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后,请过低欲生活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文 | 有书万花筒 · 主播 | 童颜
前两天,刷到一条热搜,看完感慨万千。
河南许昌,有一对60多岁的夫妻,居然一前一后确诊了肺癌。
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对任何一个家庭都是致命的打击。
原本好好的两口子,怎么会突然确诊呢?
妻子很崩溃地说,这都是因为丈夫是个老烟枪。
原来,她的丈夫吸烟将近50年,甚至一度到了“饭可以不吃,烟不能不抽”的地步。
平时家里人好说歹说,都劝不动他。
没想到这次,夫妻俩都没能逃过。
医生表示,这是俗称的“夫妻癌”。
同一屋檐下,夫妻生活方式会渐趋一致。
致癌因素如抽烟、吃得过咸、熬夜等,会潜移默化损害双方健康。
比如,夫妻一方吸烟,另一方势必会被动地吸到二手烟、三手烟。
长此以往,不仅会对自己的身体有损,还会连累身边人。
叔本华说过:
“人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无数欲求的凝结。”
人这一生,其实就是和欲望拔河的一生。
欲望永无止境,偶有输赢是常态。
一旦被欲望牵着鼻子走,便会失去生活的主动权。
学会和欲望斗争,过低欲生活,是每个成年人最大的自觉。
所有的放纵,都有代价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
“人在年轻时最不应该做什么?”
高赞回答是:
“一定不要去碰那些短期快感的事。”
所有的自我放逐,都是在以长期成长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片刻的狂欢。
暴饮暴食,满足着一时口欲,过多的营养,则变成了身体负荷;
过度消费,购买无用之物,透支的金钱,会变成了经济压力;
沉迷游戏,享受垃圾快乐,流逝的时间,都变成了机会成本。
前段时间,网上看过一条新闻。
浙江35岁的王女士,因为工作关系需要经常熬夜。
慢慢的,她养成了熬夜的习惯。
有时候就算不加班,她也要玩手机,刷视频。
一玩起来就没有了节制,经常熬到深夜。
直到前段时间,她的声音开始嘶哑,同事说她脖子越来越粗。
到医院一查,医生说她得了甲状腺乳头状癌!
这种病大多是由于作息不规律导致内分泌激素水平紊乱,使得细胞代谢异常。
时间长了甲状腺就出现增生结节和肿瘤。
作家张方宇说过:
“欲望的受挫是痛苦,欲望的满足是快乐,欲望的消失是极乐。”
放纵得来的欢愉,会逐渐让我们变得麻痹。
正如温水中的青蛙一般,在快乐的虚假表象中走向危险。
克服惰性,延期满足,才能拥有清醒的思考力,远离低级快乐。
越纵欲,越焦虑
《多巴胺国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脑中有一个天平,当我们做有短期快感的事情时,天平会倾斜在快感的这一边。
与之相对的是,大脑希望天平保持平衡,就会自我调节往痛苦的方向加筹码。
天平又开始往痛苦方向倾斜,最终产生焦虑。”
事实上,大脑的多巴胺有两条回路,一条管欲望,一条管控制。
比如,深夜看到美食,你非常想吃,这就是欲望回路在起作用。
但想到自己减脂塑形的目标,你默默停下了订外卖的动作,这就是控制回路在起作用。
反之,一旦你选择向欲望屈服,纵然得到也是即时满足。
当多巴胺水平急速下降之后,你剩下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网上刷到过一条帖子。
博主毕业于名牌医科大学,之前在一家体检机构上班。
日子久了,她觉得工作清闲,也没有什么危机感,便放弃了学习提升。
工作上需要考取的证书,也总是一拖再拖。
每天下班,她就喜欢约上几个小姐妹,一起去逛街买衣服,或者探店吃美食。
时间一长,不仅体重暴增,精神也愈加萎靡,经常在上班时间打瞌睡。
偶尔,她也会觉得生活很空虚,还有种莫名的焦虑。
想趁着周末休息的时间,给自己充充电。
可每次拿起厚厚的医学书,她总会不自觉去刷手机。
“我就玩十分钟,看完马上学习。”
等她终于从手机中回过神来,一个上午已经过去了。
就这样,她的业务水平始终停在原地。
后来,单位合并,要缩减工作岗位,她自然而然进入了下岗名单。
现在的她,每天焦虑不已,出去重新找工作,可是却没有医院愿意接纳她。
有句话说得好:
“人在天赋上差距并不大,但最终的成就却相去甚远。
除了境遇、运气等,最根本在于有些人走在了追求多巴胺的路上,而有些人却选择了内啡肽。”
多巴胺带来的快乐,就是瞬间的爽感。
不需要任何付出,就可以直接去享受。
可当喜悦褪去,留下的则是加倍的痛苦和焦虑。
而内啡肽产生的满足,则能长久保持,带给你真正的宁静。
人到中年,远离多巴胺,追求内啡肽,才是最高级的自律。
低级快乐靠放纵,高级快乐靠克制
作家廖一梅在《悲观主义的花朵》书中写道:
“如果你不相信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门钥匙,放纵肯定更不是。”
真正的愉悦,从来不是放纵后的低级快乐,而是克制后的高级享受。
1.设定合理范围
当得知一件事对自己有风险,你又特别想得到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梁实秋先生因为患有糖尿病,不能摄入过多甜食。
有一次,他与朋友们聚餐,餐桌上摆放着的都是他爱吃的。
什锦炒饭、熏鱼、冰糖肘子......
可梁先生看都没看,直至八宝饭上桌,他才大快朵颐:
“先前那么多美食我都不吃,就是为了把配额留给我最喜欢的八宝饭。”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过:
“不是人有欲望,而是人即欲望。”
一时的放纵,是人之常情。
若是过度沉迷,便会掉入欲望的深井。
因此,我们要设定合理范围,当欲望超过设定的合格线时,就及时停止。
如此既能获得对抗惰性的能量,也能不断建立正向反馈,更容易让人走向自控。
2.远离刺激源
心理学上有一个“嗑瓜子效应”。
它指的是,我们很容易拿起第一颗瓜子,然后是第二颗、第三颗。
哪怕中途去做了其它事情,也会在回来后接着磕。
这就是上瘾的源头。
每一次的“嗑瓜子”,都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使我们愉快。
要想用“内啡肽快乐”,代替“多巴胺快乐”。
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刺激源,把“瓜子拿走”。
3.做有挑战的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做成一件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虽然你也会感到开心,可那种欣喜却持续不了多久。
当解决一个有挑战性、但努力一把也能做到的难题时,大脑就会产生由衷的自豪,让你对生活有踏实的掌控感。
这是因为太容易做到的事情,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成就感,反而还会遏制你的意志力。
当得到变得容易,想要努力的欲望就会变低。
人的内心就会开始想要懒惰、摆烂。
时常审视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做有挑战的事情,才能让自己不断更新。
▽
稻盛和夫说:
“欲望本身不是罪恶,凭借欲望无节制的为所欲为才是罪恶。”
人有欲望,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想要的太多,需要兑换的代价就越大。
当代价大到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后,生活就会遭到反噬。
人至中年,远离欲望的泥潭。
学会节制,才能避免画地为牢。
点亮【在看】,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修好低欲之心,过云淡风轻的人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