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运营着一家传媒公司,在二三线城市承接了些线下广告位出租。虽然一年有个小几千万收入,但在茫茫的传媒行业里也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由于一直没有稳定的大客户创收,Peter也不敢大肆扩张。直到有天公司接到个邀标邮件:一家刚拿了大几亿融资的牙医连锁公司要投线下广告,正在进行招投标。Peter心知,没有前期沟通过的招标,大多已经内定了供应商,邀请他去陪标而已。好在那公司的市场部负责人正好是Peter的高中同学,Peter心生一计,约了老友来公司叙旧。老友跟Peter多年交情,两人刚坐下,茶还没泡开就把话说开了。“Peter,XX公司已经跟我们老板谈好了,这次标书基本就是向着XX贴身定制,估计帮不上忙啊~”
“这个标我也不想拿,我邀你来,是想跟你谈点别的。”
Peter 把茶杯夹到老友面前,让他先喝口茶慢慢听。“你们虽然拿了融资,账上有钱,但投资人肯定对你们的利润有要求,销售费用的投放也不能太大手脚。““我有个建议,你今年5000万的广告投放预算,折一半当投资款投到我公司这边来。你作为股东之后,我可以不赚钱帮你铺广告,有空闲的广告位也可以免费帮你铺。“老友抿了一口茶,还是没想明白这门道,Peter继续说。“这么操作,你们公司虽然要出同样一笔钱,但这笔钱成了资产负债表里的长期股权投资,而不是利润表上的销售费用,净利润不就好看了么!而我拿了融资,以后在外面混也有面子啊!”老友一拍大腿,顿感此计甚妙!于是杯里的茶一口闷完,领着锦囊回公司去了。次日,牙医连锁的老板约Peter到公司,两人相聊甚欢,原定5000万的预算还加了1000万,一并投到Peter公司。这1000万叮嘱Peter要好好帮他花,以后每年都有。Peter拿到第一个大客户之后,顺势向一线城市进军,铺的广告位越来越多。牙医连锁的老板也把他圈子里的老大哥也逐一介绍给Peter:国内一线的快销品牌,电商平台,宠物医院,装修公司……这些公司都是商圈里响当当的龙头企业,但凡要投广告费用,都如法炮制,作为增资入股到Peter的公司。Peter这么操作的后果,就是这家传媒公司一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做销售,利润表很难看,经营性现金流也很差,但是筹资现金流很好:就是公司虽然不挣钱,但是也不缺钱。
“公司因为早年抢占了二三线城市的下沉市场,把握了消费降级的风潮,用户流量非常精准,从发展之初就得到产业投资方的支持!”“公司如今已获得包括XX,YY,ZZ等一线产业CVC投资,近年快速扩展,估值每年翻番,已成为全国前三的传媒公司!”“公司虽然亏损多年,但营收增长很快,预计EBITDA今年打平,明年盈利,后年IPO!”投资经理们看到这项目有众多产业投资人站台,业绩增长也快,自然不会错过这B+++轮投资机会,到处抢额度。嗯,至于为什么是B+++轮,因为现在财务投资人都不看C轮以上的项目了。大家都说C轮估值高,投进去不赚钱。
毕竟这市场环境,有CVC背书的项目,募资好募啊!在LP眼中,连产业投资人都投了,不就相当于得到了市场上最专业的业务尽调机构的认可么?相比产业投资的零成本投入,掏出真金白银的财务投资人参与这轮融资的结局是什么,估计大家心中有数。
回想BAT叱咤一级市场的时候,互联网项目扎堆,不少投资机构跟着三位大哥投项目却栽了跟斗。殊不知在三国争霸的大战之间,BAT有时候只是为了卡一个独家排他协议,用自身流量去投项目,也根本不是奔着赚钱去的。实际上当年不少被投项目在选边站队之后,也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流量支持,默默消失在大时代的洪流之中……
现在项目BP已经不会把拿到红杉高瓴的投资放在项目亮点介绍的第一条了;但若是新能源项目拿到宁王的投资,半导体项目拿到哈勃的投资,你会看到整个项目BP里各个章节在不断重复强调提醒产业投资人的产业协同是多么重要。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链条更长的产业里,CVC投资的优势更明显:非专业背景看不懂的技术验证,订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设备的采购和升级……和互联网、大消费这些行业相比,CVC投资显得更有背书效力,齿轮咬合得更紧。当然也见过不少项目,在融资过程中拒绝贴标签,保持独立运营,融资策略上前期只拿财务投资人的钱,之后也成了一番大事。如果项目融资只拿CVC不拿PE/VC的钱,后期是不是也只是想着被产业方收并购?毕竟IPO主要就是面向散户发股,连PE/VC的资源都没有,只会在股吧里喊几句加油或者骂街。融资的本质也是一门生意:如何通过增发更少的股权,赚到更多的现金。对于那些必须要靠CVC帮衬,才能做好融资这门生意的项目方来说,CVC投资人无疑是这门生意的营业成本,而财务投资人,才是这轮融资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