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分享感染新冠经历,多地120被打爆:疫情中这件最重要的事,被我们忽略了!
1
最忧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随着秋冬流感季的到来,叠加疫情逐步放开,医院,迎来了最大的挑战。
昨天刷到热搜:武汉某医院的发热门诊前,患者已经从诊室排到了停车场外。
北京、河北等地都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医院发热门诊门口,有人排队等候时间已经超过 6个小时。
不仅是医院,从上周开始,北京120急救热线的呼叫量也急剧增加。从日常呼叫量约为五千增至到现在高达三万多,远远超出了承接能力。
这其中许多是新冠无症状、或者轻症发烧患者拨打120咨询,并提出使用急救车,前往医院住院治疗。
这导致一些真正的急危重症患者在呼叫120,寻求紧急救助时,就会陷入或电话占线太久,或无车可派的麻烦。
可以预想,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还会出现。
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因为医疗挤兑,又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悲剧发生。
我们当然能理解,大家对未知的恐慌。
当我们经过了三年的强力防御,突然松绑,一时间难免战战兢兢,无所适从。
尽管在这段时间,专家和媒体都在科普奥密克戎毒性已经明显变弱,中招后的⼤多数⼈都是⽆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
但是,当朋友圈里的阳性增多,还出现数⽇连续⾼烧,⽼⼈⼩孩全家感染的情形,还是让人觉得担心、焦虑、猝不及防。
⼈在慌乱状态中,难免会做出很多⾮理性的决策。
有人战战兢兢,大量囤药。
有人陷入极端焦虑,提前大量吃药造成肝脏损伤。
还有人担心发展成重症,冒着寒风凌晨去发热门诊排长队,结果反而交叉感染、加重病情。
谁也没有错,大家不过只是害怕罢了。
但是,越是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冷静、理性的面对一切。
这一关必须要过,我们自己千万不能乱。
2
前几天,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说过一句话:新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信心。
为什么有些时候,会出现医疗资源的挤兑?
无非是大家心里没有底,一窝蜂的跑去医院看病。
然而,疫情三年,如今的奥密克戎相对于三年前的疫情,毒性已经大大减弱。
钟南山在报告中提到过:如今的奥密克戎,99%的患者可以在7-10天内完全恢复。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分享自己的“阳性经历”。
演员张歆艺在微博分享了全家新冠康复的过程:从老人到孩子,情况各有不同,但配合药物、大量喝水、休息,从感染到痊愈大概一周时间。
71岁的王石前几天也阳了,但他除了发烧之外,也没什么特别严重的反应,一样的服药、休息,10天左右阳转阴。
65岁的“战兰”整个工作室都中招了。
她自述自己肌肉酸痛,全身无力。但也是居家吃药休息,情况正在好转,她也在呼吁大家正视新冠病毒,不要过度惧怕。
无论抖音还是微博,都有大量的感染者,在分享真实体验。
现实情况就是:过程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可能会非常难受,但是在家用药、喝水、休息,基本都能自愈。
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疫情,不必再如临大敌。
当然,这也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完全无视它。
我注意到,最近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放开,一些人面对疫情的态度走向了两极化。
有些人完全不在乎,甚至连口罩等防护措施都不再佩戴,叫嚣着:“就是感冒”、“早阳早自由”。
也有些人陷入了更严重的恐慌,大量囤药、不断自测、精神紧张,甚至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甚至提前吃大量药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家人、对脆弱群体的伤害。
做好自己健康的负责人,第一件事,就是请理性的正视疫情。
无需过度恐慌,但也需足够重视。
3
我们都在渡一条凶险的河流。
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
前几天,许久未见的刘强东出现了,他分享了自己的感染经历。
他的症状比感冒还轻,算是无症状感染者。
他86岁且有糖尿病的母亲也感染了,没去医院,6天转阴。
他在视频中呼吁大家:如果症状不是太重,请优先选择互联网医院,把医院的资源留给有需要的高危人群、脆弱群体。
虽然在防疫放开之前,各地的医疗机构,纷纷为了应对医疗挤兑问题,提出了分级分区分类分诊的原则。
但是,早前张文宏就提过:本次疫情的高峰可能会在一个月内到来。
放开后第一波疫情冲击,正在到来。
而且,大多数人都难以避免被感染,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普遍的判断是,累计感染率,最后可能会达到80-90%。
第一波大面积感染,人们的恐惧心理最为严重,所以在短时间内,会有大量的患者涌入医院。
我们拥有14亿的庞大人口。
感染人数短时间剧增,但我们的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重症医疗资源。
即使是0.5%的概率,那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为什么我们要等上三年,等到病毒毒性减弱才敢放开?
为什么国家不断劝诫老年人一定要打疫苗?
为什么我们劝导大家不要大量囤药,将药留给有需要的人?
为什么如今我们希望年轻人,能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脆弱人群?
不是不“一视同仁”,不是“不负责”。
恰恰是因为我们正视了疫情,正视了我们的医疗资源后,选择了合适的时间,最大程度的保障更多人的生命安全。
真正的考验才正式开始。
考验医学能力、考验分诊制度、更考验人性、团结。
如今各地都推出了社区门诊、家庭医生、互联网医院、问诊热线。
并且,像医院、学校、养老院等场所依然是重点防护,并且境外人员的入境隔离,并没有取消。
这标志着,我们应对疫情,已经从“防感染”转变为“防重症”。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来说,医院那是救命。
所以,如果症状没有到要去医院的程度,就安心居家、隔离、吃药。
真正的救急通道,请让给重症和有其他疾病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更要成为他人健康的守护者。
在保护别人的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疫情终会过去,但必将经历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疫情三年,我们的防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也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如果可以,我想没人愿意经历这一场磨难。
但我们仍需面对现实:这一场仗总归要打,这一关总归要过,没有人能逃过。
没有人会成为一座孤岛。
每个人的家里都有老人、孩子,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你想保护的脆弱群体。
要避免医疗挤兑,不仅仅要靠国家提醒,更要靠每个人的自觉。
要做好自己健康的负责人,不要抱着早阳早自由的心态,不要“完全不再乎”。
更不要“过于焦虑”,毕竟,大多数的人都可以通过药物自愈。
我想终有一天,我们会回到2019年之前的生活。
但在此时此地,我们能做的,就是携起手来,面对共同的敌人。
就是把有限的资源,留给更需要它的人,保护好脆弱人群。
我们只有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才能走过这段最难的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