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想跟我说话?”
每到假期,总逃不掉网上流传的“3天定律”。放假第一天:母慈子孝;三天后:啥时候开学?不少家长吐槽,为啥孩子越大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跟孩子聊不了几句就吵架怎么办?
在某论坛上,有家长发了一篇吐槽贴:“好吃好喝一路从小供到大,从母慈子孝到现在说啥都吵。是不是孩子到了十几岁,当父母的反而要低头做人了?”
底下回答的队伍也很整齐,清一色回答:“Yes”。
👆作者供图
有些没直接做出肯定答复的家长,也用自己的“惨痛经历”,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什么叫“家有青春期娃的哀愁”——
“不能提学习”;
“没法沟通超过两句话”
“母子之间的对话模式要么冷漠、要么咆哮”
......
👆作者供图
前段时间,我发朋友圈吐槽自家儿子在家闹腾,结果儿子已上初中的朋友留言建议:
再忍忍吧,反正他很快就要“抛弃”你们俩了……
👆作者供图
👆知乎上搜索“青春期的孩子”这个关键词,跳出来的都是令人心塞的提问
总而言之,十几岁的孩子太难搞了!
而“难搞”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难沟通——要么不愿意沟通;要么无法按照既定的逻辑心平气和地完整沟通。
在青春期亲子沟通问题上,我们并不孤独。
美国有一本叫做《青春期关键对话》的书,里面描述了很多青春期亲子关系问题,让很多不同国家的家长都产生了深深共鸣。
这本书的作者米歇尔·伊卡德(Michelle Icard)是研究青春期孩子“问题”的专业人士,在她数十年的职业生涯里接触过无数中学生,对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了然于心。
此外,她还为美国的中学生设计过领导力课程,在美国各地学校实施。关于她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沟通的作品也曾被《华盛顿邮报》、《时代》、《人物》杂志报道。
👆图源https://michelleicard.com/
《青春期关键对话》的原版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有将近500位读者打出了四星半的高分。一方面是因为“青春期”的亲子关系给很多原本和睦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烦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本书提供了不少“实用”“容易操作”和“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图片截选自美亚读者评论
这一时期(青春期)的父母,就像外国来的观光客,十分费力想搞明白怎么跟当地人交流却非常困难...... 家长想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保护和帮助几乎是不现实的,因为孩子们通常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沟通。 ......父母觉得自己一片好心却被当成了驴肝肺,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提高嗓门跟孩子讲话,于是深受打击的成年人声嘶力竭地跟一个12岁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同样的话、语速越来越慢、嗓门越来越高便成为了家有青春期孩子家庭的一幕“名场面”。
确认意思:“听起来你的意思是,你知道自己成绩下滑了,但你觉得这事自己能处理好。” 概括关键部分:“我明白了,你本以为这段时间自己的成绩应 该挺稳的,拿到成绩你也很惊讶。” 用孩子说过的原话来发问:“你觉得成绩下滑老师要负很大的责任,是吗?”
开头过于心急 主观臆断孩子的感受 表述模糊 说话太绝对 说话拐弯抹角 恐吓威胁 消极攻击 未设置边界 总想证明自己 别把自己当成主角 夸大其词 喋喋不休
编辑丨曲安、康康
题图丨图虫创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