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迎来机遇 深圳中行创新探索中银科创服务新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多次提到科技创新,科技正日益成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为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助力科技创新,近年来,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以下简称“深圳中行”)充分发挥深圳创新创业之城优势,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积极打破商业银行传统思路,构建“中银科创”综合服务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
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完善,深圳中行的科技金融业务取得长足发展,科技企业贷款户数增长三倍,贷款余额实现翻番。该行推出的创新产品“中银科创贷”,在一年多的时间为近1400家科技企业提供授信支持,授信总额超过170亿元,其中信用贷款超50%,惠及大量处于成长期甚至初创期的首贷科技企业。
“中银科创”——中国银行支持深圳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更荣获2021年度深圳市金融创新奖特色奖二等奖。“深圳市金融创新奖”是深圳市政府授予驻深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等开展金融创新的最高荣誉”。
科技金融迎来重大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好资源配置作用、引导更多资金流入科创领域,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使命和时代课题。
作为一家持续经营超百年的银行,中国银行始终心系民族进步、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坚持高站位规划、高标准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10月16日,中国银行发布《关于支持实体经济行稳致远的公告》明确表示:“坚持以科技、绿色、普惠、跨境、消费、财富、供应链和县域等‘八大金融’重点领域为着力点”,科技金融位居“八大金融”之首。
近年来,中国银行加强科技金融发展的统筹规划,前瞻性制定“科技金融”战略,发布《中国银行“十四五”科技金融规划》和《中国银行科技金融行动方案》,为促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壮大提供一系列金融工具与金融服务,发挥综合化优势,举集团之力支持创新发展。
数据显示,深圳超过250万家中小企业中,有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居广东省第一、全国大中城市第二,其中不乏大量各个细分行业和领域的“小巨人”,成为深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圳对科技企业发展高度重视,2022年6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20+8”产业政策,提出发展壮大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8个未来产业,给予其财政补贴与税收倾斜。此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融资活跃、发展迅速、资本市场需求多样性及轻资产。
每一个科创概念,从创业萌芽、到技术进步、再到产业升级,从根本上离不开资本的支撑和助推。其中, PE/VC为代表的创投资金,只是一方力量;据《深圳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十三五”期间深圳地区直接融资累计增量约占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的比重为24.7%,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目前,深圳创投风投发展仍存在短板,根据清科统计,2020年深圳本土企业接受股权投资金额只有北京的1/3,上海的1/2。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创投人士提出,中小微科创企业的基本盘,还得靠银行。
构建“中银科创”综合服务体系
解决“敢、愿、能、会”难题
如何高效服务好中小微科创企业的同时控制好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机会也是挑战。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思路在科技金融领域往往会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科技创新企业的技术和业态较新,个体情况差异较大,银行往往难以有效评估科技创新企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企业中大部分处于创业成长期,普遍具有经营稳定性弱、资产沉淀不足、公司治理待完善的特点。如果按照传统信贷的思维,将难以在科技金融领域打开局面。
面对科技金融这一全新蓝海,经过三年的探索努力,深圳中行聚焦于解决“敢、愿、能、会”难题,以全周期、多层次、跨市场为支点的“中银科创”综合服务体系逐渐成型。
深圳中行的破冰点就是从降低信息不对称入手,让业务人员看懂、理解科创企业。通过提供实时参考建议,推进尽职免责,深圳中行让业务员“敢”放下包袱;通过激励配套、统一标准、降低沟通成本,让业务员“愿”投入科创;通过拓宽准入视野,增加定贷维度让其“能”找到目标客户;通过构建标准化识别模型、模块化服务体系,使其“会”制定授信方案。
创新产品“中银科创贷”
服务近1400家科技型企业
提供授信支持超170亿元
面对发展新蓝海与现实要求的矛盾点,深圳中行深刻领会刘连舸董事长提出的“要围绕科创企业融资中的痛点,优化金融供给、转变风控理念,形成跨市场、全周期、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制定更符合科创企业发展规律的融资体系,形成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创新型信贷等通力合作的新局面,完善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安排”的思路,加快推动全行理念革新,以创新和综合经营思维,探索破解科技金融发展难点的路径。
在总行的指导下,深圳中行积极探索适配科技金融的发展思路,推出“懂科创”的专属信贷产品,由传统的财务分析视角,转为从科技视角、投资视角和大数据视角关注科技创新企业的全生命发展周期,构建了覆盖30余项一级指标、100余项二级指标的“科技企业评估模型”,从科技能力评价、资信情况评价和定性评价三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估工具,并引入工商、司法、征信、财税、知识产权等丰富的外部数据,实现科技创新企业的全方位画像,让授信评估真正匹配企业的科技实力和发展潜力。基于这套逻辑的创新产品“中银科创贷”,在一年多的时间为近1400家科技企业提供授信支持,授信总额超过170亿元,其中信用贷款超过50%,惠及大量处于成长期甚至初创期的首贷科技企业。深圳中行在这个产品上,迈出了弱化财务分析,不依赖有形资产担保,探索科创企业授信创新的重要一步。
另一方面,深圳中行的科技客户基本盘也在快速增长壮大,截至2022年11月末,深圳中行服务科技企业超1.1万家,授信户3700家,提供授信支持近1300亿元。
资本市场服务、供应链金融、“鹏城人才卡”等
满足科创企业、人才全方位需求
除了贷款资金,初创企业的需求包括资源链接、产品引流、跨境撮合、政府沟通等方方面面。因而,深圳中行跳出银行的传统边界,让服务真正做到“因需而生”“循需而动”。从外部融资第三方换位转变为与科创企业同思考,共成长。
“跨境”“资本”是成熟期大型科技企业最关注领域,深圳中行提供覆盖境外开户结算、跨境资金出入便利化、资金融通、海外发债等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协同开发跨境资金池、全球视通、SWIFT直连、多银行现金管理等创新跨境产品及配套服务,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2022年初,深圳中行推出了面向科技企业的“资本市场服务方案”。围绕5G、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等上下游参与企业多、节点密集的强供应链金融属性科技行业,深圳中行借助 “网银云平台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中台直连总行SCF系统”“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公司智能辅助审单”等交易银行产品,尝试改变“1+N”围绕核心企业授信的传统供应链金融理念,借助科技能力评估模型,分析识别N的价值,突破供应链金融单一线性闭环。
此外,深圳中行将科技企业高管及核心人员纳入银行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依托“鹏城人才卡”、人才贷等专属产品,配搭“人才·享”系列,提供私享尊贵体验、优享轻松融资、专享智慧投资、尊享跨境服务、乐享美好生活五大类专属服务,通过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专业、便利、优惠、快捷、增值的个人服务,培育科技企业决策者对中国银行的品牌认同感,提升深圳中行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渗透度和穿透力。
2019年,中央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圳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三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上,越来越多港澳人士正背靠祖国,奋斗创业。这既是深圳中行重点关注的领域,也是其发展内外“双循环”生态的重要一节。为推动科技金融做实做深,深圳中行立足大湾区,通过打造动态、可持续的综合发展机制,对内联动中银集团各机构,对外拓取各类合作资源,着力打造行内行外“双循环”生态,培育跨市场、多维度、全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能力。
一方面,深圳中行持续强化综合经营“内循环”。依托集团强大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构建适配科技创新企业特点的“贷、债、投、股、保、租”全产品交织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出“全链条”深港跨界协同服务,将集团两大科创股权投资平台(私募股权基金)引入深圳,启动“投贷联动”创新试点,并针对科技创新场景优化产品设置,“商行+投行”“境内+境外”通力合作,提供一站式、全链条融资服务。
另一方面,深圳中行积极拓宽“外循环”联动广度。深圳中行以科技创新企业为原点,主动向科技创新生态链的前端延伸,多元化加强“政学研产融”等生态链合作赋能。据了解,该行提供为广大中小科创企业提供需求发布和跨境撮合服务的“中银E企赢”平台,有效促进企业间、企业与金融机构间产销对接、产融对接,搭建海内外科技互联互通的桥梁。同时,该行还积极参与市区级科创机构服务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活动,与粤港澳大湾区政企、机构及院校、深圳头部创投机构、深港知名科技园区运营方等建立合作机制,实现对科技创新的前沿技术、客户信息、资金动向的动态跟踪,借助合作渠道让“中银科创”触达半径几何式放大。
今年9月,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连舸刊文称,“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将在科技创新领域提供综合性金融支持2万亿元,全面服务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客群。深圳中行将深度融入科创金融生态圈建设,推出与科技企业及科技人才全周期需求适配产品,提升产品线上化、智能化和大数据应用水平,助力形成政府、市场、专业人才等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CIS)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