友那样表达了,我可以立刻收回来,“对不起,刚刚我情绪有点激动了,以后我讲话大声的时候,请一定要提醒我”。


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到先知先觉,这是一段修行的过程。


我自己卡在后知后觉很长一段时间,才逐渐做到当知当觉,有些事情可以先知先觉。


但是也仍然有后知后觉的时候,只是这个比例在不断降低,越来越好。


学堂:

大部分人还是处在后知后觉的状态吧?


我个人现阶段的体验是,每天从早上一睁眼,到晚上睡觉之间,有太多升起紧张、焦虑、愤怒、恐惧的时刻了。


负面情绪一直在堆积,每天的工作生活任务又很多。


那么,是要在每一次觉察到负面情绪的时候,都拿出几分钟安静下来去处理吗?


张德芬:

其实你说大部分人都后知后觉,我并不同意。


大部分人是不知不觉啊。


他就是不知不觉,不觉得自己有问题,觉得都是别人害他的,才会那么崩溃,没有想到受苦是他自己的选择。


如果是像你这样,已经有了觉察,那么可以在来不及处理的时候,记录一下,给负面情绪照个相。


然后养成睡前静坐的习惯,哪怕就抽出15分钟,回忆一遍,白天这件事我起了这样的情绪反应,继而做了这样的行为,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去处理?


之后再花一点时间,利用手机软件放一段音乐,或海浪的声音、下雨的声音,安静地陪伴自己一会儿。


这样做了之后,短时间看不出变化,但一个月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当下觉知的能力变强了,当下发现不对劲,收回来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你的喜悦度、内心的平静程度,都越来越高,生命基调从混乱、不满、不开心,变成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平静。




学堂:

开启了自我成长的女性,如何面对身边“直男伴侣”的干扰?


张德芬:

呵呵,和“直男”相处,几乎是我们躲避不了的现实。


朋友跟我讲,她老公在外地工作,打家庭视频的时候,常常把她和孩子都气得够呛。


这位丈夫其实很爱家人,就是不会聊天,每次通话都指责孩子:


“你怎么老看电视,老看电脑?你又在玩游戏吧?”


孩子觉得,爸爸这么不相信他,动不动就责怪他,很不舒服。


妻子也觉得,这个老公充满负能量,很讨厌。


妻子忍无可忍,提出离婚,丈夫不肯,保证说“一定改”,可是每次闹完以后,相安无事过不到一个月,他的指责行为就又回来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男人意识不到,他为什么非要用指责的模式跟孩子沟通。


他从小就是在批评指责中长大的,没有被温柔对待过,所以他不会。


他不知道,用正向的语言去关怀、鼓励你爱的人,人家才愿意把触角伸出来,跟你连接。


这位“直男老公”也很沮丧、很困惑的。他搞不懂,他那么爱孩子、爱家,为什么每次都弄得一家人不欢而散。


这时,作为妻子,遇到丈夫又一次很“直男”地批评孩子时,你可以缓和一下气氛说:


“哎呀,孩子今天已经上了一天网课了,他根本不想看电脑。


现在没办法,还剩下最后一项作业得用电脑完成。


爸爸你要不要安慰一下我们孩子?远程陪孩子按摩一下眼睛吧!”


如果妻子这时能够伸出橄榄枝,帮助他连接一下,等挂了视频,那个“直男老公”会摸摸脑袋想,“哎呀,今天是怎么了,我怎么这么愉快呀”。


当他体验好,自我感觉特别良好,那他会更爱孩子,更愿意听老婆的话。


女人在情感沟通、关系经营方面,是可以引导男人的。


就像小学五年级时,隔壁班男生喜欢我,看到我就会来拉我的辫子——他喜欢我干嘛要欺负我呢?因为他不会别的沟通方式。


有多少“直男”,还困在小学五年级的水平,不知道怎么跟自己爱的人沟通?


学堂:

一些女性读者听到这里可能要抱怨,为什么又要妻子先学习?为什么孩子爸爸不成长,还要我去帮他调节关系?


张德芬:

你这么做了以后,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


你生命当中又不是只有你老公一个“直男”!


你能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对你这个“直男丈夫”了,在外面你也就有不同的方式去面对你的“直男上司”“直男同事”“直男哥哥”“直男爸爸”了。


你老公变温柔了,孩子变快乐了,家庭变幸福了,你是大赢家啊。


为什么要等待别人来解决你的问题呢?你想一直做一个超级怨妇吗?


学堂:

您自己作为女儿、妻子,在过去的人生中,是否曾卡在一些点上反复吃苦?您是怎样觉察和改变的?


张德芬:

我们之所以在跟父母的关系中受那么多苦,是我们对父母的期待太多了,觉得他们是我们的父母,就应该怎样怎样。


问题是,世界上没有“应该”这两个字,他们就是在那里做他们自己。


他们没有办法按照你的方式,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就我来说,我曾花了很多的努力,想要赢得父母的赞赏,赢得他们的爱,让他们快乐。


后来我放弃改造父母了。


首先,我做到了不再要父母的赞赏。


我爸爸是那种非常以我为荣的人,给了他一些荣光之后,他会想要更多。


我妈妈很挑剔,是会不停批评人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永远没办法获得她完全的认可。


第二,我不再需要父母爱我。


大部分父母其实不懂得怎么爱孩子,你想要的那种爱法,他们也许一辈子都给不出来。


你何必去跟一个没有手的人,要他的抚摸呢?


第三,我做到了不再要求父母快乐。


有一次,我也是尽我所能想让他们快乐,可是我妈妈还是全身散发着负能量,看我一眼,就把头撇过去,走开。


就在那一刻,我下定决心说,我不需要我的父母快乐,我已经尽我所能对他们好,如果他们还是不快乐,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以后我就不太被父母的负面能量牵扯了。


一次,父母打视频电话给我,他们在电话那头吵架吵了40分钟,我在这头怡然自得地做我自己的事情,等他们吵完我说,“好了吧,差不多了吧,那今天就这样了,拜拜”。


我想感谢父母直播吵架,让我确知自己可以做到不受他们影响了。


你要认得这件事——


你没有办法让任何人快乐,你只能让自己快乐。


之后,你的快乐是有感染力的,就像你举了一把火,火把的温暖会照亮别人,你身边的人会自然而然因为你从内而外流露出来的爱,而感受到爱,照亮他自己。


处理跟伴侣的关系,首先要耐得住孤独寂寞。


一个男人,要是你让他觉得你没有他也可以过得很好的话,他才会珍惜你,他才会有危机感。


你不是全部依赖他,他才不会把他最恶劣的那一面表现给你。


每个人都是多面体,好的时候像个天使,不好的时候像个恶魔,你要做的就是怎么样把他天使的那一面带出来。


永远都不是靠着责怪、抱怨、比较,也不是靠着付出、牺牲、妥协。


而是你把自己活好,没有他也可以很好,有他只是锦上添花,他就不得不把他最好的那一面拿出来对待你,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对你不好的话,你就不会跟他在一起了。


像我这种情执很深的人,非常以男人为重,非常能够付出,同时也能够责怪对方。


磨炼了这么久,到现在才能说,我可以做到不把自己挂靠到男人身上。


学堂:

您刚刚说的责怪、抱怨、比较,和付出、牺牲、妥协,其实特别容易在一个女人身上同时出现,就像一体两面。


当你特别以男人为中心时,就忍不住付出,付出了,就忍不住抱怨。如何跳出这个怪圈?


张德芬:

还是回到精神独立,有自主性。


我跟我女儿说,你长得漂亮,嫁给一个男人,跟他生儿育女,这些都不够,你身上一定要有一些发光的东西,你自己引以为荣、乐在其中,你的丈夫才会因此对你有所尊重。



学堂:

您自己作为母亲,与孩子相处的经验是?


张德芬:

在跟孩子的关系上,如果处理得不好,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虚荣和恐惧。


虚荣是,可能我这一辈子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但我需要孩子出人头地,好给我长脸,让我能在别人面前说嘴。


我很小的时候品学兼优,出类拔萃,多才多艺,学校的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我都是第一名,功课在全班也是第一名。


我爸爸很骄傲,把两只大手放在我的肩膀上说:


“女儿啊,一定要为我们争光,让我们扬眉吐气,爸爸一生的幸福快乐都在你身上了。”


我当时很小,只能承受这个艰巨的任务,但我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我成年以后,爸爸继续说:


“你要去拿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啊,你才是硕士,不够呢。”


我就跟他讲:


“你想要博士学位,你自己去读,我不想,我觉得硕士就挺好。”


我对我的孩子没有这样的期望,我两个孩子平平凡凡我就觉得挺好。


我跟孩子们说:


“妈妈不需要你们为我争脸,我只要你们过得幸福快乐。”


我注重培养孩子获得快乐的能力。


我也想要做一个充电宝式的妈妈,孩子遇到什么艰难险阻,第一个就找我哭诉,想来我这里充电——这就证明我做到了当孩子信赖的朋友。


我女儿感染了新冠,第一时间打电话对我哭诉,我儿子遇到什么事情也都会跟我商量。


亲子关系处理不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恐惧,对未来生活的恐惧。


有些父母可能觉得老了以后要靠孩子,我是从来没有想过我老了要孩子照顾我,他们能生活在我附近的城市或同一个大洲,我就很满足了。


想跟孩子相处得好,就是要对他们没有任何的要求、期待。


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我都是把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放在第一位的。


老师告状说,你孩子今天在学校跟人打架了,我第一反应绝不是责骂孩子,而是关心孩子:


“宝贝,你一定很懊恼、很伤心吧?跟妈妈讲讲你的感受。


妈妈知道你脾气不好,你看妈妈脾气也不好,但妈妈修行了这么多年,变得好多了,你也一定可以修好的,放心吧。”


然后我会跟老师说:


“老师你可以引导他,询问他跟同学打架的原因,但请你不要责骂他,伤害他的自尊心。”


再比方,我女儿爱美,在北京的时候,冬天还穿好短的露脐衫和单鞋出门。


我知道这会造成她健康的问题,但我想:


反正我说了她也不听,而且说多了就伤感情,那不如和她维持朋友式的尊重的关系,等到将来她身体不舒服,才会来找我,我才能帮她一起面对。


我关心孩子的自尊和快乐胜过一切,我不关心我的面子,也不关心孩子的成就。


学堂:

大部分父母都关心孩子的成就,推到童年,就是关注孩子的成绩。


您为什么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获得快乐的能力,是呵护孩子的自尊自信?


为什么您的教育目标和很多家长不一样?


张德芬:

所以说那么多人痛苦嘛,他们本着那样的目标教小孩,孩子也痛苦,父母也痛苦。


如果以我这个标准教小孩,小孩很快乐,父母也会很快乐。


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有问题的,成就跟快乐完全是两码子事。


我觉得对一个人而言,这一生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快乐的能力。


你永远没办法判定你生下来的这个孩子,他将来的命运是什么,遭遇是什么,很多事情永远没办法预防,但是如果他拥有了快乐的能力,他就会一辈子幸福。


国外做过一个实验,找来一群因车祸而瘫痪的人,一群因中了彩票而暴富的人,发现这些人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快乐水平都会恢复到事发以前。


原来快乐的人,车祸残废后,过了三年,他还是快乐的人。


原来不快乐的人,中了上亿的彩票,过了三年,他又变回那个不快乐的人。


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你会发现,到了年老的时候,你就只能吃那么多东西,用那么多东西,钱财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一点意义都没有。


把你的钱财炫耀给别人看,你总会受挫,因为总有人的车比你的好,总有人的房子比你的大。


所以说,这些都不是快乐的源泉,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我要生养孩子,真的就是希望他们拥有快乐的能力,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甚至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一点。


现在世界上这么乱,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发生,就是因为大家为了名利在那里巧取豪夺。


但是得到这些,真的就能够快乐吗?我不觉得。


学堂:

怎么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张德芬:

我跟孩子讨论他们的一些行为表现时,常常引导他们思考,这样做符合快乐、健康、自我负责这三个标准吗?


他们也能从妈妈这里感受到,妈妈是诚心诚意希望他们快乐,碰到什么不快乐的事,会来跟我讲,我会不加评判地倾听他们,也会推荐心理咨询师给他们。


我儿子在一次失恋之后,跟我说了他很多的内心感受,我就推荐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给他,帮助他走过了那段艰难的过程。


我有一颗向上的心,我的孩子就比较不会摆烂啊。


而且,孩子天生就有快乐的特质。


你看小孩子都是这样,再穷,哪怕穷到没衣服穿,只要给他一张废纸,他都能玩得嘻嘻哈哈,两个小孩在一起也能玩得飞上天。


是因为我们后天的要求,父母的各种打压,把成年人的不快乐沾染到孩子身上,孩子才变得不快乐。


我很希望所有的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要求之前,先把自己做好。


你自己非常快乐的话,自然养出快乐的孩子,不会有那么多抑郁症的孩子。


所以说,为人父母,第一步是要先修好自己。


学堂:

是不是可以说,孩子天生具备快乐的能力,父母不去破坏,就是最好的培养?


张德芬:

是这样。


此外,父母要支持孩子多方探索他的兴趣。


像我儿子,现在已经工作了,他说希望可以拿出一年时间去泰国学打泰拳,我非常鼓励他,我说在你成家立业之前,一定要把这件事给做了,让你的人生没有遗憾。


学堂:

亲子关系中,父母天然占强势地位,孩子占弱势地位,于是一些父母会无意识地恃强凌弱,比如找各种理由对孩子吼叫、打骂、发脾气。


父母发泄完倒是爽了,孩子很受伤。这样做会不会反噬呢?


张德芬:

我非常相信因果,一个人种下的善因、恶因,最终都会归到他自己身上,这就是量子纠缠。


教育的恶果,只不过来得比较晚。


父母之所以会吼孩子,是因为自己内在焦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那你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把孩子当斗鸡或赛犬在养?养孩子的目的就是他羽毛丰满了去跟别的鸡斗,斗完之后赢的奖品还是你的。


如果用这种方式养孩子的话,我觉得还是不要养了吧,何必去残害一个小生命呢?


你有什么资格带一个生命到这个世界上来为你所用呢?


我觉得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为了他能够有一个充实快乐、自由探索的人生,而不是他这一生要由我们来掌控,给我们来说嘴。


我母亲从小对我控制得非常严,所以我告诉自己,将来有了孩子,一定给他们无条件的爱和支持,不会对他们有任何控制。


当出现控制孩子的冲动时,要返回来问自己,我有没有把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匮乏感投射到孩子身上?我这样子做对孩子公平吗?


学堂:

虽然现在这样的父母越来越少,但还是有一些父母,因为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意去反思自己。


张德芬:

我们为人父母后都要常常检视自己,有没有赋予孩子太多任务,光宗耀祖的任务,让父母舒服的任务。


老天在每个孩子的基因里都赋予了个性化的天赋,如果你的孩子能自然而然长成一棵很壮硕的苹果树,你却喜欢橘子,偏偏要把他变成橘子树,那他会多痛苦啊。


教育上的因果法则是,如果你没有好好爱孩子,总是控制孩子,那么孩子童年期不爆发,青少年期会爆发,青少年期不爆发,成年期会爆发,你的老年岁月可能不会过得很愉快了。


因果法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在生命当中去观察、去体会、去遵循、去敬畏的。




学堂:

心理上吃苦,跟身体有怎样的联系?我们如何借助观察身体,去了解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张德芬:

所有情绪上的苦,都会体现在我们的身体上面,身体的反应和信号,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去觉察情绪。


比如,有时候我不知道自己已经生气了,还维持着表面的涵养,很理性地跟别人说着话时,却发现我的手凉了,我就知道,哦,我生气了,我还是动怒了。


有的时候呢,会觉得怎么胃紧缩起来了,或者心口酸痛,我就知道,哦,我紧张了,害怕了。


很多医生在看病的时候会说,这个病吃一副药就可以好,但如果是情志上的问题,我可医不了。意思就是,我把你治好了,你天天沉浸在负面情绪当中,那还是好不了。


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一个情绪好的人,身体真的会比较好一点,如果一个人身体不好,情绪多少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希望把身心变成正向循环,就是把身体锻炼好了,情绪自然会好,把情绪调整好了,身体也会得到滋养。


学堂:

什么是活在当下?


张德芬:

活在当下的人有一个特征,就是很愉悦地待在此刻。


如果你此刻在恐惧当中,那表示你活在未来了,在担忧未来的事情。


如果你此刻在愤怒当中,那表示你活在过去了,在不满过去的事情。


回到现实,此刻,我明明坐在这里好好的,屁股底下又没有针刺着我,如果我内心却是不愉悦的,那就表示我没有活在当下。


半夜准备睡觉了,突然想起白天同事的一个眼神,老板的一句话,一下子就生气了,这就是活在过去了,那么提醒自己回到当下,此刻床很舒服,我就舒舒服服睡下来。


活在当下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你自己的身体连接。


比如你在等公交车,或坐在地铁上,不要玩手机,看一看此刻你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感觉你脚的感觉,屁股坐在座椅上的感觉,这样子就可以提醒你活在当下。


学堂:

如果你焦虑了,愤怒了,那就表示你脱离当下了——


我想,家长朋友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能多做一些这样的觉察,也能帮助自己调节情绪,减少去伤害孩子。


张德芬:

是的。


觉察到负面情绪之后要看一下,你每次跟孩子发火的点是什么?


如果导火索是孩子作业没做好,那么你可以去问问其他家长是怎么看待孩子作业做不好这个事情的?为什么有人可以淡然处之?


如果是每次孩子在外人面前做出什么举动你就生气,那么去看看你是不是太爱面子了?可不可以试试看,放下面子,不要对孩子发脾气了。


我就从来没有因为作业问题批评过孩子。如果老师说明天要交什么作业,但我们玩得很开心,到了晚上11点,孩子作业还没做完,那我肯定会帮他们一起做完。


我们自己的情绪模式,自己要先去承认——我就喜欢发怒,我就喜欢焦虑,我就喜欢要面子,我就喜欢控制我的孩子……


如果能承认这些点,同时愿意放下,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长,发展他的天赋,那么我们自己会快乐,孩子也会快乐。


面子有什么关系?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我为什么要在乎所谓的面子?


常有人推卸责任说,家长向孩子施压,要怪学校老师给了家长太多压力,我不同意。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总考倒数前三名,孩子老师找她告状,她轻轻松松地对老师说:


“你们有这个排名,就总要有人做倒数前三名吧?那不是我的孩子做,也是别人做,让我的孩子做做又怎么了。”


所以说,根本上还要看,我们做妈妈的,能不能真心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宝贝去爱。


而不是借由孩子来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让我们在人前显摆,借由孩子给我们养老,消除我们的恐惧感、烦躁感,把我们的负面情绪都投射到孩子身上。


真的毫无条件地爱你的孩子吧,让他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因此拥有快乐的能力。


当一个人快乐的时候,他就会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做到最好,发挥他天赋的潜能。


一个人能够快乐的话,他的人生就不会太差。


所以妈妈们就放心吧,让你的孩子快乐。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学堂全新推出【破界对话】栏目,旨在汇集同领域、跨领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观点、开拓视野、增加声量,共同感悟生命、体验成长、重写教育的常识。此文为【破界对话】栏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请期待。


推荐阅读


张德芬所著经典图书3册套装

全新修订版:

《活出全新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心灵成长励志三部曲之深度疗愈篇

现已开售!


此书为张德芬心灵三部曲之深度疗愈篇2016年全新修订版。



作者张德芬新作序分享:面对、整合、接纳过去的疼痛,才能走出“旧模式”找回内在力量。



↑长按扫码购买

张德芬心灵三部曲之深度疗愈篇

全新修订版

市场价114.8元,学堂价仅售78元


邀您订阅

张德芬老师亲授课程:

《大脑幸福课30讲》


亲爱的,你会掉进这样的“纠结陷阱”吗?

明知道是自己瞎想,却总去寻找伴侣爱不爱我的蛛丝马迹;

特别不愿意走父母的老路,却逃不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虽然大家都说那是一件小事,我还是被气的浑身发抖;

……


这些满满的负能量,总让生活充满不开心,越想摆脱它,越被乱糟糟的念头淹没。


似乎我们虽然拥有大脑,但它却经常不被我们所掌控


张德芬老师说:大脑总是让我们牢牢的记住那些令人痛苦不堪的人和事。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学会用日常的积极体验背后的能量去改进它


你可曾停下手中忙碌的工作,拿出十秒钟,感受和吸纳一下某个积极的瞬间。


这些美好瞬间,可以让你拥有一个自信、惬意、能感受到别人关心的大脑,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积极、满足、并充满价值感的人。


跟随张德芬老师,走进喜悦人生,从做自己头脑的主人开始。



原价399元,学堂争取到福利价

限时299元

3天后恢复原价

30节视频课

一套实用的幸福指南

做自己头脑的主人创造人生奇迹


识别下图二维码,立即抢


30节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毕。

下单后关注微信公众号:好妈妈优课,

点击底部菜单栏:已购课程,

即可永久收听课程。


作者介绍





小猪猪,倾听者,感受者,记录者,尹建莉父母学堂内容总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主播介绍





闻新,高中教师,每天用心学习成就新的自我,每晚用声音温暖孩子的梦。坚信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张德芬心灵三部曲全新修订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这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原本定于去年春节发布华裔数学家张益唐:我们的教育总在走“极端”著名数学家张益唐自称解决“零点猜想”相关难题我在Krefeld (1)文章疯传!知名作家辟谣素人作家杨本芬:我相信我要一直不停地写丨我信【交通】连续76年罢工不断,SNCF圣诞必“作妖”?华人数学家张益唐:传奇天才的热爱与探险见证历史!数学家张益唐北大讲座:本质上已证明“零点猜想”,111页论文已公开​湖北襄大集团董事长张德武案二审落判8年半蛰伏三十年,两度引发学界轰动的数学家张益唐:我们的教育总在走“极端”女人要记住,吵架后,对你有这种“动作”的男人,女人务必要远离。我在Krefeld (2)华人钢琴家张海鸥:从文学作品中探寻音乐之源刚刚,华人数学家张益唐宣称攻克Landau-Siegel零点猜想“吃苦”过后,一个女人的性格就变了李大眼:我们都是神农的后裔人气艺术家张占占,亲签限量版画首发,温暖急需治愈的你艾芬:再战新冠冲击波人福医药加码布洛芬:半年花费推广费近14亿元 大股东债务缠身皮皮虾:【硅谷创业者们的福地Buck's】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对话中科院计算技术所陈熙霖:AI与机器人推进全真互联华裔数学家张益唐被曝已证明黎曼猜想,更传奇的是他的人生......做女人真的很难,中国女人尤其难——《女性睡眠医学课》发刊词华应龙 | 有些话必须说,有些错不必“化”北大学霸数学家张益唐称已证明黎曼猜想相关问题,震动数学界为什么“用心良苦”的人,常常苦了自己汇丰投资管理何慧芬:祝2023年投资扬眉兔气大杂烩[干货]象棋中“吃棋”的“吃”,英语是 eat 吗?数学家张益唐:论文已发表,我并没有推翻黎曼假设流行病学专家张作风:目前没有迹象表明XBB.1.5会引起更严重的疾病见证历史!数学家张益唐北大讲座:本质上已证明“零点猜想”,111 页论文已公开勒令奶茶店关门的人,是以防疫为名作恶吃苦瓜降糖?不爱吃苦,是人类进化的杰出成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