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如何跑赢自动驾驶这场「马拉松」?

如何跑赢自动驾驶这场「马拉松」?

公众号新闻
该告别自动驾驶的烧钱时代了。


前两年的自动驾驶行业,可谓遍地资本泡沫。注册一家自动驾驶公司,邀请几位有经验和背景的联合创始人,再借鉴开源的算法,接着采购一批传感器设备,最后就能组装出几台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把它们放在封闭场地里跑上个十天半个月,公司就能拿到好几个亿融资。

时过境迁,如今的「快钱」不再好拿。甚至还有一些自动驾驶行业的公司,因为「钱」的问题引发了「雪崩」。比如曾经风光无限、坚持L4级别的美国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因为商业化进程缓慢而无奈宣布解散;还有德国激光雷达鼻祖Ibeo向汉堡破产法院申请破产,给出原因是「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增长融资」。

本质上,自动驾驶行业已从早期的技术竞争阶段,进入到商业化落地阶段。持续烧钱的研发和测试,并不能支撑公司市值的稳定上涨,相反还会加重其对资本的依赖。一旦外部资本输入枯竭,公司就将面临「断粮」的绝境。

道阻且长,自动驾驶行业的长跑无疑是一场马拉松。它考验的并非只有速度这一项能力,而是体能、路线以及耐力的综合能力。如果用短跑冲刺的方式进入自动驾驶赛道,那大概率连半程都跑不完,就会被淘汰出局。


自动驾驶,走出战国时期

用「群雄割据」来形容当下的自动驾驶行业毫不为过。目前热门公司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第二类是跨界科技公司;第三类是汽车公司。这股浪潮中有一位「领军人」——谷歌母公司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Waymo。Waymo在自动驾驶领域开拓了四大业务场景: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卡车货运、物流配送、软件授权服务。Waymo的估值在2018年也暴涨到1770亿美元,背后代表着资本对其商业化前景的认可。

在「高估值」的诱惑下,大批初创公司进入自动驾驶的创业浪潮。但绝大多数的先行者,都会聚焦于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赛道上。因为在Waymo的商业模式中,Robotaxi的估值是最高的,而初创企业将其作为对标之后,能够更容易从一级市场拿到融资。

Waymo的估值背后,并非单纯的商业模式创新,而是技术闭环与商业闭环的结果。比如,Waymo第五代自动驾驶系统Waymo Driver,包含了其一系列的自研传感器。超前的硬件感知基础,再结合Waymo在软件和计算领域的深厚积累,最终才构建起一个足够强的技术壁垒。此外,Waymo也正在通过硬件和软件技术的输出方式,来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

然而,大部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尚未形成软硬件一体的技术闭环,更尚未推出领先性的产品作为技术输出,来实现商业闭环。它们更倾向于互联网企业的增长逻辑,靠不断融资来扩大规模。然而代价却是,需要不断向资本市场讲述新的故事。

科技企业进入自动驾驶领域,也是一个新故事。以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时代诞生的科技企业,试图通过自动驾驶这一突破口,进入未来智能出行的产业。这一类企业中,有的是以软件服务为主,比如提供自动驾驶研发所需要的云端计算平台等等。但更多的企业,则是担任软硬件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角色,为车企提供自动驾驶的相关产品。针对自动驾驶的四要素——感知、决策、规划、执行,采取「全家桶」式的产品服务。

短期内,「全家桶」能够帮助传统车企快速补足产品力。但长期来看,会面临一个「灵魂拷问」,那就是车企的产品定义能力、迭代能力、数据闭环能力等等都归供应商来决定,车企犹如没有灵魂的「傀儡」。另外,供应商投入大量的成本来研发新产品,如果车企没有足够强的设计、集成、制造和品牌宣传能力,一款车的科技配置再高也很难大卖。这就造成了商业闭环的缺失。所以,科技企业布局自动驾驶,探索得越深,越是有理由和动机自己下场造车。

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车企,最有必要进入自动驾驶领域。因为初创公司需要找车企采购车辆,科技企业需要把技术方案卖给车企,所以每一条路径上都离不开汽车公司这一重要角色。然而,有的车企会选择「躺平」,等着技术成熟之后靠采购方案来解决问题。

但有些车企选择率先出击,通过自研、投资与合作的方式,率先迈入到自动驾驶行业。2012年,沃尔沃汽车就推出了历史首辆自动驾驶概念车,开启了全栈自研之路。2015年,L2级别的PilotAssist领航辅助系统率先量产上车,比行业平均水平提前两年。

在掌握自动驾驶辅助技术后,沃尔沃再次先人一步开启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研发。2016年,沃尔沃汽车公司就与优步Uber合作,投入3亿美元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让沃尔沃XC90拥有了自动驾驶量产版本,迈出从技术到落地的关键一步。

在被称为自动驾驶元年的2018年,沃尔沃启动对智能驾驶赛道密集布局,投资包括Aurora、Foretellix、Apex.ai及Luminar在内的四家初创公司,涉及从软件算法到硬件研发等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直到2020年,沃尔沃整合旗下技术开发团队,成立了自动驾驶软件开发公司——Zenseact,在自研的路上不断按下加速键。

从整体格局上来看,自动驾驶这条马拉松比赛,车企拥有充足的资金,以及丰富的落地场景经验。更简单地说,车企作为关键一环,能够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体验创新,形成商业闭环,为自动驾驶前行提供充沛的「体能」。


少走弯路,更考验战略定力

光有充沛的体能,还不足以跑到终点,对路线的选择和坚持同样重要。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可谓是「百花齐放」,目前绝大多数车企和供应商都在采用「渐进式」的发展路径,但大家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尝试先拓展到L3级自动驾驶,要么直接迈向更高的L4级自动驾驶。

首先,L3级自动驾驶面临一个现实且残酷的难题:假如系统遇到了无法处理的情况,提醒司机接管,但司机却没有及时接管,这时的责任归属很难清晰界定。L3是人机共存的驾驶状态,从责任认定的角度,L3是人类驾驶员和系统在发生事故后责任归属的分水岭。在系统接管后,责任归属一般在系统一方。但对于L3级的责任事故,从国家立法的层面,各国表述也不尽相同。

然而,为了实现技术的领先性,还是有很多车企乐忠于尝试L3级自动驾驶。比如在德国,就已经有企业拿到了全球首个L3级自动驾驶系统认证。该系统具备可量产的能力,也支持在公开道路使用,然而实际体验仍然需要打上一个问号。这套被认证的L3级自动驾驶系统,目前只能在高速公路上使用,而且只能在0-60km/h的车速范围内激活。这属于非常低频的一个使用场景。

此外,当车速超过60km/h之后,车辆将退回为L2级辅助驾驶。一旦L3级自动驾驶无法继续运行时,车辆将提前预警并提示驾驶员接管。显然,L3还存在着功能边界划分的问题,系统在L2和L3之间切换,很可能让用户无法对车辆实际的能力做出精准判断,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而L4级所面临的难题是商业化。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实现L4的产品是无人出租车Robotaxi。但它们需要搭载大量的感知和计算设备,才能完成复杂的自主行驶任务。比如,一辆Robotaxi上通常有近20个传感器,其中包括1个64线激光雷达、2个16线激光雷达、7个摄像头以及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一辆车的造价在100万元以上。

对于布局Robotaxi的公司来说,要实现盈亏平衡,只能期盼降低硬件成本。所以,有些扛不住的公司会选择把L4的能力「降维」到L2上,比如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城市辅助驾驶等功能。虽然「L4降维」可以加强自我造血能力,但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具备工程化能力与量产经验。

相较于模棱两可的试探和反复横跳的转型,沃尔沃在自动驾驶路线图上,坚定地规划出了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DRIVE」,由驾驶员占据主导地位,接近于L1级;第二阶段是「CRUISE」,是系统监测下的高级辅助驾驶,已经大规模量产交付的产品,对应的则是L2级辅助驾驶;第三阶段是「RIDE」,未来将实现无须驾驶员监督的自动驾驶,对应的是L4级自动驾驶。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路线划分。从沃尔沃的布局来看,L2+L4的双轮驱动模式,将会成为其独特的技术演进路线。

例如,拥有智能驾驶能力积累,且具备造车底蕴的沃尔沃,先后与Waymo、百度与滴滴等公司取得合作,共同打造L4级别的车队。与此同时,沃尔沃已经开始向美国加州提供无人监督的自动驾驶服务,未来还会将L4技术赋能至量产车型。

由于Robotaxi的运行积累了大量的算法能力、数据闭环能力,因此将Robotaxi的L4能力降维到L2,能够带来一定的技术领先性。比如数据闭环中,包含了底层数据的存储、可视化、管理、测试、验证、训练、仿真等一整套能力。

这样的能力,将对L2级辅助驾驶的持续迭代、演进提供技术支撑。同时,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大规模上车,能够为功能迭代提供源源不断的真实数据和场景,从而反哺L4级自动驾驶的深入探索。由此形成一个「双轮驱动」的高效推进模式,为奔向终点,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

相较于很多折戟的初创企业,构筑起长坡厚雪自研能力的车企,拥有更灵活的商业模式与更快的落地速度。这场技术长跑中,L2与L4的双线并举已成为当下最为稳妥的演进方式之一。

量产上车,当前的最优解

自动驾驶过去的商业模式是畸形的,尤其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前期需要不断地资本输入来扩大交付规模,导致后期需要更长的时间实现盈亏平衡。所以短期内,技术软硬件以及配套等“基建成本”决定了,Robotaxi难以实现比人类驾驶员更高的「性价比」。

但在针对大众消费者的乘用车市场,自动驾驶拥有更好的商业化落地条件。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需求的与日俱增,目前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消费者对系统的信赖度。有数据显示,目前超过92.77%的中国汽车用户担心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用户最担心的是自动驾驶易发生故障/系统错误。

对于将安全放在首位的传统车企沃尔沃而言,自动驾驶技术并非商业闭环中的炫技,而是作为每一个车主用户的安全保障。比如沃尔沃EX90标配的DUS驾驶员感知系统,可以获取车主状态信息并与自动驾驶算法相融合,它能实现最极端的场景是:当驾驶员出现分心、困倦等情况时,车机将介入完成安全驾驶决策,比如降低车速、车道保持甚至刹停车辆。

乘用车市场具备天然的规模化优势,也推动着造车成本下降与性能提升。早期在Robotaxi上使用的机械激光雷达,售价高达数万美金,难以进行规模化量产。相比之下,半固态雷达目前的价格则在1000美元左右,远低于机械式激光雷达,这也使得主机厂的半固态激光雷达量产车型相继投放乘用车市场。

比如,沃尔沃EX90采用了Luminar激光雷达技术。其最远探测距离为250米,属目前市售量产中最远。其超出人眼视力范围的探测范围,为车主带来全天候守护,而超远距离探测的背后,是因为Luminar采用了1550nm点光源+二维扫描的组合,在技术性能上取得重大突破。

本质上,激光雷达进入量产阶段后,比拼的是成本优势、规模优势。一方面,对于工艺的进一步提升,包括材料优化甚至结构优化,有助于快速降低整机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前景,可能会吸引更强的上游供应商进入,更完善的本地化供应链体系,也解决了车企的后顾之忧。总之,成本的优势带来规模优势,规模效应会进一步促进技术成熟,技术成熟推动成本降低,产业得以良性循环。

马拉松圈有一句话:一千个跑者,就有一千个「马拉松」。在自动驾驶这场马拉松赛跑上,通往终点的路径很多,但挑战总是显而易见的。它既考验车企的资源体量,又考验其对路线和战略的定力,之后才是持续不断地往前跑,最终才能到达「无人监管的高度自动驾驶功能」的终点。

在看过倒在寒冬的初创企业,折戟自动驾驶赛道的科技巨头后,选择全栈自研的沃尔沃所呈现出的踏实与稳定,更能够让行业安心。在大环境不振的今天,具备头部硬件水准,且在软件层面领跑行业的EX90,正是沃尔沃面对这场马拉松给出的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这场「心肌炎」的全民恐慌,没想到我也有责任烧完36亿美元,自动驾驶巨头突然倒下:员工遣散,车企转投辅助驾驶弃坑超声雷达!特斯拉官宣100%纯视觉自动驾驶,看路全靠8颗摄像头无锡马拉松宣布延期,长沙马拉松调整为线上赛马斯克吐槽无用的“阑尾”终于被割掉,特斯拉移除超声波传感器,All In 纯视觉自动驾驶基于无标注网络驾驶视频,自动驾驶策略预训练新方法 | ICLR 2023小鹏汽车:计划2025年起向全面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进发马斯克因晚9点无人加班发火;韩国老人自家客厅在谷歌地图被全景展示;大众总裁赞中国自动驾驶:没有任何国家可比 | AI 一周资讯如何实现数据高效管理并反哺赋能业务?这场自动驾驶闭门会要聊点实的分享5篇自动驾驶分割领域论文(附pdf下载)对话百度王亮:谁是中国自动驾驶探路人?|中国自动驾驶十人专访售价3300美元的自动驾驶婴儿车:自动前行、智能制动,还带哄睡一个万亿级的市场,纺织服装产业如何跑出加速度?再次失守3000点,如何在悲观市场「搞到钱」?丨智氪L4自动驾驶公司如何做好城市NOA,轻舟智航这样作答飞天云动二度赴港IPO,有望成国内「元宇宙第一股」;英特尔旗下自动驾驶公司Mobileye提交上市申请丨IPO留言板我国牵头首个自动驾驶国际标准发布;白鹤滩水电站12号机组投产丨科技早新闻自动驾驶时代,如何从卖车变成卖服务?“数据二十条”落地,数字经济红利在哪里?清华AIR张亚勤院士:自动驾驶决赛在2030|中国自动驾驶十人专访电车难题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那年火车上的故事(下集)(一)“ 转行 ” 做卡车自动驾驶的算法竞赛命题大师是如何炼成的 ?关于自动驾驶的一些思考和展望如何高效进阶智能移动终端?来这场自动驾驶峰会听「头部车企+云厂商」实践与洞察悄然蒸发超100亿市值,人造肉终究是场「资本骗局」?|智氪小赌怡情 20大七常委资深预测新鲜出炉生肖游戏从云端到落地,自动驾驶如何走好这条「闭环」?需求暴涨、商家炒作,血氧仪涨价是场「共谋」?丨氪金 · 大健康现在是切入自动驾驶领域的最好时机吗?工信部:我国牵头首个自动驾驶国际标准正式发布美国档案--黄佐庭吴炳新宦祥生,资料贴,冗长枯燥在美国250.丢、增衣物,太叫真了轻舟智航创始人兼CEO于骞 :在自动驾驶寒冬中出生,在马拉松长跑中追赶|中国自动驾驶十人专访小马智行彭军:自动驾驶是一场长跑,要有耐力,也要有瞬时爆发力|中国自动驾驶十人专访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