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聊什么来什么,你跟我说手机没偷听?

聊什么来什么,你跟我说手机没偷听?

其他

你和朋友坐在一起聊天,随手把手机扔桌上。你问他,家里暖气不热怎么办?夜晚,你便在小红书的信息流里刷到“教你给暖气放气”。你人一惊,心想“难道又被手机窃听了?”因为你从未主动搜索过类似话题。


如果确实存在“App 监听谈话”,那其目的大多是为了各种应用平台信息、商品、广告的精准推送,但这却是个人信息(或隐私)获取的众多方式中,最为敏感,也最不“划算”的一种。它被反复提及,原因是用户总能发现“巧合”,却难以对其证实。相关商业公司也只是否认,拿不出反驳证据。


如果 app 真的通过麦克风一直监听我们,到底可不可行?


 语音助手先遭质疑 


人们的确曾抓到过智能音箱和语音助手的把柄,亚马逊 Alexa 曾因为错误理解指令,把“偷听”来的谈话录音发给用户通讯录里的好友,证明麦克风偷听并非臆想。


2018 年,一对住在俄勒冈州的夫妇突然接到朋友电话,被朋友告知,收到了他们家 Echo 智能音箱发来的聊天录音。确认了谈话细节,他们这才相信,被偷听了。


他们找到亚马逊讨个说法,对方出面解释道,有一种可能是当事人在对话中某个发音很像“Alexa”,由此唤醒了它。在随后的谈话过程里,Alexa 错误地以为听到“发送语音信息”的请求,又错误地听成是某位联系人。亚马逊说,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极小,但也有意外。


如果不是麦克风一直在听,智能音箱怎么知道用户喊它了?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


2020 年,一位产品经理在 hackernoon(一个技术分享社区)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解释这个困惑。他拿 Siri 举例,说 Siri 确实在“听”,但它“听不懂”,直到被“Hey Siri”触发后,它才开始理解你的指令。


Siri 确实在“听”,但它“听不懂”丨图片来源 Giphy


因为 Siri 只是听懂你在喊它,就已经耗费很多“力气”。落到麦克风上的声音会以 0.01 秒为一帧,每次 20 帧(0.2s),被输入到深度神经网络,进行本地计算。深度神经网络将这些声音转换成概率密度函数。当函数值达阈值,主处理器被激活。在主处理器激活之前,处理声音做这些事情的是协处理器。


所谓协处理器可以理解为,具备有限的功能和电量消耗的辅助处理器,允许用户在屏幕关闭时,访问一些“始终开启”的功能。比如它帮助分担处理来自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数据,改善手机续航。(不然,你的运动步数是如何统计的?)“Hey Siri”功能推出后,它就帮着 Siri 处理声音。Siri 理解,你不想让它听的声音,它就“左耳进右耳出”。


那 app 会不会跟语音助手一样呢?如果它“左耳进”,但“没右耳出”呢?


“Hey Siri”可被看作是苹果的“底层应用”,是写在系统内部的,相比之下,iOS 系统之上的应用,调用系统权限的时候,用户不会那么“无感”。


 技术上可以,但算不过账来 


2019 年,国内的一个开发者团队写了一个安卓 app,在演示中,app 获取“录音”权限后,锁屏在后台监听。开发者对麦克风说,“今晚吃什么?”服务器端就收到 app 上传的语音转文字后的信息。他们为了证明,抛开所有限制条件,仅从技术角度来说,“app 在后台监听到用户说什么”是可行的。


为什么强调“仅从技术上”?因为想要完全绕过用户的注意,实现“偷”听,难度可就大了。2017 年,Facebook 广告负责人 Antonio García Martínez 在《连线》上撰文。他说,如果 Facebook 通过麦克风记录听到的所有内容,在功能上等同于用户和 Facebook“一直通电话”。


如果 Facebook 通过麦克风记录听到的所有内容,在功能上等同于用户和 Facebook“一直通电话”丨图片来源 Giphy


有人做了实验,录音一小时(采样率 48khz,比特率 256kbps),文件大小达 112.39M,消耗电量 6%。低功耗长时间的录音,耗电量不是很大。如果多个 app,多个 SDK 同时使用该方式,手机会变得又热又烫。


如果你手边正好有一台 iPhone 6,打开 Siri 设置会发现,那时“Hey Siri 只有在充电时才能用”。得益于低功耗的 M9 协处理器,苹果在 iPhone 6s 推出时,才首次加入始终聆听“Hey Siri”功能。


低功耗长时间的录音,耗电量不是很大,如果十个一起呢?丨图片来源 hackernoon


你难以想象“实时传输”能产生多少用户数据。Martínez 假设用户每天使用手机时长为半天,以当时来计算,“网络通话”的单向传输速率平均 24kbps,每人每天传输数据大约 130MB。当时 Facebook 仅在美国的日活是 1.5 亿,每天产生大约 20PB 数据。Facebook 数据库中存储了 300PB 的数据,每天处理的数据量大约 600TB。这样一算,监听所产生的音频数据就是每天要处理的 33 倍了。即便公司体量如 Facebook,也难承其重。


如果使用语音压缩技术,再分段传给服务器存储,再去处理呢?


以 iLBC 语音编解码器为例,采用 20ms 的帧格式,语音数据经过编码之后的速率为 15.2Kbps,每分钟数据 112KB。即便每天只监听用户 1 个小时,每年产生的数据,也会用掉用户 2.5GB 内存。


也许有人仍有疑问。既然这条路行不通了,手机、app 厂商可以在本地将“语音转文字”,过滤后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再上传到后台服务器。抛开这样做后台运算会“吞噬”CPU,造成手机性能下降不说,担负的成本也不低。


Google 以 0.006 美元/15 秒向第三方出售其“语音转文字”服务。(一个用户)每天转写 24 小时的成本是 12614 美元,即便每天转写 1 小时也得 525 美元。


2021 年初,时任(中国)App 治理工作组技术专家何延哲在做了实验和检测之后称,目前还没有发现哪款 app 有把语音信息上传之后的偷听行为。


 来,我们简单测试下 


根据各个平台的隐私政策,获取麦克风权限,淘宝是为了与 AI 客服对话,抖音是为了拍摄短视频作品,百度是为了语音搜索。


我做了一次从个人消费者出发的测试,想去证实两个怀疑,这三款主流的 app 有没有在无感知(没有启用麦克风)的情况下,录下我的对话;并将此用于 app 的个性化推荐和广告系统。


为此我尽可能规避其他变量,用一台抹掉所有内容和设置,并升级到 iOS15 以上的 iPhone 7 Plus 进行测试。并且注册了以上三款 app 的新账户。


先将淘宝获取麦克风权限,置于前台,连续两天,每次 30 分钟以上对麦克风“输入”与乒乓球有关的音频和对话。再将 app 放在后台,重复以上操作。对抖音,百度重复上述操作。


两天测试之后,我开始检验。首先,一旦我试图在三款 app 中,启用麦克风(无论进行语音搜索,还是录视频),在手机状态栏都有麦克风启动提示。


在淘宝的推荐页面下,我下滑 100 个页面(标准版,每个页面大概四个推荐结果),没有推荐与乒乓球相关的商品和广告;在抖音的推荐页面下,我连续刷 100 个视频,没有出现与乒乓球有关的视频内容;同样在百度的前 100 个推荐结果里,没有出现与之相关的新闻标题。


至少在这次实验中,app 调用麦克风时无法不被察觉,也没有将我的谈话内容,和周围环境声音,“转化为”个性化推荐。


 以为麦克风在偷听,是我的问题吗? 


就像开篇提到的“供暖”例子,基于社交媒体对用户的了解,你可能已经被准确打上“年轻女性”、“北漂”标签,恰好“北京供暖”这个话题搜索热度高。帖子可能被推给了 10 万打着同样标签的人,其中恰好包括你,你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被监听了。


这可能是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在作祟。证实偏差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它就像脑中的过滤器,留下你认为正确的。而把那些与需要不相关的其他信息无意识地过滤掉,选择性注意。它也被称“视网膜效应”,或“孕妇效应”。


证实偏差就像脑中的过滤器丨图片来源 Giphy


类似例子非常常见。2008 年美国大选时期,研究者发现支持奥巴马当选的选民购买了更多正面描写奥巴马的书,反对者则是那些批评奥巴马书籍的主要买家。很多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带入这种“主观性”,它是影响我们大脑做出正确判断的主观因素。


你与男朋友在外散步,讨论起最近搬家,话中谈及买什么牌子的投影仪好。结果你晚上回家刷手机,不仅在社交媒体上被推荐中介看房,淘宝还给你推送了新款投影仪。这时候,你刚准备跟男朋友炫耀“我就说,手机一定在窃听我们。”等等,冷静了一下,回忆起自己出门根本没带手机。


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也许是你的男朋友已经在网上浏览过搬家,如何挑选投影仪。而你们因为在网络上互为好友,被监测到相互转发等行为,已经被广告系统标注为“有共同兴趣”。


所以广告系统已经这样成熟了吗?


 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至少在商业消费领域,通过“偷”听来获得的用户数据,质量不见得高,但需要付出的成本极其高昂,公司没必要为此买单。


2018 年,今日头条在被质疑通过麦克风获取个人隐私时回复,他们的做法是“除非用户明确点击授权,否则无法收到用户的语音信号。”


几乎所有主流 app 都表明类似立场。因为对于第三方 app 来说,它们想不为用户发觉,或突破系统权限进行监听几乎不可能。iOS14(Android12)升级后,只要麦克风启动,就会在下拉状态栏的屏幕上方有所提示。


比起用麦克风窃听,商业公司有更成熟的“画像”方法。那些你看到的精准推送,可以基本上归因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


如果投影仪厂商想投放广告,它可能会找任意一家互联网平台投放,后者根据在授权信息中出现“投影仪”、“电影”等相关标签的用户来推送。整个投放过程通过程序化广告系统自动完成。


那这些相关标签是如何建立的呢?


App 获取的第一个信息,就是移动设备标识号,在安卓手机上叫 IMEI,在 iPhone 上叫 IDFA。这跟注册、登陆该 app 无关,即便没有,用户的行为数据一样会被采集。这些行为数据里,你做了什么(观看、评论、购买等),停留时长,是一时兴起还是长期需求等,被赋予不同权重,构成一个兴趣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


那些你看到的精准推送,可以基本上归因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丨图片来源 Giphy


经过一段时间对你的观察,模型就能给你的某个“兴趣标签”打分,并通过多个兴趣标签值,刻画出一个越来越“立体”的你。商业公司将无数个“你”进行分类,把同样的广告推给和你一样的人。让你有了平台好像比你更懂自己的“错觉”。App 可以根据你的 IDFA 跟踪你在其他 app 上的行为。这就是你为什么刚在淘宝上搜索“投影仪”,就在刷抖音的时候,看到淘宝的投影仪广告了。


今天的广告系统还能通过“依存关系”给你推荐。出于对隐私保护,iOS13 新增如果想要获取 Wi-Fi 名称,需要在调用接口前获得用户的定位权限。因为通过 Wi-Fi 信息可以定位到用户地理位置。但不代表不给定位权限,app 就没法锁定你了。App 还能通过同一局域网下的设备来跟踪。


因此 iOS 14 中新增了“本地网络”权限。App 想要访问同一局域网下的其他设备,需要经过你的授权(在此之前不需要)。


通过获取设备的 MAC 地址(唯一的网络标识),获知某个局域网下,连接的电子设备型号,以及你的“关系链”。如果几个用户每晚都连同一个 Wi-Fi,那么 app 判断他们大概率是一家人。在“大数据”的加持下,能找到 MAC 地址,与 IMEI 号的对应关系,给你和家人推送的内容就会交叉共享。


其实,app 偷偷摸摸收集大家信息的行为,都不来自于“听”。


2020 年,来自浙江大学、多伦多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学者展示了一项研究成果,手机 app 可在无用户授权下,利用内置加速传感器采集声音的震动信号。这种不通过麦克风等收、录声设备,而是通过其他传感器,比如陀螺仪、加速计,再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恢复语音数据的技术,被称为侧信道还原技术。


同样不易被人察觉的还有 SDK,嵌入在 app 内提供特定功能,方便开发者开发而存在。“当 app A 和 app B 都采取了同一家广告 SDK 时,那么 A 和 B 内收集的数据都可能上传至这一家 SDK 上,A 与 B 之间天然形成了数据共享。你在 A 上的搜索记录和使用习惯有可能就会被反映在 B 上。”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周亚金教授称。今年工信部检测出 13 款 app 内嵌第三方 SDK 存在违规收集用户设备信息的行为。


2021 年,网信办发布了对 33 款 app 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的通报,一些耳熟能详的输入法产品也在其中。


商业公司如果真的企图获取用户的信息,麦克风监听性价比实在太低丨图片来源 Giphy


这些违法违规的信息收集手段,都会让我们产生被“监听”的错觉。商业公司如果真的企图获取用户的信息(甚至窃取用户的隐私),有很多方式。相比之下,麦克风监听性价比实在太低。


 那我的担心能解决吗? 


手机厂商在尽量打消人们对于“用麦克风窃听”的顾虑和误解。


如上文提到,iOS14(Android12)升级后,只要麦克风启动,就会在下拉状态栏的屏幕上方有所提示。App 几乎不可能突破移动操作系统限制,直接调用硬件功能,实现用户无感的录音操作。利用系统漏洞、安装恶意程序等方式,技术难度和法律成本都极高。


麦克风启用提示丨图片来源手机截图


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它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个人同意,不得误导、欺诈、胁迫等。


同时,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示处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这规范拿到的语音数据,放在哪里,如何处理。


苹果之前对于通过“Hey Siri”发送到服务器的语音,表示会按照隐私政策来处理,相当于给一个随机设备标识符,用完即“扔”。iOS15 更新后,希望将 Siri 语音处理本地化(目前国内还不支持)。


如果用户想打消“被偷听的顾虑”,我们自己在客户端还能做些什么?


用户最先安装 app 时,可以拒绝调用麦克风的权限。对于已经在使用中的 app,安卓用户可以在“设置—应用设置—应用管理—某 app—权限管理—录音”路径下,关闭 app 对麦克风的获取;iOS 用户通过“设置——隐私与安全性——麦克风”,查看请求访问麦克风的应用,并关闭。


个性化广告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广告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模式,发生推荐结果也并不意味着 app 实施了监听。


iOS14.5 更新后,IDFA 的开关状态由“默认开启”改为“默认询问”。如果你此前没有关注到这一点,可以在“设置—隐私与安全性—跟踪”下,查看哪些 app 使用标识符来跟踪你,并且关闭它。


关闭程序化广告,广告相关度会降低丨图片来源 Giphy


当然看到 app 里的个性化广告时,你总不免焦虑,时常担心到底哪一个行为暴露了自己的信息和喜好。现在你可以手动关闭它们。


2019 年,澎湃新闻的记者发现,在今日头条 app 中关闭程序化广告后,用户看到的广告数量保持不变,但广告相关度会降低。南都在 2020 年的《个人信息安全年度报告》中对 50 款头部 app 测评,发现六款没有提供个性化推荐关闭选项。两年之后,这些头部 app 均已增加了这一选项。


个性化推荐选项一般在 app 各自的设置里,拿淘宝举例,通过“我的淘宝——设置——隐私——推荐管理——关闭个性化推荐”。


好了,这下手机不会“抢答”了。


参考文献

[1] https://hackernoon.com/how-does-hey-siri-work-without-your-iphone-listening-to-you-at-all-times-827932do

[2] https://mp.weixin.qq.com/s/lXqmU97nVBcKxklqYCpbhQ

[3] https://www.wired.com/story/facebooks-listening-smartphone-microphone/

[4] https://cloud.google.com/speech-to-text/pricing

[5] https://www.guokr.com/article/4935/

[6] https://sspai.com/post/61223

[7] https://www.androidauthority.com/your-phone-is-not-listening-to-you-884028/

[8] https://www.ndss-symposium.org/wp-content/uploads/2020/02/24076.pdf 

[9] https://mp.weixin.qq.com/s/X5sVzp7nY-MoY542Uep61g



作者:沈知涵

编辑:卧虫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轻松无压力的日本身份,能为孩子带来什么?新加坡教育里的精髓,能给孩子带来什么?这所大湾区学校给出了答案​当100位科学家云聚会,会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恩爱7年,老公在儿子身上发现端倪:“这孩子一点不像我,你跟谁生的?”对话张维迎:我们的未来什么样,依赖于我们相信什么“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想跟我说话?”家庭笑话:偶遇父亲初恋,妈妈很吃醋的跟我说……插排竟能偷听偷拍?小心!为什么聪明人说话都很难听?毛泽东工农红军的武器从哪里来宽容少数派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你必须在知道的基本常识十问数据安全:我们的手机安全吗?为什么总感觉被“偷听”?防疫政策调整,会给投资市场带来什么变化?究竟是什么,让年轻人深夜迟迟放不下手机?联合活动|《正时代,你好》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综艺节目《听我说,先着陆》年度盛典【友情转发】“如果有一张ProSeed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将加州海岸线和西班牙风格融合的丽思卡尔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吗?什么,纽约是最适合养家糊口的州?!是的,你没看错...「我今年四十五,离性最近的一次就是偷听隔壁」戴安娜离婚期间写的信被公开:被孤立、电话被监听?离婚让她痛苦万分,跪地祈祷!《狂飙》里的歌为什么那么好听?2022的故事是什么,手机相册都知道祁发宝含泪讲述:从来没有兄弟跟我说过戍边苦【广发策略|数据说】高速渗透期的高速扩产,会带来什么?百盒布洛芬倒垃圾桶、上千退烧药“砸手里”…你跟我说只是囤药?你跟主创设计师的思维,差距到底有多大?懵了!刚刚,A股阳了又跳水!张文宏:北方有症状比例比南方高很多!马化腾讲话刷屏:不要再跟我说买量的事!手机居然可以这么偷听你的秘密,及如何应对咀外文嚼汉字(179)“雎鸠”VS.“魚鷹”(Misago)【E诗配画】Spring Morning聊什么推什么,手机被监听了?佩飞机内幕. 台湾被卖? 中美缓和西川:如果你坚定地拥有诗歌,没人能剥夺你跟世界的关系中企海外并购,被美国搅黄:赔了6个亿,换来什么教训?康复与理疗的区别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