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史上最强虎妈:出生农村的她,是如何把儿子送进康奈尔、哥大读博的?

史上最强虎妈:出生农村的她,是如何把儿子送进康奈尔、哥大读博的?

公众号新闻

提起虎妈,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蔡美儿,10年前,她因为一本《虎妈战歌》引起一场关于中西教育大讨论,但今天家长君要说的可不是虎妈蔡美儿,而是虎妈冯顺弟,她不识一字,却培养出胡适这样的大家。俗话说,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是教练,一流的父母是模范。在家庭教育方面,冯顺弟无疑是一流的父母,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From 精英说

微信号:elitestalk


离我们远去的民国,是个群星璀璨的年代。

那风起云涌的岁月,涌现了一大批在为人处世、传道受业方面令人仰望的大师,随便说出几个名字——蔡元培、胡适、傅斯年、钱穆、郁达夫…… 皆觉口齿生香,心驰神往。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有意思的是,以上提到的名家巨匠,竟都经历了如出一辙的过往——父亲早亡,在成长过程中,只有大字不识几个的寡母将他们带大,最终缔造“农妇养出精英”的神话。

胡适与他的母亲,亦是其中一个生动案例。

胡适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胡适,新文化运动先锋,早年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归国后,26岁受聘于北大教书,刷新了教授年龄的记录。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他一生勤勉向学,获得博士学位(包括荣誉博士)多达35个!学问、眼界、心胸、德操,无不为人称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样一位高山仰止的学术大家,却出生于一个没落的钟鸣鼎食之家,幼年丧父,在家庭教育上所能依赖的唯有一位不识字的寡母。可恰恰是这位农妇,给了胡适最好的启蒙。

01.

17岁嫁给比自己大30岁的男人,

23岁守寡

胡适的母亲,名叫冯顺弟。

这是一个典型的带有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名字。“顺弟”,即为顺应、照应弟弟,必要时,也可为家人的利益付出自己的牺牲。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样的名字,预示了她艰辛隐忍的一生。

1873年,冯顺弟出生于安徽省绩溪县,父亲冯金灶是个典型的小农,毕生心愿,唯有“老婆孩子热坑头”,再盖一间漂亮的大屋,才算这辈子没白活一遭。

身为长女的冯顺弟,从小就看着父亲忙前忙后造房子,一边帮母亲带着弟弟,一边也努力想给父亲搭把手。她从不埋怨父亲虽然有钱却不送自己上学,而是默默接受了当时女性所能拥有的命运,一心只为家人考虑。

如今的安徽绩溪,冯顺弟的故乡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1890年,冯顺弟17岁,自幼长于乡野的她出落得能干美丽,提亲者络绎不绝,这其中最有名望的,当属人称“三先生”的胡传。

胡传是秀才出身,因几次应试未能中举,就入读上海龙门书院,成为学者刘熙载的学生。后来进入政界,曾官至江苏候补知府。

胡适之父胡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向冯顺弟家提亲以前,胡传有过两任妻子,生育了一大家子儿女,可这两位夫人都不幸早逝,因此胡传急需一位懂事又能持家的续弦太太,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不知何故,乡野姑娘冯顺弟竟入了他的眼。

胡传开出的彩礼是丰厚的,而且对方是官,自己是民,结亲怎么看都稳赚不赔。

唯一让冯顺弟父母犯难的是,胡传快50岁了,冯顺弟嫁过去又是填房,面对一群年龄相当的继子女,日子肯定不好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冯顺弟看出了父母的犹疑,便一力劝慰,也当宽慰自己:“三先生人品学问都好,开烟馆和开赌场的都怕他。况且嫁过去可以多接收彩礼,家里盖房子就不会那样辛苦。”

在冯顺弟心里,仿佛并没有“自由”与“爱情”,只要为了家庭,她什么都可以接受。

就这样,村姑冯顺弟被抬进了胡家的大门,拜了祖先,上了族谱,成为胡氏一族的主母,小心翼翼地过起了深宅大院里的生活。

胡适故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新婚岁月一开始总是忐忑,但久而久之,胡传的谦和与学识也让冯顺弟放下了心。

后来,冯顺弟也曾在教导胡适的话中提到:“我这一生只见过一个完人,就是你的父亲,你要学他,决不能给他丢人!”

老夫少妻又是包办婚姻,未必有热烈奔放的浪漫,但相濡以沫的亲情,却会在时光的洗礼中日益浓密。胡传教她读书写字,她这辈子所知的许多做人道理,也都来自于丈夫。

胡适故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几年后,冯顺弟为胡传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嗣穈”,就是后来的民国大家胡适。孩子的降生,无疑给这个家增添了更多温馨。

然而,好景不长。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胡传把妻儿送回老家,自己却带病在战乱中奔走忙碌,不幸死于厦门。噩耗传来,年仅23岁的冯顺弟当即往后一倒,连椅子一起,摔在房门槛上。

她还这么年轻,就要挑起照料胡氏家族的重担,肩负抚养幼子的责任。前路茫茫,等待着这个母亲的,是几十年风雨难测的人生。

02.

始终将读书求学,

视作孩子一生的头等大事

胡适曾在自传《四十自述》中提起母亲,言辞中满是心疼与怜悯:“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

如果说冯顺弟后半辈子还有什么希望,那就是幼子的读书求学、出人头地。为了这一丝缥缈的光明,她咬牙坚持着,不愿放弃。

胡适最早的照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也正是在这样的希望中,胡适很小的时候便进入私塾,后来转去上海的学堂,又远赴美国留学。每走一步,背后都有母亲殷殷期盼的目光,那目光,写满了支持与希冀。

父亲去世之时,胡适才刚刚三岁。小小的人儿,连学堂的门槛都跨不过去。

可冯顺弟顾不得那么多,她直接把儿子送了进去,于是就出现了一幅奇景——胡适不得不站在凳子上,才能够到桌子,读书写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与此同时,冯顺弟还使了一股“暗劲”。

她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对人情世故却洞察得清晰。她知道当时每个学生的学费只有两块银元,先生嫌低,上课便得过且过。

于是,她第一年就给先生送去了六个银元,第二年再添,随着年岁流逝而递增,最后一直送到了十二个银元。这样的“贿赂”,让先生自觉地重视起了胡适,对他格外上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有很长一段时间,胡适都不明白,为什么其他孩子嬉戏打闹,先生睁只眼闭只眼;自己稍有偷懒,先生却动辄打骂,还手把手地讲书习字,后来才知道,这都是母亲的心意。

就当同龄的学生连“父亲大人膝下”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时,胡适已经读完了四书五经,还能给同龄人讲解书中的奥义。

冯顺弟不懂学问,但她却懂得争取最大的契机、最好的资源,为儿子的学业铺路。望子成龙的苦心,与现代的“虎妈”并无二致。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等到胡适十几岁的时候,冯顺弟坚持要从家中日益缩水的存款中取出钱来,支持胡适到上海念书。这一要求,立马遭到了各人的反对,胡适的叔伯兄弟都认为,胡家已大不如前,没必要花大价钱再送孩子去外地。

对此,冯顺弟据理力争,硬是给胡适争取到了求学的学费,胡适得以入读梅溪小学堂,接触到崭新的世界、崭新的知识、崭新的风气,成为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转折。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1910年,19岁的胡适考取了庚子赔款官费生,有机会留学美国。消息传来,远在家乡的冯顺弟不胜欣喜,她写信嘱托儿子,出洋后只管专心求学,不必牵念家里。

只是胡适不知道的是,就在那一年,冯顺弟的父亲与弟妹相继离世,胡家也日渐衰微,产业荡然无存,几乎到了支持不下去的地步。

遭受接二连三打击的冯顺弟卧病在床,但她不愿意告诉儿子实情,只是请人拍了相片,做好了离世后,让儿子凭此悼念的准备。

庚子赔款留学生,胡适(立者二排左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被病痛折磨之际,她反复叮嘱家里:

“要是我去了,千万不要告诉穈儿。就像往常一样,每个月按时给他写信。等他学成归国,就把这些照片留给他做纪念,穈儿见到照片,就等于是见到我了。”

情深至此,足见一个母亲的格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美国,胡适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一路读到了博士,学业异常艰辛,但能坚持到最后,离不开母亲给的安心。

幸运的是,老天并没有残忍地对待冯顺弟。

几年后,冯顺弟不仅身体痊愈,还等到了胡适留学归来、大放异彩的时刻。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最令人触动的是,为了支持儿子进一步的学术造诣,即便在家道中落的艰难时刻,冯顺弟也掏出八十元给胡适买了一部图书集成。

当时,一个教授的薪水还不到这笔钱的一半,两百元就可以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但为了儿子,冯顺弟“挥金如土”,毫不在意。

可以说,她以一个母亲最深沉的爱,为胡适架起了一座通往知识国度的桥梁。没有这样一位有远识的母亲,胡适一生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更别说在历史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03.

严厉的家教背后,

是绵软的母爱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胡适有这样一位为了他的学业什么都愿意做的母亲,实在幸运。

殊不知,从小到大,胡适却十分惧怕母亲。

他曾在自传中提到,无论犯了什么错,起初多么嚣张叛逆,只要母亲“严厉地望一眼”,自己就好像泄了气的皮球,不敢言语。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冯顺弟是一位聪明的母亲,很懂得在读书这件事上进行投资,多苦多难,也会想尽办法支持孩子求学。但唯有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她对儿子异常严苛,毫不松懈。

每天清晨天不亮,冯顺弟就会把胡适从被窝里唤起,然后帮助胡适思考与反省:“想一想,昨天有没有说错什么?做错什么事?”

在冯顺弟看来,自省是修炼自身品性的一条良好途径,孩子从小养成这个好习惯,有助于将自己的人格培养得更加完善健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但小孩总是小孩,总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

一个初秋的傍晚,在门口玩耍的胡适身上只穿了一件小背心,被邻居看到之后,好心提醒了一句:“多穿点,小心着凉。”

没想到胡适随口回了一句俏皮话:“娘(凉)什么!老子不老子呀!” 引得人发笑,这句话,也刚好落在了冯顺弟的耳朵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当时,冯顺弟为了顾及孩子的自尊,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次日清晨照例的自省时间中,严厉地喝令胡适跪下,反思错误。

那是胡适第一次见母亲发这么大的火。

冯顺弟气得浑身发抖,她青年守寡,一力周旋于外人与亲族之间,还要看顾一大家子人,所有委屈都默默吞下。如今看到儿子拿没了父亲这件事来说笑,怎能不伤心?

“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

胡适晚年与长子、长孙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见母亲如此情状,胡适后悔不迭,急忙磕头认错,又以手覆面,痛哭流涕。可冯顺弟依旧不能消气,罚胡适一直跪到了晚饭前。

冯顺弟心里一直拎得很清,该宠爱孩子的时候就宠爱,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但该教训的时候,绝不心慈手软,唯有如此,孩子才会知晓,到底什么才是做人的底线。

只是自从那次体罚之后,胡适的眼睛因流泪过多进了病菌,害了一年多的眼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冯顺弟教育孩子虽然经常动真格,但眼见着孩子生病,心里比谁都着急。

胡适的眼翳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冯顺弟便衣不解带、茶饭不思地照顾着儿子,等到胡适恢复健康,冯顺弟又累得落下了病。

做母亲的,表面上再残酷严肃,心底依旧温软。再严厉的家教背后,无非是一颗盼着孩子好的心,它以母爱为基调,永不褪色。

04.

宽容忍让却不输底线,

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去拜访胡适,看到他与小脚太太江冬秀的相处模式,不由得感叹:“原来这世间还有这样一种情爱存在。”

胡适留美归来那年,接受了母亲的安排,迎娶了没读过书、裹小脚的江冬秀,两人在阶层、思想、文化上有巨大的差异,可胡适竟然终生都没有抛弃原配,反而在相伴相守的岁月里,与妻子发展出了别样的温情。

胡适与妻子江冬秀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提到江冬秀,胡适总是笑嘻嘻的,妻子喜欢打麻将,常把家里弄得闹哄哄,沉迷起来连饭也不好好做,胡适也不恼,只是旁若无人地钻研学问,放任妻子做喜欢的事。

谦和、忍让、宽容的智慧,不仅被胡适应用在婚姻中,也在胡适的朋友圈里发扬光大。

哪家文人教授在经济上有困难了,胡适总会想办法竭力支援,每次都像百万富翁签支票一样,把自己的存款预支给对方;

论战中,胡适曾被鲁迅批判得体无完肤,骂得狗血淋头,可当鲁迅文集要出版,需要胡适帮忙,他四处奔走,没有一句恶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久而久之,在民国学者的圈子里,大家都以成为“胡适的朋友”为荣,钱钟书感慨“从未见过比胡适品格更高的人”,季羡林在回忆录中称“胡适待人亲切,没有一点架子”,史学家罗尔纲则盛赞胡适有“厚德君子之风”。

而这份超好的人缘、超高的情商,其实也正是来自于母亲冯顺弟的言传身教。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冯顺弟待人接物的好脾气,是出了名的。

胡适的大哥嗜酒又滥赌,每逢年关,总有一大群债主守在胡宅门口等着堵人讨钱。

冯顺弟表面上平静如昔,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给孩子们压岁钱,只当不曾看见这些人。等到天快黑了,才去邻近的本家那里拿点钱,将债主们一个个劝走。

等大哥心虚地溜回家,冯顺弟不发火也不给脸色看,而是平和地招呼他吃年夜饭。将胡氏一家老小,在饭桌上照顾得妥妥帖帖。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胡家,不仅儿子不让人省心,连儿媳也时不时要搞出点事情。胡适的两位嫂嫂,一个无能又不懂事,一个能干却气量窄小,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和冯顺弟这个婆母怄气。

稍有不顺意,她们就在家里黑着脸走来走去,把桌椅摔得咣当响。冯顺弟从不生气,儿媳妇的风凉话说得实在难听了,她便暂时离开,去邻居家休憩一阵,避免正面交锋。

胡适故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许多年以后,胡适才领会了母亲看似软弱的忍让中,所蕴含的心胸与气度:

“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即便面对的是被家长里短与摩擦龃龉所包裹的琐碎,冯顺弟也努力拿出最大的热爱与包容来拥抱生活。这是一种凡人的英雄主义,也自然而然地影响了胡适,一个民国时代的谦谦君子,就这样在耳濡目染之中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当然,退让也并不意味着毫无底线。

当胡适的五叔为了一点利益纠葛,在乡间四处造谣,说冯顺弟如何与人不检点之时,冯顺弟便立马请来族中有名望的长者,当面质问胡适的五叔,并请造谣者拿出证据来,非逼得对方赔礼道歉,她才作罢。

而胡适也像极了他的母亲,在人前永远温和宽厚,可在民族大义、自由真理的问题上,却丝毫不会妥协,哪怕是面对蒋介石,他也敢以一个随意的二郎腿,彰显文人的气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俗话说,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是教练,一流的父母是模范。在家庭教育方面,冯顺弟无疑是一流的父母,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能让成年后的胡适修炼得谦和有礼、温润如玉,同时又不媚权贵、不降志辱身,冯顺弟正是儿子生命中最尽责的摆渡人。


1918年,还不到50岁的冯顺弟因旧疾复发,回天无力,最终驾鹤西去。噩耗传来,举族上下莫不悲痛万分,哀哭难忍。

当时,还在北大教书的胡适都没来得及赶回家乡,见母亲最后一面。等到返乡之际,母亲早已入棺,音容笑貌,皆已随风远去。

悲伤的胡适在《先母行述》一文中,以“不朽”二字,奠定了母亲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胡适书札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母亲是最细致的、最有才干的雕塑家。”

无独有偶,蔡元培之母周氏、傅斯年之母李太夫人、钱穆之母蔡氏、郁达夫之母陆氏同样也是不识字的寡母,但从她们的教育故事里,却总能看到与冯顺弟十分相似的影子。

这些母亲是真正的教育家,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代,她们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坚强、坚韧,在孩子的教育中慈爱、温柔,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导师,以一生的坚忍、善良和智慧,点缀了民国学界最耀眼的星空。

庆幸,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给予了女性更多的选择权,女性的角色也更加多元化。无论是选择成为家庭主妇、亦或是成为职场女性,每个角色,每种选择都值得被尊重!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精英说(ID:elites talk),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最新!QuantNet 2023金融工程排名发布!康奈尔普林斯顿排名上升!哥大NYU金工金数均进前十!哈佛、耶鲁、斯坦福、芝大、JHU、西北、达特茅斯、康奈尔、哥大,三士渡早申放榜汇总!(12.22更新)看了那个把儿女送进哈佛的全职妈妈,我才明白:教育路上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农村环境综治第一股”艾布鲁:深耕农村环境治理,做美丽乡村的守护者被称史上“最强小三”,却遭蒋勤勤插足,49岁仍单身的她,才是娱乐圈被低估的人读博的人为什么不开心?Nature全球硕博生满意度大调查,博士生满意度下降明显一位苦读6年终于毕业的博士说出了读博的四个陷阱昨天上课的大妈的不寻常故事最新!2027早申放榜:普林斯顿4人,哈佛1人,耶鲁3人,宾大7人,哥大4人,康奈尔29人,纽大146人一个过来人最完美的劝读文: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自南大毕业后,我目睹了读博的千姿百态…从打倒土豪劣绅到人人斗私批修她出生农村,当选院士,屡获全国大奖!读博读到抑郁!在读博士如何摆脱精神内耗?热衷犹太和中东问题的她,是如何获得斯坦福大学招生官青睐的?花2200亿办世界杯的卡塔尔,硬是让康奈尔、CMU、西北大学搬到了自家门口....华裔虎妈用“虐待式”教育把女儿送进哈佛后,却说…华裔虎妈用“虐待式”教育把女儿送进哈佛!11年后,她却突然改口了…新发!华裔女演员头像银币2023QuantNet金融工程排名发布!哥大NYU进前十,康奈尔排名上升哈佛3+普林斯顿5+耶鲁7+康奈尔6+哥大6+宾大16+...Crimson最新录取榜单出炉!今晚活动丨来不及长线规划,如何分几步把孩子送进英国顶尖私校?今年早申“凉凉”是因为上了3年网课吗?看“硅谷牛爸”如何用“自学神器”把孩子送进名校Nature全球硕博生满意度大调查,读博的一般都不太开心...把儿子和学生送进哈佛、耶鲁、斯坦福,她却讲了一个“聪明孩子”被高分毁掉的故事…继芝加哥大学后,康奈尔大学爆多名学生被下“迷奸”药、性侵事件!华裔虎妈曾用“虐待式”教育把女儿送进哈佛!轰动全美!11年后,她却突然改口了…这个爸爸靠四条家规,将双胞胎姐妹送进康奈尔!理工科是藤校录取“黑洞”?他们却硬核拼下普林生物,哥大、康奈尔工程专业录取明晚线上|看他是如何打破康奈尔十年不录魔咒的?早申捷报 | 哈佛+1、耶鲁+1、哥大+1、康奈尔+2,三士渡offer来了!(更新至12.16)球场不速客,圆头大尾狸伟大投资人都是如何把握触底反弹的?2022秋游三:Luzern (Lucerne)卢塞恩华裔虎妈用“虐待式”教育把女儿送进哈佛!她却突然改口了…中国留学生申请澳八大读博遭拒签,政府称其“或开发杀伤性武器”?导师怒批:人才都跑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