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女人和100名中国孤儿的故事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半城会
如果谈起:不远万里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你一定会想到白求恩。但在历史上,有一个1.45米的英国女人,同样完成了另一项壮举——在抗战中带领100个战争孤儿翻山越岭徒步赶去西安“儿童之家”,并将人生中一半的时间贡献给了中国孤儿救助事业。
往大了说,她的故事堪称中国版特蕾莎嬷嬷;往小了说,她的故事彰显了信仰的价值。这样的人和事值得像拉贝,辛德勒一样大书特书,而非藏在历史的角落。
“请从这窗口望出去,那身背重担,走起来摇摇欲坠的苦力;再望过去那田野的农夫、茅屋内的女人、还有饥饿的孩子。这些穷苦忧伤饥饿的人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收获希望和快乐。”
——格蕾蒂斯·艾伟德
格蕾蒂斯·艾伟德,英国传教士,1902年生于伦敦郊区,父亲是一名邮差,因家境贫寒,年纪轻轻就去做了女佣。与其他人高马大的英国人不同,艾伟德身高只有1.45米,体重只有七十多斤。
艾伟德27岁的时候,曾申请加入“内地会”,这是一个专门负责在中国传教的机构,但是由于教育水平有限,她被传教士拒绝。她没有气馁,又报名参加神学培训班,但是又因为年龄偏大、成绩不理想而被淘汰。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在中国山西有个名叫珍妮·劳生的传教士已经73岁了,珍妮早有退休打算,但苦于找不到接班人只好继续坚持。艾伟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珍妮写信,希望自己能够接替她。
在那个车、马、邮件都很慢的日子里,艾伟德终于等到了她期望的答案。几个月后,她收到珍妮的回信,表示欢迎她来中国。
1930年10月18日,28岁的小个子姑娘带着两个箱子和全部积蓄开启了她的期望旅程。
为了节约旅费,她放弃了从海路到天津的路线,改为从荷兰乘坐火车前往苏俄,经由苏俄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到达中国东北,再经中东铁路到达大连,最后乘船到达天津。这条线路要比海路便宜两倍以上。
英格丽·褒曼主演,以艾伟德故事为原型的《六福客栈》剧照
这是一次充满坎坷的旅行:在荒芜的西伯利亚,艾伟德险些被苏俄军人强行扣留,在她与苏俄军官交涉时,又险些被奸污。后来她有幸被一个善良的路人拯救,坐上了前往海参崴的火车。到达海参崴之后,旅资所剩无几,她登上一艘日本商城,向船长陈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请求船长载她去日本。船长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答应载她去日本。几天后,她又乘坐日本商城辗转终于到达了天津,与珍妮来接她的人碰了头。
从伦敦到中国,超过1.2万公里的艰难旅行,她终于完成了。
1931年春天,艾伟德在同道的带领下,坐骡车翻越深山峻岭,终于来到了她的命运之城——山西阳城。这是一座山间小城,贫穷、落后、与世隔绝,条件非常艰苦。
尽管古阳城县城规模不大,但却是重要的商旅必经之地,也是南来北往的旅行者的歇脚地。来了助手,珍妮着手实施她打算已久的计划,开一间驿站,接待来来往往的骡夫,这就是有名的“六福客栈”。
山西六福客栈旧址前,珍妮与艾伟德合照
为了吸引客人,艾伟德提议给住宿的骡夫们讲圣经里的故事。这一招很管用,骡夫们都把这些故事当作有趣的神话故事,客栈的生意越来越好,不仅房间供不应求,连骡棚里也是牲口满员。
久而久之,经常在这里住宿的山野骡夫们起了变化,他们不再吸食烟酒、高声喧哗,也不再哼唱黄色小调,渐渐开始变得内敛和善,文明的氛围弥漫于这座山地小城之中。
1932年11月,老珍妮因意外去世,30岁的艾伟德成为客栈新掌门。而此时,艾伟德已经凭借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阳城县有名的“乡绅”。
当时,全国各个省的妇女缠足陋习,基本上都已经退除殆尽,可唯独山西根深蒂固,多年来都得不到解决。艾伟德勤勉善良,影响力日益增大,阳城县长便聘请她担任“放足专员”,给予固定俸禄,还提供出行的骡子,并派两名卫兵保护。艾伟德担当重任后,便身着中国服装,说着当地方言,常年奔走于街头巷尾,推行妇女放足运动,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的,阳城的放足运动逐步见效。
于是,这位身材矮小的英国女子,在阳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成为了当地最受欢迎的人。
经过几年的磨炼,艾伟德完全适应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她穿中国服装,吃中国食物,说当地方言——她不仅能用流利的中文与人交流,甚至可以用阳城方言与百姓聊天。由于地形复杂,阳城的方言十里不同音,她竟然同时掌握5种阳城方言。
1936年,艾伟德加入中国国籍,是西方传教士中第一人。
一次,艾伟德在街上看到一个妇人正在售卖一个小女孩,她以九毛钱的价格将那个瘦弱的小女孩买下,为其取名“恩美”,这是她收留的第一个孩子。后来,她又相继收养了几十个孩子,其中有孤儿,有难民。她随即着手建立一个收容站,很快,收容站内就住满了100个孤儿。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很快就延烧到了边远的阳城。据艾伟德回忆:“整个战争期间,一直有小孩子加入我们,有村民士兵们带来的孤儿,还有的是孩子们自己走进来的,因为有人说,艾伟德会照顾他们。”
面对日寇的烧杀抢掠,艾伟德日夜救治伤员,在一次带领群众逃难途中,肩膀不幸中弹,子弹终生都未取出。
不仅如此,艾伟德还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向西方媒体揭露日军侵略罪行。她在接受美国著名《时代》杂志采访时说:“我恨恶日军的暴行,不能缄默不言。”
艾伟德的正义,不可避免的激怒了日军,随即发出了捉拿她的通缉令,上面用汉语和英文写着:“悬赏捉拿小妇人艾伟德,赏金100美元。”随着日军铁蹄的迫近。山西本地的指挥官,要求艾伟德和部队一起撤退。
正在此时,有人告诉她,陕西有宋美龄女士创办的孤儿院,专门收留战争期间无家可归的孤儿。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艾伟德毅然做出决定,将客栈里的孤儿分成两批,一批让助理带到阳城山区,另一批则由自己带去孤儿院。
英格丽·褒曼主演,以艾伟德故事为原型的《六福客栈》剧照
就这样,一次死里逃生的大转移开始了,当时这些孩子,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3岁。
1940年春,艾伟德带着100多名孤儿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时27天徒步翻越中条山脉,渡过黄河,爬运煤列车,终于将孤儿们全部交给了宋美龄创办的扶风县孤儿院,成就了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壮举。
到达扶风后,艾伟德将孩子们集合起来点名:100多名孩子,一个都不少。重任完成,她很快昏厥过去。
经医生诊断,27天艰苦的行程,导致艾伟德脑部受伤,患有肺炎及伤寒,肩上还中了一颗子弹,加之营养不良,引发高烧。在医院治疗一年后,并未痊愈的艾伟德从医生嘴里得知:“痊愈的唯一希望是回英国休养。”
然而,此刻身无分文的艾伟德想回的家却是阳城。出院的艾伟德先后前往兰州、成都,继续对那里的贫困者及麻风病人进行帮助。
1948年冬,本来就未痊愈的艾伟德很快又被累垮。1949年春,47岁的艾伟德回到了阔别18年的英国。
回到英国后,艾伟德写下自传《我的心在中国》。英国作家艾伦·伯斯奇看到后,以其自传为蓝本,写了英文版传记小说《小妇人》,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尽管在英国家中享受着温暖的亲情,但她魂牵梦萦的却还是中国。1957年,艾伟德到香港从事慈善工作。后来,由于在香港居留签证期限到期,外籍传教士进入中国大陆又难以实现,艾伟德决定去台湾。坐船离开时,艾伟德遥望大陆,禁不住泪流满面。
在台湾,艾伟德成立了“艾伟德孤儿院”。1959年,英国广播电台的节目对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英国大主教亲自接见她,女王也邀她前往白金汉宫交谈。可艾伟德却忙里偷闲,仍然筹集资金帮助台湾孤儿。
1970年元旦,艾伟德身患感冒,在出席妇女祷告会回到孤儿院后一病不起。经医生诊断:流感已转为肺炎。两天后,68岁的艾伟德去世。
逝世后,这位并不被中国人所知,孤儿们的“妈妈”艾伟德被安葬在台北县淡水镇的一座校园内。
根据生前遗愿,墓穴中的艾伟德,头朝大陆,碑上刻有蒋中正亲笔手书:“弘道遗爱”。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半城会:免责声明:本图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