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越操心,孩子越不上心?学习自觉性,得从这几点培养!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前段时间,学堂收到一位妈妈的来信,信很长,讲了自己和儿子不停签订各种“条约”的故事。
读罢有很多感慨,于是在征得她的同意后,把信分享给大家。
见字如面
学堂各位老师好,我是一个全职妈妈,有个10岁的儿子,最近我们天天都要吵架。
其实从他在家里上网课开始,我们的关系就很紧张。原本很规律的生活,突然少了老师的约束,他整个人都散漫起来。
我看着很着急,想着多尽一点监督之责,就主动和他一起做了个详细的时间表:
6:30起床洗漱;
7:00吃早饭,准备开始学习;
8:00开始上网课;
12:00吃午饭;
12:30午睡;
13:00开始上网课;
17:00下楼跑步、运动;
18:00吃晚饭,做家务;
19:00复习当天学习内容;
20:30洗漱上床;
21:00睡前阅读;
22:00关灯睡觉。
几点做什么、做多久,都是征得儿子同意以后才落到纸面上的。我左看右看,都觉得这时间表既具体又民主,一定能帮助儿子“改头换面”。
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儿子就开始撒泼打滚了:
“我游戏任务还没做完呢!我今天不想读书!”
“时间表管得那么紧,我又不是机器人!”
我也有点想骂人,明明是你自己说能做到的,现在又耍熊,但我还是耐着性子和他说:
“你坐起来好好说,妈妈想和你谈谈。”
“游戏玩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你上次考那么差,自己不觉得丢脸吗?”
“我们以后每天只玩一小时行不行?”
“学习的时候也要专心,不要一边看电视剧、一边听歌了!”
“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到,你自己有没有这个信心?”
嘴皮子都磨破了,孩子总算不再闹了,当然我也做出了让步,废除时间表,把具体的时间安排交给孩子,我们只约定好了几条红线:
每天只打一小时游戏;
写作业时要专心,不能一边听歌或者看动漫;
每学习一小时可以起来活动十分钟;
晚上十点准时睡觉,提前洗漱。
这次足足坚持了一星期,孩子一直很乖,我还以为条约奏效了。直到有天夜里十一二点了,突然降温,我想着给孩子盖盖被子,悄悄推开门,才发现他竟然躲在被窝里看短视频!
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我再也忍不住,开始数落他:
“不是说好了每一天只玩一小时吗?”
“妈妈对你真的好失望!”
“你到底还要不要继续之前的约定?”
孩子低着头不说话,眼睛却还落在视频里拔不出来,我伸手作势要夺走平板,儿子慌了神,马上连连保证:“好的妈妈!我能做到!我这就睡!都听你的!”
可他的保证,永远只能算数一两天,当面“好好好”地痛快答应,转头就继续玩得不亦乐乎。
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厘清边界+提升认知
来信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曾经的我也陷入过这样的死循环,不知道如何是好。
后来,看了很多育儿书,也经过了长期的“战斗”,才慢慢走了出来。
其实,要解决这件事,最关键的,还是得先厘清边界。
我很喜欢演员宁理前段时间在《鲁豫有约》里的比喻,他说:
“父母可能就像是个3D打印机,你打印出了这个身体、这个载体,但是孩子的内心是完全独立的。”
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曾经有一次和自己的女儿说:“谢谢你当我的女儿,下辈子还当我女儿行吗?”
本是温情脉脉的时刻,没想到女儿却反问:“下辈子你要是狗呢?”
宁理当下一听觉得特别可爱,后来一想,确实,凭啥拉人家一起呢,就因为你想要有这么个女儿吗?
来信里的妈妈很担忧儿子的学习,急得一次次和孩子做各种约定,却怎么也没办法对儿子起到束缚作用,因为有一个关键的先决条件被忽略了——
写作业、考试成绩、打游戏、刷短视频,这到底是谁的事儿?界限不能过。
孩子本来有可能做些什么的,基于对现状的不满意、以及追求更好的初心,而且是充满期待和成就感地去做。
比如说规划好自己的玩耍时间和学习时间,并按照计划表主动执行,这时孩子会从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不是我们给予的任何奖励能够比拟的。
而我们一插手,往往又表现得太过急切,这感觉就变了——孩子的主体感被剥夺了,成了听人命令的被动执行者,你说,TA还有兴趣学习吗?
其二,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常见的教育误区,儿童其实是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两到三件事情上的。
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注意力有四个特性,分别是稳定性、广度、分配性和转移性。
其中“分配性”指的是一个人在进行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力分配到各个活动中;“转移性”则是指一个人能主动地、有目的性地从一个注意对象转移并聚焦到另一个注意对象上。
这两个特性说明,不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就叫注意力集中,反之也不能证明孩子就是注意力分散了的。
这可不是胡说八道,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携手从事的一项专题研究,也得出了这个结论。
研究表明,在“一心二用”时表现出色的孩子,在需要“一心一意”的时候,也有出色的“业绩”;而且,大脑反应快、身体协调性好、记忆力强、富于创造性。
当然不是要大家引导孩子一边听歌一边写作业的意思,想说的是,当我们发现孩子这样做时,不必觉得大难临头。我们为人父母,要保持学习、提升认知。
时代飞速变化,如果始终用头脑里的旧观念教育孩子、评价孩子,那我们也就是孩子的天花板了,他们踩着我们的脚印,最多能成长为和我们一样的人,很难有更高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真实地看见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天性不同,有的觉得旁边有呼吸声都像打扰,有的还偏偏去闹市里读书……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父母需要花一生去研究的功课。
去具体的困境里,帮助孩子
如果说“厘清边界”和“提升认知”还是观念层面上的,那爸妈们实际操作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父母子女双方的目的和态度。
就拿来信中的母子俩为例,妈妈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说话不算话,以为有了条约就有了保障,但事实上,母子俩的条约全都是“不平等条约”。
我们试着站在儿子角度想想——
当下答应妈妈,就能再玩一会儿,不答应的话立马就没得玩,那我答应呗。
“好好好”不过是权宜之计,能糊弄一会儿是一会儿,这是儿子的目的。
儿子虽然表示说需要妈妈的监督,但他打心底里并不想改变现状,只是根据妈妈的反应演了出戏,说白了,就是熄灭妈妈怒火的权宜之计而已。
同时,妈妈的“帮助”也并没有聚焦于儿子的具体问题上,她说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始终都在努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认为好的样子,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希望孩子听自己的话。
在此情况下,条约失效,也就不难理解了。
尹建莉老师其实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她的女儿圆圆上小学时沉迷电视剧《还珠格格》,每天放学只来得及写完作业,不仅比平时睡得晚,还荒废了刚开始学习的二胡,连书也没时间看了。
圆圆自己也着急,还很内疚。
按我们寻常父母的思路,肯定是要赶紧抓住孩子这一会儿的愧疚情绪,让她少看甚至不看电视,能彻底戒掉电视剧的话简直再好不过,以后就一门心思扑在学习和兴趣特长上。
可尹老师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她和圆圆商量,能不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
尹老师当时的考虑是,小学生的作业多半是体力活,调动一部分注意力就可以完成,看电视更不需要什么努力,一心二用就算有些影响,也不会太严重。
圆圆自然开心,加上父母的信任,她心里没有任何不自在,就把这几件事协调得很好。
后来尹老师发现,圆圆写作业的速度提升了,在学校时也更会利用零碎时间了。
等到过段时间开始播《还珠格格》第二部,圆圆又开始“疯狂追剧”,尹老师却完全不需要再去插手过问女儿如何安排时间,她只记得电视剧圆圆是一集没落,作业该写的也都写了,二胡也天天练习,连和电视剧配套的书,圆圆也看完了。
尹老师的“帮助”中,不含有对孩子的任何评判,她只是想解决当下这个问题,反而巧妙地保护了圆圆的学习内驱力,使得圆圆没有任何抗拒地,就从中学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
家长们起心动念,是真心帮助还是趁势改造,孩子立刻就能感受到。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好像都是在讲“不平等合约”,其实也是在说,我们为人父母者,和子女间的关系,到底是爱的关系,还是权力关系。
说实话,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常常置自己于操纵者和领导者的位置上,希望孩子是听话的、可支配的,而不是一个彼此平等的、能对话的亲子关系。
尹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早就指出,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给家长带来的往往是满足,尤其看到孩子服从的时候;但它给孩子带来的,则是委屈感,是心头积累的恨意。
当然,说这些不是为了批判,而是给大家提个醒:
别让我们的“爱”成了“控制欲”的遮羞布,爱TA,就如TA所是。
推荐阅读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所能做的,就是帮孩子焕发内驱力,战胜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邀您共读:《给孩子的毅力培养手册:帮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和提高抗压能力》
毅力水平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提升。
本书通过28个趣味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提升毅力值。
↑长按扫码购买
给孩子的毅力培养手册:
帮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和提高抗压能力
适读年龄:6-12岁孩子及家长
作者介绍
王美文儿,努力多写美文儿的大老王,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给孩子的毅力培养手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